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开封日报 | 发布日期:2014-01-14 ]
核心提示
1月8日晚,在澳门举行的“智慧东方——2013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上,市委书记祁金立等12人荣获2013年度“中华文化人物”称号。12位杰出的华人文化精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梦想的坚持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是他们共同的追求,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独特风采,每一位都有自己背后的故事。 祁金立:找回汴梁 重塑古都 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主张用“绅士”标准打造城市,让开封有品位、有形象,让城市细微之处见精致,并注重城市的精神构建,保留城市的文化记忆和神韵。 祁金立2011年担任开封市委书记之后,着力把开封这座千年古都打造成“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亲切温润”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祁金立是开封市的主要领导者,更是大宋文化精髓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他在开封城市建设中拒绝“千城一面”,力图找回汴梁,重塑古都,再现宋韵宋风。 祁金立等市领导带领开封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的文化发展路子,制定了“坚持项目引领、做好结合文章、打造文化品牌”文化强市的“三大战略”,盘活优势资源,打造文化强市,既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改变了城市面貌和形象。特别是2013年,开封市通过运用理念创新、项目引领、科技融入、市场运作等手段,成功推出了“一河两街三秀”。从多年前的“老三样”龙亭、铁塔、大相国寺,到以“一河两街三秀”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条,开封文化旅游业历经艰难,化茧成蝶。 席慕蓉:如歌诗人的浓郁原乡情结 席慕蓉生于四川,童年在香港,成长于台湾。一位出生于大陆,生活在台湾的蒙古族画家、诗人。 席慕蓉擅用文字表达细腻的内心情怀,早期诗风清纯热烈。从1981年出版诗集《七里香》开始,近30年间,她的诗作和散文影响了华文世界几乎整整两代读者。 1989年夏天,46岁的席慕蓉第一次来到故乡蒙古草原,从此把创作中心放在了 “原乡寻觅”和“原乡书写”上,诗风渐趋厚重与苍凉。此后,她不仅在文学上创作有关原乡的作品,在思维和行动上,她更是将个人的乡愁扩大深入,转而成为对游牧文化的回归与关注。这些回归与关注体现在她20多年来不断地观察、阅读与寻访之间,她一直在呼吁世人重视草原存在的必要与价值,正视游牧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对席慕蓉来说,2013年是忙碌的一年:举办“旷野系列”主题个人画展,赴大兴安岭为鄂温克族使鹿部落几位画家的画展推介,参加书展介绍蒙古诗人作品,并发表专题演讲,且在台湾出版散文集《写给海日汗的21封信》。她为探寻游牧文化本质,发掘草原价值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鸿年:真正掌握合唱奥秘的音乐大师 著名音乐家杨鸿年是中国音乐界集指挥、作曲、理论于一身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独具一格的指挥艺术以及在合唱训练方面的造诣,深受海内外专业人士的钦佩,被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音乐大师”。 1983年,杨鸿年一手创办了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他用30年的辛勤耕耘,让中国的童声合唱团从零点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位列世界7大童声合唱团之首,谱写了中国合唱史上辉煌绚丽的一页。 从1983年建团以来,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培养了近5000名热爱音乐的孩子,积累了1000余首中外歌曲,演出近1000场,足迹遍及欧、美、亚各大洲,先后荣获30项国际、国内比赛大奖,录制出版CD等音像资料32套,出版童声合唱曲集7册。 2013年,合唱团迎来建团30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杨鸿年带领历届少年合唱团成员再次唱响《我们的歌》,天籁般的中国童声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的歌,而是世界的歌。 黄永松:《汉声》送给孩子们最美的中国童话 黄永松1971年和好友创办《汉声》杂志,至今已有43年。黄永松为人低调,做事也不张扬,但他创办的《汉声》杂志却改变了台湾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他看传统、说传统总能启人心扉,他让人们看到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有多么丰富。 风靡全球30年的《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是由黄永松带领他的团队从数千个中国民间故事中挑选出来并以农历为序改写的,这部书被誉为“中国的格林童话”。 黄永松作为一名出版人、设计师、中古乡土文化遗产积极的抢救者,40多年来遍走中国田野乡间调查,采集“中国的”、“传统的”、“活生生的”民间手工艺文化,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说,老师曾教导他,现代是拼命往前跑的两只脚,传统是头颅,却把它丢在后面了,所以老师要他做“肚腹”,把头脚分离的文化、社会和民族的命运连起来,全身而行。 邓九刚:万里茶道万里情 作家邓九刚1948年生,呼和浩特人,长期致力于茶叶之路的文化研究,他自费考察、研究茶叶之路,行程6万多公里,足迹遍布国内外9省及多个国家,终写成长篇报告文学《茶叶之路》,为宣传“万里茶道”作出了卓越贡献。 童年时,邓九刚就常听父辈们提起,在家里那边的后草地曾有一条由商人、驼夫和骆驼绵软的蹄掌踏出来的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开始了寻找、探索茶叶之路的旅程。 经过10余年的社会调查,查阅历史文献,走访专家学者和茶叶之路的相关人员之后,他最终写成了长篇报告文学《茶叶之路——欧亚商道三百年》,对中国清代中俄、中蒙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茶路”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有着重要学术价值。 30年来,邓九刚撰写茶叶之路的小说、散文200万字,开辟了一个独特的题材领域。 今天茶叶之路已成为一门受到多方关注的新学科。这条茶道的复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蒙俄三国文化学者和经济界人士的交流。 王景贤:为提线木偶注入生命的民间艺术家 提起中国的木偶艺术,有一个人的名字与其紧紧相连,那就是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 2013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入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这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个入选该“实践名册”的项目。王景贤对此有自己的解读,“这说明福建木偶在后继人才培养方面成为了世界的典范”。 21年前,王景贤辞去公务员职务,承担起挽救一个地方木偶剧团的使命。克服了种种困难,王景贤带领泉州市木偶剧团屡创奇迹:2002年,泉州提线木偶被联合国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5年,泉州市木偶剧团被授予“联合国南南合作网木偶艺术项目示范基地”;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泉州提线木偶登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2013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实现我国在此项目零的突破。 何鸿燊:深深中华情 拳拳赤子心 何鸿 ,著名的爱国人士,历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同时拥有澳港两地的至高荣誉“金莲花荣誉勋章”和“大紫荆勋章”。他是澳门博彩业、房地产业的领军人物。 在多次赞助和举办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之余,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爱国之心,何鸿 在抢救海外流失文物方面也做出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义举,在文化界和收藏界博得“义士豪侠”的美号。1987年,他耗资数亿元回购海外流失文物147件捐赠给国家。 2003年,他向“国宝工程”捐款600余万元人民币,通过基金会自海外购回圆明园猪首铜像捐赠给国家。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何鸿 斥巨资购得油画《南京条约》、《世纪大典》、《毛泽东会见希思》和青铜雕塑《毛泽东》、《邓小平》等5件珍贵的艺术作品,捐赠国家博物馆。同年,他再次大力促成圆明园马首铜像的回归,以6910万港币在原定的公开拍卖前与卖家达成协议购得马首铜像并捐赠给国家,刷新了当时中国清代雕像的世界最高成交价。 陈可辛:香港最具风格和文艺气息的电影人 陈可辛是位香港导演。他从1986年监制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无泪》起正式踏入电影圈,1991年推出导演处女作《双城故事》,迄今为止他导演和监制的作品包括《金枝玉叶》、《甜蜜蜜》、《如果·爱》、《门徒》、《投名状》、《十月围城》等,其中代表作品《甜蜜蜜》是华语圈公认的最经典爱情电影之一,斩获金像奖9项大奖,该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陈可辛制造”已经成为票房和奖项的保证。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2013年,一部《中国合伙人》让“梦想”成为了年度热词。这部被网友评价为“让50后深思,让60后动容,让70后震颤,让80后楷模,让90后启迪的励志传奇大片”一经上映便引发强烈反响,呈现出极好口碑零负评的局面,总票房5.4亿元打破陈可辛执导作品票房最高纪录。他本人也凭借此片在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礼上收获最佳导演荣誉,成为首位来自香港的金鸡奖最佳导演,同时也成为了华人电影圈第一个完成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以及金鸡奖大满贯的导演。 杜维明:推动世界文明对话的新儒家学派思想家 杜维明,1940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的书香门第,祖藉广东南海。他成长于台湾,青年负笈西洋,中年成大器,古稀之年载誉而归,复兴弘扬中华之文化。 1981年起,杜维明在哈佛大学任教,致力于儒学第三期发展、诠释中国文化、反思现代精神、倡导文明对话,在海内外的学术界被冠以“新儒家代表人物”的赞誉。1985年,杜维明获得基金资助到北京大学做1年研究,其间他应邀讲了一堂儒家哲学,但当时很多人已经不太了解什么是“儒家哲学”。2010年,杜维明回到中国,正式担任起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西方的学术中心耕耘中国传统,在中国传统的巅峰上眺望世界,学者杜维明为往圣继绝学、领路新儒学,为纷争不已的世界文明打开了一扇对话的大门。2013年2月,在联合国“文明联盟”第五届全球论坛上,杜维明成为唯一的主题发言人论述“跨文化对话在我们所处时代的意义”,受到绝无仅有的崇高礼遇,凸显出中国思想家在世界讲坛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王凤刚:用生命记录民族文化的“苗族霍金” 王凤刚是一位平凡而又默默无闻的民间文化保护者,但是他的事迹却绝不平凡。30多年间,他为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遗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2013年他所著80余万字的《苗族贾理》入选国家级“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目录”。 “贾理”是苗族民间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诗歌体文学,但由于仅存口头传承,其核心文化濒临消亡。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苗语言文学专业的王凤刚,自1971年起,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苗族文化,至今从未停止。 为了寻访苗族文化遗存,王凤刚踏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走访了百余个寨子。不幸的是,在1982年王凤刚被发现患上了不治之症——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当年医生曾断定他少则活3年到5年,多则活25年,可如今他却活了近30年。 他搜集整理出两万余行堪称苗族百科全书并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的《苗族贾理》和3万余行苗歌,手稿长达5万多行。 王建男:记录北极生态文化的摄影家 8年,17次进入北极人文圈,走访103个人居点和生态区,拍摄3万余幅照片,撰写百万字札记。王建男,用镜头注视北极,以双脚丈量北极,将后半生交付北极。2013年10月,他的《生命北极——王建男环北极摄影观察(17回合)作品展》举行,以大量图像文字和前所未有的视角记录了北极的生命状态。 2005年,55岁的王建男拉上妻子一起搭飞机抵达北冰洋边的图克托亚图克。真正走进北极,王建男发现北极圈内并不是摄影集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雪黑白,而是色彩缤纷、有故事有表情有温度的真实北极。往返两三次后,他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环北极摄影考察”使命。 8年的不懈坚持,从中国走出的因纽特人王建男已经从默默无闻逐步得到北极人民和各界的关注、支持。格陵兰自治政府、挪威、芬兰、加拿大都对他的环北极行动先后给予资助。王建男以一种“世界主义”的责任感,用中国人的眼睛观察北极的生命,为人们开启一扇北极人文之窗,将中国人的世界公民观念传递给世人。 李亚威:弘扬民族文化的“楚雄荣誉州民” 深圳艺术家李亚威是一名汉族的编导。2013年1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李亚威“楚雄荣誉州民”的称号,同年5月,云南、广州两地文联发出“向李亚威同志学习”的倡议。 2000年,李亚威到云南楚雄创作一名深圳挂职干部的先进事迹剧本。楚雄州委宣传部提出,能不能顺便给楚雄拍一部民族风情专题片。李亚威带领着摄制组走遍了彝州9县1市140多个乡镇,行程两万多公里,拍出了41集大型风情丛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李亚威表示要尽最大努力将那些逐渐消逝的民族文化记录下来。 十几年间,她扎根楚雄,拍摄出了电影故事片《油菜花开》等20多部反应云南少数民族历史风情、人文风貌和时代风尚的影视作品,并分文未取。不仅如此,她还因为多次拍片倾尽自己所有,甚至尝试把房产抵押给银行贷款拍摄。她用自己的镜头和作品把彝族文化和彝州文明推向了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