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针灸方法浅谈

 悟道修行慧能 2014-01-14

针推骨伤学院副院长 苏子成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三大国粹之一,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中医热”、“针灸热”的兴起,中医正在走向世界,而针灸医学业已成为医学百花园中一朵绚丽之花。国际学者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中医学好比是一顶金光灿烂的皇冠,而针灸学则是皇冠顶上那颗璀璨的明珠。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有大量的临床知识,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想真正学好是不容易的。这里,仅就学习针灸的方法问题,谈一下粗浅体会,以期抛砖引玉,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练好基本功

(一)明经络  要领会经络所反映的疾病变化及针灸治疗规律,首先应了解经络的循行径路和证侯。

1. 要突出规律抓重点。要从诸多内容中,尽量多提取一些常规律性的东西。对于促进学习、启迪思维和加强记忆是有极大帮助的。例如,经络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特点,络属关系等重点内容,是必经掌握和熟悉的。(方法:背歌诀、画图示、做体位演示等)

2. 要分别记住各经分布(经文背诵)和起止点。

如大凡阴经均起止于指趾内侧端,阳经均起止于指趾外侧端,这是共性。但也有特殊性:如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内侧端,终于对侧鼻旁;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端。

3. 要记住各条经络最好的方法是在人体上实际测划,则熟能生巧。

记经络症候,应先记主要的,然后再记细节。

如肺经主治主要为咳、喘、痰、胸满、咽喉不适,其它如伤风、自汗,缺盆及肩臂内侧痛等也可兼见。

(二)记孔穴  要记住孔穴的部位及其主治病证,最好是在人体实际探寻、或用手摸,或用笔点。一边寻穴,一边推敲穴位主治,方法有三:

1. 按经络循行进行,以便记住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如手少阴心经9穴为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郗、神门、少府、少冲。

联想在新京(心经)有一个极深的泉,水青灵甜美,视为国宝,饮后能治多种病,极有效验,但很少有人知道……结果:泉之灵验为海盗(道)所知,通过郄门(向)府里冲(进行抢夺)

2. 按区域进行,如肘关节一周的穴位是;曲池、尺泽、曲泽、少海、小海、天井。(绕肘一周是池、泽、海、井)

3. 按穴位特性:腧穴的主治有偏补和偏泻的不同。

偏补者:关元、气海、肾俞、膏肓、三阴交、足三里

偏泻者:人中、曲泽、委中、十宣、十二井

能双向调节的:合谷发汗又止汗,内关止呕又催吐,百会升压又降压,天枢止泻又通便。

(三)巧学巧记奥妙生

巧记,是学习方法问题,我向来不主张死记硬背,而提倡巧学巧记。即使要背,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如背经络循行原文,一定要把原文中的术语,诸如:循、沿、出、入、环、绕、交、贯之类,心系、肺系、目系等等一一弄明白,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记忆则收效明显。至于巧记的方法,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 意会想象法:运用意会想象的方法是巧学巧记的一种途径,既可以加快记忆速度,又可以加深记忆印象,例如:学习手足阳明经入上下齿的问题就很容易发生混淆。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手阳明从手走头,在从下向上走的过程中先经过下齿,即入下齿龈;足阳明经从头走足、在从上向下行的过程中,先经过上齿,即入上齿龈、这样就会记忆很深了。

再如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的归经、定位也是一个难以记清的问题,其位置在内耳屏的前方,以“门”“宫”“会”表示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假定要强调为某事开会,一定在规定时间内,先进门、再入宫、最后才能开会,而开会的核心是为“三、小、胆”人开会,鼓励其大胆工作,同时也明确了归经。

2. 联系对比法:如学习经络循行,应同解剖部位代表腧穴联系起来,做到记经不离穴、记穴不离经。对比有关腧穴的治疗作用,对学习、记忆很有帮助。

另外,对比颊车和下关二穴的取穴和针刺方法也很有意思,取颊车要闭口咬牙,下颌角咬肌隆起处是穴,针刺时应微微张口;下关则正好相反,取穴时要张口下颌骨髁状突隆起处是穴、针刺时却要闭口。

3. 要善于多种学习方法贯通积累、遵循“听、读、写、看、动、记”的学习方法。

①听,多听老师讲解、多听别人见解、集思广益,增强对针灸疗法的理性认识;

②读,多读经典条文和针灸歌赋,以读促记。“高声朗读精神爽,深思熟虑意味多”;

③写,多写读书笔记,多做资料卡片,积累较多、较广的信息,为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和写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④看,多看老师示范操作;

⑤动,多动手摸穴、点穴,勤练针刺手法和操作技能;

⑥记,在上述听、读、写、看、动的基础上强化记忆。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有关研究表明:靠听能提高40%、看能记80%、而亲自动手实践后便可留下永久的记忆。(待续)

如何学好基础课程《中药学》

《中药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立法、遣方用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药高校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及运用中药基础知识,指导临床用药。

因此,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本学科成绩,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及其它临床课程的学习乃至学生未来的临床水平。

1.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专业大一下学期就要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学生刚刚接触中医药学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授课教师应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1学生的专业和层次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学生的专业和层次不同,所选取的教材亦不同。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其他课程不涉及中药材的相关知识,则可将中药的来源、性状等内容简单予以介绍,以供参考。对中药学专业来说,几乎所有专业课都以《中药学》的内容为基础开展,如中药的来源、采制等将在《中药鉴定学》中学习,中药加工的知识将在《中药炮制学》中专门学习。因此,针对该专业学生,选取教学内容时应侧重于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应用和使用方法,其他临床相关内容简要介绍即可。我院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生所用教材为《中药学》[1]。其各论部分共包括319味中药。而中药学、管理学等专业学生用的是《中医学基础概论》[2],主要讲授180味常用中药。

1.2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班级氛围 《中药学》内容繁多、细碎,课堂理论讲解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学生往往会因空洞、枯燥而产生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自觉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课堂的互动效果明显提升,学习的氛围日渐浓郁。另外,加强与辅导员和科代表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定期举行知识竞赛、趣味中药谜语竞猜等多项活动,起到激发学习兴趣与回顾复习知识温故知新的目的。

1.3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让课堂活跃起来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围绕每味中药自身特点、疗效、应用来安排教学内容的同时,多从古今两个方面精选兼具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有关内容来充实教学。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医疗实践,留下了很多中药变迁的史话、古今轶事趣话、民间传说神话、文人吟诗诗话、老药妙用新话,中药的趣名雅号、临床治病的典故轶事,寻着古人的足迹去探索中药的神奇魅力,把这些内容引进中药学,学习兴趣就浓了,课堂教学就活跃了。如讲到苦杏仁的时候,可以讲“杏林”这个说法的由来,还可顺便以董奉的高尚医德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有些内容比较复杂,难以理解,可采用背诵歌诀的方式来记忆。比如,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还可加入中药的现代应用、老药新用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与生活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将《中药学》的内容与已学过的其他中医基础学科以及今后所要学习的各门临床学科相关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中医专业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充分发挥《中药学》在中医学科中的承前启后作用。

2.精讲总论

总论部分是中药学的高度概括,蕴藏着中药学几千年发展的文化内涵,是需要教师讲好、讲透、讲活的内容。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门新课时,往往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厚,因此,上好首堂课就显得非常重要。

总论部分的讲授,需要从以下两部分内容着手。第一部分,弄清楚中药的概念。首先询问学生:中药是什么?学生会非常疑惑,有的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紧接着再提出几个问题:中药是指中国产的药物吗?中药是天然药物吗?中药与生药有什么联系?中药与草药是一回事吗?中成药属于中药吗?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解开一个个问题的答案,最后引出中药的概念。采用这种问题式教学法讲授,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比单调的平铺直叙取得的效果好。第二部分,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密切联系我国历史的演变情况,如提问历朝沿革歌诀等,分阶段介绍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的相关发展情况。通过介绍中药学的起源、漫长的发展演变、著名医药学家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用药特点等,既讲中药又讲历史,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里学习和掌握知识。

总论包括中药的基本理论、应用知识和技能等内容,教师要合理安排学时,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他内容,如中药的炮制,可采取课后自学的方式,切忌主次不分、泛泛而谈。

3.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讲授各论

中药学的各论主要介绍具体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主治、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等。每一类药物编排体例一致,学习过程难免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1前后比较区分法   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对几百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进行死记硬背,不仅效果不好,还容易打击学习的信心。因此需要采用比较区分记忆的方法,即将相关的药物进行比较学习。简而言之,就是把握共性,区分个性。

同章同类药物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区分,比如清热药中的桑叶与菊花两味药,均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在治疗风热表证,温热病卫分证及目疾时常配伍使用,是临床经常使用的一个对药;同时,桑叶兼可清肺润燥止咳,菊花还能清热解毒。类似的情况还有麻黄与桂枝,茯苓与猪苓,黄连、黄芩与黄柏等等。

不同章节药物之间也能通过对比区分来记忆。比如羌活和独活,都有解表、祛风湿、止痛的作用,但羌活发散风寒力比较强,因此被划分在解表药中,善治上半身风湿痹痛,独活长于祛风湿,治下半身风湿痹痛效果好,所以属于祛风湿药。这样一来,前后内容融会贯通,相互对照,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此外,还有苍术与白术,分属不同类别的药物,但功效和使用上有共性,也可以通过列表进行比较。

来源相同或相似的药物也可采用此方法来学习记忆。如肉桂与桂枝,槟榔与大腹皮,川楝子与苦楝皮,竹茹与竹沥,板蓝根、大青叶与青黛,赤芍与白芍,浙贝母与川贝母等等。

3.2双向归纳总结法  在个论中每章的概述部分,要重点做归纳总结,就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发散风寒药一节,其共性特点为味辛(根据辛能散)、性温(能散寒)、归肺经(肺主表),都具有发汗解表作用,用于风寒表证。在记住了这些共同特征之后,只需要着重记忆每一种中药的特点,如麻黄发汗力强,仅用于风寒表实证且能平喘、利水;桂枝味甘力缓,风寒表实、表虚证均可用,又能温经通阳;生姜长于止呕,苍耳子可以通鼻窍等等,从而比较轻松地全面掌握本节内容。又如清热药的清热凉血药这一节,主归心、肝二经,这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心主血脉,肝藏血”归纳而来,因此,止血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也大都归心、肝二经。联系学生之前已学过的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药物间横向的总结鉴别。比如解表药中,可归纳出以下几点:(1)具升阳作用的药物有柴胡、升麻和葛根,再进一步进行比较,前两味药能升举阳气,用于中气不足之脏器脱垂,葛根功效为升阳止泻,用于治疗脾虚泄泻。(2)能透疹的药物有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和葛根,其中只有荆芥属于发散风寒药,其余为发散风热药。

多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做好每一章的小结,不但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教师讲授时也更具有条理性。同时,也便于学生今后的的复习和自身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3.3药物标本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在教学中结合药物实物标本,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课件中插入动植物及药材的图片,图文并茂,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学生在感性认识中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视觉记忆来学习抽象的功效应用,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引导学生查看一些历代医家记载及现代药学研究,这样才会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死记硬背上。

3.3.1充分利用药物标本的作用  药物实物标本在中药学的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认识药物标本(饮片标本、影像资料)和药植园见习认药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掌握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中药学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药物标本的作用。

3.3.2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件中插入动植物及药材的图片,图文并茂,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学生在感性认识中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视觉记忆来学习抽象的功效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多媒体教学法还可以节省出写板书的时间,来补充教材上没有的知识,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

3.3.3注重历代名家用药经验  历代医家在其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掌握这些经验并为我所用,是学好和提高中药实际运用能力的有效捷径。注重这些知识内容在教学中的补充作用,对于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 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2] 刘兴仁. 中医学基础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