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剧起源(历史探寻)

 yzsr273 2018-11-27
晋剧起源(历史探寻)

晋剧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是一个地域的代表性剧种。晋剧是在蒲剧为主,结合陕剧、晋中一代的秧歌、以及当地的一些民歌小调的基础上,经过好多代艺人呕心沥血的实践总结与研究,演变成中路梆子。中路梆子内涵三种唱腔:乱弹、曲子、花腔三种其特点,旋律婉转流畅、曲调高亢、圆润情切、道白清晰,具有中部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演唱风格。

从蒲剧、中路梆子到如今完善的晋剧,晋商巨贾们对此功不可没。以榆次聂店王钺财主、祁县的金财主、太谷三多堂财主为例,每到年底封了戏箱之后,他们便把有名的艺人请到家来,管吃、管住、管穿 ,对梆子的曲谱、戏词进行研究改进。所以说,晋商是晋剧发展的摇篮,没有晋商大户的参与,就很难有今日成型、完整,受山西人民,包括内蒙、晋剧的第二故乡张家口、河北井陉一代喜闻乐见的晋剧。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好多晋商人的承班兴趣,从蒲州请来艺人,在当地或外地买来艺童成立娃娃科班。至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前后,中路梆子改称晋剧。

蒲剧、中路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在山西中部已很盛行了,这是大量资料中显示的一个记载。关于晋剧的起源到今日一直是戏剧界争议的焦点,到底起源山西中部何年,各有说辞。晋剧的前名中路梆子,它的形成,有人说是在乾隆年间,也有人说是在道光、咸丰年间,一直没有个总确的定论与详细的记载。但中路梆子在历史上较为活跃期,咸丰年间传说的也不,道光年间也有传说,但并不多。我查了不少有关晋剧起源的说辞,与好多老艺人的闲聊,并走访了民间不少知事的耄耋老人。在咸丰以前,晋中一代出现的戏班子,大多以蒲州梆子为主。到咸丰年间,山西好多成立的戏班,曲调有所改进,接近了现在的晋剧曲调,但道白仍然有不少人沿用的是蒲白,并没有完全形成晋剧的道白腔。我赞成有关晋剧起源在咸丰年间的说辞,民间的说辞,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有关中路梆子的形成,到底在山西的何处,是哪一家戏班最先以中路梆子的曲调出现在舞台上,又成了学术界的一个有趣味的争论焦点。有得说在咸丰年间榆次的“窑黑班”或“三合店”、祁县的“三庆班”,是最早以中路梆子的曲调出现的。也有得说是榆次聂店王家的“四喜班”。窑黑班、三合店,在榆次来说影响并不大,远没有王家四喜班的名声,而榆次在清朝年间成立的所有戏班,都不及四喜班的阵容。聂店王家的四喜班,在晋中、太原一代有口皆碑。财大气粗,一个爱好戏剧的大富家族,一个要样的大富家族,事事都想做在人前的大富家族,可想四喜班的气势。

榆次聂店王家的四喜班”是以王家四堂取的名:“四达堂”“青云堂”“大德堂”“禄寿堂”,也有的说是“育音堂”。四喜班有人说是在同治年间承起,而聂店村的好多耄耋老人们说是在咸丰年间,或更早。关于王家四喜班咸丰年间承起这个说法,好多晋剧起源中也有不少记载。聂店村现存一座王家的戏台,关于这座戏台的建造年代,村人说在明朝年间,也有得说是清朝初年。王家在自己的戏台上一天三开戏,村人在地里劳动,都能听到锣鼓响,据说是王家自己的票儿班、成立的蒲州戏班在唱。这种说法只是以王家建造的戏台推断王家承戏班的早。也有好多人说,王家明朝年间建起戏台,也常请外地的戏班来唱戏,直到有了自己的票儿班、正规的四喜班,这种说法听起来比较客观。王家的王钺财主与他的儿子王斗福,也有人说斗福是王钺的孙子,是王家最具传奇性的两个人物,是使王家走上巅峰的主要人物。王钺“四喜班” 的承起人。村人说,王钺是咸丰年间王家的掌门人,是一个特别喜欢戏剧的人,时有上台上与自己的票儿班、戏班一同演出。以此推断,四喜班的承起时间在咸丰初年一说,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村人说,王钺嫌自己家的票儿班小打小闹不够气派,远没有蒲州梆子文武代打各色戏装的大戏看的过瘾。便在咸丰初年招来蒲州梆子的大量知名艺人,陕剧艺人,融汇地方名老艺人,从苏州买来上等的戏装,承起了整容强大的四喜班。唯一记载四喜班承起的时间与演出的详细情况,在戏台后台的墙上,这是好多聂店村人见过的。近年聂店村维修戏台时,包括其他一百多个戏班的珍贵记载给抹掉了。

戏班成立的早晚,并不代表就是中路梆子的起源处,它只是一个剧种艺术的体现,是谁研究了中路梆子,这该是问题的关键。榆次聂店村人说,晋剧的起源该在聂店村,因为聂店村不仅是王家喜欢戏曲,村里的老百姓喜欢者甚多,至今聂店村有不少后人保存着先辈的鼓乐锣镲。村人说,王钺财主总觉蒲州梆子那假唱的嗓音听着不太舒服,不够通常。冬闲时,便把蒲州名艺人、名鼓乐师、晋中秧歌艺人,或当地的一些喜欢戏剧的文化名人,集中在他的家里,管吃、管住、还给发银子,进行曲调、戏词、鼓板的改进研究。积各路精华,研究出了适应晋中一代高亢激昂、婉转流畅的真唱曲调——中路梆子。冬去春来,戏箱启封,经过一段的排练,王家“四喜班”便以中路梆子的曲调出现在舞台上了。中路梆子的出现,一下轰动了整个晋中、太原,大受老百姓的好评,聂店村人一句话:还是中路梆子听着过瘾。初始的中路梆子曲调鼓点并不完善,由于王家的影响,带动了晋商大户的研究,如太谷的曹家、祁县的渠家,对中路梆子,到今日民间喜闻乐见完善的晋剧功不可没。以种种当地民间的传说,与榆次一些戏剧研究专家的说辞——榆次聂店村又是一个喜欢戏剧之村,晋剧形成的起源地,应该是在榆次聂店村。“晋剧百年史话”中,也有对榆次聂店王家为晋剧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表述。

我不敢妄言,也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只是来源于民间的口实与理论推断。我一度也认为中路梆子的起源在祁县,祁县渠家的“三庆班”也是在咸丰年间承起的。但通过好多资料显示,与民间的一些说法,祁县渠家、太谷曹家,以及其他戏班,都是受四喜班的影响才承起的。榆次王湖村的“三合店”班,也是在咸丰年间承起,虽在四喜班略后,可也比晋中其他县的戏班早。根据戏班的承起时间,以中路梆子演出的时间来推算——中路梆子的起源。

       榆次聂店王家“四喜班”始末

榆次聂店村王家在山西是少有的知名大户,被排在晋商的四大家之一。明朝年间开始做生意,到明朝中期,王家便有了相当的实力。到清朝中期,王家的一门后人,叫王钺,把王家经营到巅峰时期,成为山西首屈一指的晋商大户。王家非常喜欢戏曲,因有钱,也就能满足了王家族人的精神需求。初始请来票儿班,以唱堂会的形式各门取乐。此种院里、家里唱的形式时间长了,觉得不过瘾,王家族人便在明朝末年,也有的说是在清朝初年,在家门的对面盖了一个戏台。这个戏台在山西来说都少见,不但是它得工艺上乘,重要的是斗拱、斗拱中间都是龙调,戏台口的上方左右,盘绕着两条巨大的木雕金龙。一个至高无上的帝王社会,民间雕龙是要杀头的。王家不仅戏台雕着龙,就连一座院的立方都雕着二十多条龙。这个雕龙院,在清朝末年王家败落时卖给了榆次大富商冯世荣。冯世荣将此院原封原拆了拉回榆次尧上,照原模样盖起,此院至今保存完好。据说王家向朝廷捐了几十万两银子,当朝御封的。王家有了戏台,据村人说,起先办起了自己的票儿班,也有得说有自己的戏班,一天三开戏,王家人时有上台与戏班同台娱乐,但唱得大多是蒲州梆子。清朝中期,王钺承起了王家的门面,总觉着蒲州梆子那种假音实在感到有点憋气,没有通常的感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王钺常看戏,也时有上台化了妆娱乐。长年累月滚泡在戏曲的娱乐之中,便多多少少对戏曲有了点一知半解。每到冬天封了戏箱时,就如前边晋剧起源中提到的,这里不在赘述。就榆次来讲聂店村王家四喜班承起是较早的,而且规整实力最强,咸丰年间四喜班在太原、晋中都是赫赫有名的。太原、晋中流传至今的一句民谚:“四喜班有好戏,秃红秃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着一杆旗。”从这句民间对四喜班的评价来看,可想四喜班在山西中部地区的影响。当时的名演员有:八百黑、盖陕西、万人迷、秃儿红、夜壶丑、人参娃娃、一杆旗、大嘴丑、三盏灯等,还有不少蒲州名艺人,因年代的久远,村人说不来。但有一个肯定,虽有不少的蒲州名艺人,但唱腔已改中路梆子了,只是道白还是延续着蒲白。演出的剧目有:《取成都》、《取洛阳》、《取北原》、《潘金莲》、《双头缘》、《换花》、《忠报国》、《大劈豁》、《狐狸缘》、《三衣计》、《金沙滩》、《彤红云》、注:这个戏名叙述者也不知道是哪几个子。《明公断》、《满床笏》、《上天台》、《富贵图》、《落马湖》、《炮烙柱》、《下河东》《恶虎村》、《五雷阵》、《香麟镜》等。老人89岁,记不大清楚,他所说的也是听老人传下来的。据聂店村人说,王家四喜班出去演出是从不收钱的,都是白唱,意在体现王家的大肚与财大气粗。四喜班的承起是在咸丰初年,好多晋剧起源资料中有四喜班的记载。关于他的解散有了两种说法。晋剧百年中提到,四喜班承起是在同治四年,解散是在同治八年。这种说法,作者也是一种不确定的说法,关于承办时间也加了咸丰年间。据聂店村马魁老人讲,四喜班的解散是在民国十八年(1929),是不是这样,老人似乎记的很清楚。四喜班的解散,主要是王家的败落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