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姥姥门上唱大戏·山西四大梆子之上党戏

 茶香飘万里 2014-01-14

山西四大梆子之上党戏

 

 

姥姥门上唱大戏·山西四大梆子之上党戏

(上党梆子名单李丹)

姥姥门上唱大戏·山西四大梆子之上党戏

(上党落子《三关明月》剧照)

 

叙:何为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上党地区位于今天山西省东南部,其东部、东南部是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南部为王屋、中条二山,与今河南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此即上党地区。就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而言,迄今为止我并不曾正经在剧院里欣赏过,只在广播、电视里听过、看过,梆子还是落子分不清,仅凭碎弓紧拉的板胡、清脆激越的马锣,再加上“支、持、是”与“自、此、死”分不清的方言发音及真假声并用的演唱技巧,一听便知是晋东南戏。读中学时读过一本传统戏的剧本汇编,其中有以故人民艺术家赵树理先生改编整理的上党梆子剧本《三关排宴》,这是我与晋东南戏最近距离的接触了。前几年,二女儿在长治医学院读书,去长治几次,但总捞不着一睹晋东南戏剧表演的风采,原因和全国各地差不多,传统戏剧的受众越来越少,演员都如同侯宝林相声《改行》所述,都去自谋生路,剧院舞台早让迪斯科、霹雳舞占去了,地方戏剧传承堪忧啊!

  :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的四大梆子之一,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当地人称“大戏”,晋南人称“东府戏”,河北邯郸一带称“西府调”、“泽州调”,也曾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全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定名“上党梆子”。上党梆子过去的班社,除梆子外还兼演上党昆戏、上党罗罗腔,上党卷戏和上党皮黄,共五种声腔。合称“昆梆罗卷黄”。近年来,昆、罗、卷已绝迹舞台,只是以梆子为主,有些剧团或唱些皮黄。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板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大板][四六],其它尚有[中四六][垛板]等;曲牌体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铃]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调。调式是徽调式;除[紧大板][介板]外,其它各类板式中的过门,都是宫调式的。伴奏乐器:打击乐是音响强烈的大锣、大鼓,弦乐是巨琴、二把和胡胡。  清咸丰间至抗日战争以前(18151937),是上党梆子的鼎盛时期。晚清时,壶关的“十万班”曾到北京和鲁西南演出。这一时期,这个剧种的职业班社多达200多个,有剧目千个,并造就了号称一代戏王的赵清海以及郎不香、申灰驴、曹火柱、都歧歧、靳伯庐、冯国瑞、王福成、段二淼、郭金顺、申银洞、赵德俊(金圪瘩)、温喜云、徐执中等名演员。后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演戏日少,上党梆子日趋衰落。"七七事变"后,职业班社基本上停止了活动。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和山西新军挺进晋东南,创建了太行、太岳根据地,给上党梆子带来了新的生机。著名作家赵树理十分喜爱、重视上党戏曲艺术,创作了现代戏《万象楼》,创作和改编了古装戏《邺宫图》、《韩玉娘》等。《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三打祝家庄》、《白毛女》、《血泪仇》等剧也先后由上党梆子剧团演出。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晋东南各县纷纷成立上党梆子剧团,为以后的繁荣发展,保留并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

上党梆子过去分为生角(也称红生、须生),老生、小生、正旦、老旦、小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也叫作“丑”)九个行档。一般班社没有老生、老旦专职演员,老生由生角兼演,重点老旦由生角反串,一般老旦的由其它行当代演。20世纪50年代起,才有了青衣、大净、二净之称。解放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造诣最高的演员有吴婉芝(小旦、花旦、青衣)、郝聘之(上党梆子演员兼演上党落子青衣、老旦)、郝同生(小生、须生)等。2006520日,上党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党落子,戏曲剧种。原名“黎城落子”,民间也称“黎城闹”或“闹戏”,是流行在晋东南地区的戏曲剧种,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约在清朝道光年间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同当地语言,民歌相溶合,逐步发展为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剧种。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班社分别受到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响,因而在清光绪年间,上党落子形成南路、西路两个艺术流派,后两者在艺术上又相互进行借鉴和吸收、逐渐统一了风格。

2012121日星期六笔谈梨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