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金华方言问题的几点浅见

 谁与争feng 2014-01-14

作者:张根芳

一、有关金华方言记录问题的几点浅见

金华方言是汉语言大家族中的一种,它的书写运用应该与目前所用的普通话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记义性,与英、法、德、俄等语言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正是从这个根本点出发,我们应该更好地把握金华方言的记录运用,准确地、或比较准确地把握好金华方言的书写问题。

在搜集整理记录金华方言中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及金华道情,记述民间风俗中往往离不开有关金华方言的方言的书写问题。当你想用纯正的金华方言记录有关资料时,你会不时地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该用那个字?”感触到金华方言的书写问题。特別是金华从东到西,语言和语音相差很大,我们到底该站在那个方位来记录“金华方言”?都是无可回避,而且是必须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如果说,记录金华方言只是用汉语把金华方音记记录下来,那就是将金华方言与汉语普通话对立起来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金华方言不要说外地人无法接近,就是金华人自己也看不懂。为避免走弯路或歧路,我想在此作些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一)、汉语言文字是一种表义文字,金华方言是汉语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其书写运用与汉语普通话没有本质的区别,其表义性是十分显见的。所以在书写金华方言中应充分地考虑到汉语文字的表义特点,在金华方言的表音的同时,必须充分照顾到表义的重要作用。如前些时候,金华电视台播放有关金华方言节目,并把文字打在屏幕上,其中把“讲叙话”打成“讲水话”。由于汉字的表义功能,连我们金华人也无法理解“讲水话”指的是什么。另外,在宣传盤安民俗活动“躐火”时,将“躐火”写成“炼火”,至今没有纠正,可见流毒不浅。我们无法理解“炼火”,即使要炼也只有用火去炼别的什么,而没有听说用另外什么东西来“炼火”,因而,在书写时不该犯这样的错。从该民俗活动的内容看,就是人赤着脚板从火上走过,用“躐”字是它本来的字。其实,在金华地区某些地方仍将“走”和“跑”说成“躐”。

比如:“灯笼”,金华叫“ǎng灯”。这个“ǎng”字该用哪个字?要记音,又要表义,这很有点费心。我想该用“行”字,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普通话不读“Xíng”字,但在金华方言中,与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比如“得人憎”、“得人悦”这两个词,金华人都很熟悉,这个“悦”字,金华人读“Xīo”,不读“ǖe”,在这里找与普通话读音相近的有些困难了。所以,“ǎng灯”的“ǎng”字以“行”字来取代,会让人联想到“夜里行路照的灯”。这样的书也许是不对的,或者说本来就有方言的写法,但没有更可靠的词来替代它的情况下,也不妨是一种选择。我至所以举这个例子,只是想提供一种说法和思路。在金华方言书写中,力求音义的相符或相近,不能因为找不到相关的字就隨便“拉郎配”,这样,金华方言的书写问题永远形不成共识。

(二)、汉语普通话与金华方言及金华各地的方言的差异绝大多数是字、词相同而读音不同,对这些字、词我认为不需要用另外的字来书写,有必要的话只要标出其读音即可。比如“人”字,金华人读“xǐng”;又如“五更”,金华方言与普通话读音虽然差异很大,也不必另作它写。另外,金华方言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极富个性的地方语词,比如“看”,金华人称“mòng”。我以为“看”和“mòng”不是同一个字,不属读音问题,而是另有其字。但在汉语字典中还没有这种现成的字。用“梦”显然是不对的。黄子奇先生认为用“目”字来取代比较好,此名词作动词用,一般也不会产生词义异解,应该说得过去;而有主张用“望”字的,说该字古音就读“mòng”,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说非它莫属;另一字“矇”音“méng”,该字目字旁,音比较接近方音,但在字典中有二义:一为眼睛失明;蒙的繁体字。其意在普通话汉语中没有看的意思,却与看有关系,作为方言移用,赋予其新义,也是一个选项,大家一用,能约定俗成。

(三)、在处理金华各处的方言时,也应该与上面的做法相同,只是中心点应该摆到金华城区的方言上来。否则就会莫衷一是,抓不住要领,连自己都会迷惑起来,无所适从。

四、金华方言,在必要时可造一些特定义意的字。造字,听起来有些草率,实际上,近现代在汉语中造的字并不少。如化学分子元素,大多都是新造字。它根据不同形态的物质,采取不同的造字方法。如气态物质:氧、氯、氢、氟、氖等;金属元素:铑、镓、锑、钌等更多;这些字在古代汉语里是没有的。汉语造字六种方法叫“六书”,古代就已经成熟,在字典中有很多方言词,它仅流行于某个地方,范围很小,金华方言在必要情况提下,造些新字,经应用,不断扩大,约定俗成,形成共识,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二、金华方言中的合音字

我们知道,在北方语言中有合音字的存在,如“不用”的合音字“甭”,“不好”的合音字“孬”,实际上在金华方言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具本人目前发现的合音字中有两组,一组是能愿动词与否定词“不”结合的合音字;一组是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中的合音字。

1、能愿动词与否定词结合的合音字

能愿动词与否定词结合的合音字有三个。即覅(不要)、甭(不用)、勿会(音fei)(不会)。

如“不要”,金华人将“不”读成fe,或写成“勿”。“不要”这个词在口语中有时发音就是“勿要”或“不要”的快读,使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成为一个读音,即fiao,就要写成“覅”或“”。

在金华东乡、南乡,如曹宅、傅村、源东、鞋塘、澧浦一带还将“不用”两字合音,说成“fong”,如“不用讲”说成“fong gang”。它的写法自然就是“甭”,与北方的读音“beng”也有较大的出入。

除了以上两个合音字,还有一个也很明显。如“不会”,读音与金华各地的方言读音不同,将“不会(上下结构)”分别读成fei、fa、fai等音。汤溪人说fei,金华东乡说fa,金华城里说fai。

2、人称代词中的合音字

人称代词中的合音字有两个。即“昂”(阿郎)、“曩”(侬郎)。

在金华方言中不是所有用“阿郎”“侬郎”的地方都可以互换的。“阿郎”,只有在表达“我的”这一含义时才可以合音成“昂”;“侬郎”,也只有在表达“你的”这一含义时才可以合音成“曩”。

3、指示代词中的合音字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话中的指示代词有“这”、“那”,“这样”、“那样”,“这里”、“那里”等。与金华方言相对应的指示代词有:“这(音ge)个”、“么个”,“这生”、“么生”,“这路”、“么路”。其中的“这生”读成“夯”。如“侬哪生会‘这生’苦命格?”可说成“侬哪生会‘夯’苦命格呢?”“夯”就是“这生”的合音字。

三、金华东乡方言中的变音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变调现象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通常所说的变调,是变换音的声调,而这里所说的变调是指变换一个字的音调,这种变调现象非常特别。往往在指示某个事物时,大的事物其音不变调,而小的事物往往要变调。如“凳”deng,如果说是“小凳”,就说诚dei。如“塘”,“小塘”就念成dan。“井”,小井念成zei。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凡逢小必变。这种现象习惯成自然,在潘村、鞋塘、傅村、孝顺等地是普遍存在的,但很少有人发现这一语言现象。笔者访问了一位永康人,他说在永康的方言中也有这一现象,但金华城里的语言中没有这种变音现象,即使有也不是普遍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