分享

姥姥门上唱大戏·山西四大梆子之晋剧

 茶香飘万里 2014-01-14

 山西四大梆子之晋剧

姥姥门上唱大戏·山西四大梆子之晋剧

山西梆子传统剧目《打金枝》

叙:晋剧是现代的叫法,过去叫山西梆子。为啥叫梆子呢?乐队里有一种专门打节拍用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乐器,两节半尺长的枣木棒子,一粗一细,依节拍互相击打,声音清脆悦耳,用以控制整个乐队演奏节奏之快慢。黄河以北许多地方戏都叫梆子,如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等。

记事起,每年春末夏初的某几天,村里热闹非凡,不知哪里请来的大戏班子,在村里大庙上唱大戏。邻村的人要来看戏,老亲戚们要来看戏,家里往往有十数口人为看戏而吃住。大家都穿新衣、戴新帽,家家都吃白面馍馍炸油糕,有时村上还杀猪宰羊,辛苦一年的农民几乎可以吃到猪肉片子烩豆腐和山药粉凉拌小豆芽。家里院里到处是人,主人客人,还有戏班里的“唱戏的”,大家一团和气,尽情吃喝。如果谁家派饭管了剧团里的坤角(有的剧团吃饭要由村干部摊派在干净卫生的村民家里,一家管一至两名),主人家脸上便无限风光。我们小孩家,可以不上学,穿新衣,吃猪肉炖粉条子,吃莜面推窝窝,还跟了父母去村里大庙上看大戏,这不是比过年还热闹嘛!

我们小孩儿看戏,最喜欢看大花脸,最喜欢看“武打戏”,最不喜欢“娘娘”(旦角)和“戴胡子”的(须生)坐在那里唱,依依呀呀嗨嗨嗨,顶没意思。还有一样小孩儿以为好看的,就是夜戏散场后的“摔跤撓羊大赛”,撓者扛也,摔跤冠军可以将战利品—一只大绵羊扛回家去。

稍长大几岁,看戏便会看出些许门道来,由于家父是村里识文断字的郎中,茶余饭后常讲一些戏文故事,故而,我较一般同龄人看戏要“懂戏”多了。依稀记得当年五、六岁就能看懂“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狗、牧羊圈”,至于“辕门斩子、算粮登殿、韩琦杀庙”等戏,不但耳熟能详,甚至一帮小家伙放学后还可以组织起来学着玩儿唱大戏,而且还要分派角色:你是“毛毛旦”,他是“小玉凤”;你是“八百黑”,他是“丁果仙;今天演《算粮 》,明天演《藏舟》……敲铜盆、打竹节,上场下场,依依呀呀,往往学得惟妙惟肖。再稍大些,参加了学校宣传队,真的演起了戏,而且初步知道了山西梆子的基本唱腔板眼和简单的锣鼓经,而且也奠定了我终生喜爱戏曲的生活情趣。

按:晋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晋剧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酷爱看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倍感失望,好事者便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到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光绪十年后,中路梆子班社林立,流派扩大,不仅扎根雁北、占领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省内原平阳府、潞安府所辖的北部各县,也发展建立了班社,此时的晋剧已成为横跨中国北方山西、陕西、河北、绥远、察哈尔 5个省区的大型剧种,从而被人们称为山西梆子。民国24(1935),以著名女艺人丁果仙为首的步云剧社,和以盖天红为首的唐风剧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扩大了山西梆子的影响。也由于丁果仙大师的成功之路,后来山西梆子出现了由男角主演逐步向女角主演转化的局面,但随之也带来了潜在的问题:演员“阴盛阳衰”,许多优秀的盔靠戏、硬功戏、武打戏以及花脸、丑角戏等逐步停演或失传,也使这个北方剧种特有的激昂奔放的道白、唱腔,和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逐步被婉转悠扬的曲调和绵绵缠缠的作派所代替,从而失去其昔日的那种阳刚之气和铿锵特色。1956-1958年左右,全省大部分地区县市以上剧团,相继建立健全起来。最优秀演员集中在省城太原演出,于是把山西梆子正式定名为晋剧,各地县所属剧团名称,也统一改为某某晋剧团。

晋剧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包括较著名的《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沙陀国》、《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火焰驹》、《梵王宫》、《双锁山》等。晋剧著名演员历代人才辈出,最负盛名者如:   张宝魁,丁果仙,张美琴,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程玉英,花艳君,梁小云,郭兰英,刘宝俊,马玉楼,王爱爱,王万梅,栗桂莲,田桂兰,谢涛,胡嫦娥,苗洁,宋转转,陈转英,王晓萍,牛桂英,武忠,张鸣琴,李月仙,郭彩萍等人,他们对晋剧艺术发展的贡献都很大。

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腔,共有七种板式:平板(亦称:四股眼) 4 /4拍,夹板为2 /4拍,二性为1/4拍,流水为1 /4拍,另外还有介板、倒板、滚白等。每种板式还有许多变化,如流水板中就有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区分。“腔儿”是指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中,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导板腔”等。“曲子”是指借用昆曲和地方小曲的某些曲子演唱。过去晋剧纯由男演员演唱,一般定F调;后逐步发展到以女演员为主,改定G调。其中旦角演唱的“二音子”要用假音演唱。清末民初,晋剧表演行当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指的是:红(胡子生)、黑(花脸)、生、旦、丑。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红、老生(正红由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文丑、武丑。

晋剧文武场编制一般为九人,称九手场面,即鼓板(指挥)、铙钹、马锣、小锣、梆子、呼胡(大板胡)、三弦、二弦、四弦。行话说:呼胡立杆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补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调子。晋剧打击乐器中的马锣最具特色,既重且大,直径55厘米,厚约1厘米,声音不散不躁,现多用六字马锣,与弦乐sl音相全,故有用马锣定音的传统习惯         晋剧弦乐牌曲很多,比如表现愉快情绪的[绣荷包],表现苦恼的[太阳神针]等,比如紧张用[紧杀鸡],舒缓用[大寄生]。唢呐曲牌也很多,如坐帐用的[开门鼓][慢拜场]等。打击乐的锣鼓经约有四、五十种,如[硬三锤][五锤子][三翻鹞][小战][战煞][海沙][披头][帽子头][回头]等。

20121128日星期三笔谈梨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