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云福:浅谈大箐苗剧的保护与传承

 三苗网 2020-09-14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每天发布苗族资讯,宣传苗族文化,建立无界交流与互助平台,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复兴。(广告合作:18611701202)

摘要:大箐苗剧是楚雄州政府2005年命名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年代流传于昭通、昆明、安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苗族聚居地区。目前,已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戏剧登上了舞台,在节假日、婚宴及各种庆典上,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但随着经济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挤压,群众自发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有所减退。所以做好大箐苗剧的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箐苗剧;传承;保护

苗剧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地方剧种,苗剧是苗族演员扮演苗族神话传说故事的各种角色,用形象的手法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反映苗族社会生活的一种戏剧,是集苗族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清嘉庆年间已有苗剧在昆明一带村寨中流传,50年代流传于昭通地区鲁甸县、昆明市、安宁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苗族聚居地区。

由于大箐苗剧深受群众欢迎和有稳定的苗剧创作、表演骨干力量,苗剧已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戏剧登上了舞台,在节假日、婚宴及各种庆典上,苗剧表演是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2005年9月,“仁兴大箐苗剧”项目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列为楚雄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名录。由于客观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们意识的现代化,外来文化、经济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挤压,给苗剧这一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所以做好大箐苗剧的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现在就“大箐苗剧”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的田野调查,谈谈做好苗剧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的建议。

一.大箐苗剧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封建王朝历来对苗族地区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导致苗族地区文化教育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衣、食、住、行极其简陋,于是疾病流行,死亡率很高,鬼、神成了苗族同胞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宿。在频繁迁徙的无奈艰辛历程中, 形成了许多传说,并流传于民间。

这些民间传说反映着苗族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观念、民族情感等,是苗剧产生的重要基础。为了纪念苗家人迁徙历程中,失去的家园、失去的亲人,记录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发生的恩恩怨怨,苗家老人用说唱的方式一代传一代,用形象的手法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反映这些民间传说,就形成了现在的苗剧。

所以苗剧是苗族演员扮演苗族神话传说故事的各种角色,用形象的手法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反映苗族社会生活的一种戏剧,是集苗族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大箐苗剧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后来由原熟知滇戏、花灯剧的罗次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李嘉珍,就地取材编写几个剧本,请王德光老师翻译成苗语,在大箐用苗语演唱,受到当地和苗族同胞的欢迎和赞扬。

1958年初,李嘉珍、王德光等人创作了用苗语和苗族曲调演唱的小戏《半夜积肥》,演出后群众反映强烈。同年7月,在县宣传、文化等部门支持帮助下,大箐正式成立苗剧团。建团后,演出了《山区烈火》、《协作之花》等苗剧。1959年2月,楚雄州举办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李嘉珍、王德光二人合作,根据苗族民间故事《红昭与绕思那》,编写了大型苗剧《红昭》,获得成功,得到大会的表彰奖励。会后,李、王二人又合作进行加工修改,并将该剧易名为《两朵红茶花》,参加1960年4月举行的楚雄州文艺汇演大会,再次获奖。

1963年12月3至11日,召开的楚雄州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大箐苗剧团应邀为大会演出。苗剧作为一种新剧种,在楚雄得到当地社会的承认。在此前后,还创作和演出了《列家和俄忍尼邦》、《换亲》、《送娘》等苗剧20余个。1964年后,大箐苗剧团的演出活动随“四清”、“社教”、“文革”等政治运动而告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大箐的业余文艺团队中,又有苗剧和苗族歌舞剧的创作和演出活动,大箐苗剧的创作和演出得到了州、县文化部门再次肯定。2001年在禄丰恐龙文化节上,苗剧传承人马天德在夏德金老师的指导下创作,由龙军花、龙才敏表演的《斗牛路上》获县委、政府优秀创作奖和优秀表演奖;2004年小苗剧《斗牛路上》获楚雄州“马缨花文艺创作奖”入围奖;2008年大箐苗剧传承人马天德创作、马天福、张云福改编的苗剧《致富路》在全县党风廉政文艺晚会上表演受到好评,剧本刊登于禄丰县《龙乡文艺》期刊上。现在在大箐及周边村子的节假日、婚宴及各种庆典上,苗剧表演成了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之一,2005年大箐苗剧列入了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大箐苗剧的特点

(一)苗剧的基本内容。完整的苗剧由说唱词(剧本)、演员、道具、音乐等构成。苗剧的剧本内容大多数是以苗族民间故事改编而成,内容大都是反映苗族人民忠贞爱情、争取婚姻自由或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故事,现在苗剧随时代变化和现实生活状况,编演不同时代、不同情节的现代戏,表演的苗剧大多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美好现实生活。苗剧的说白和唱词都以苗语为主,也有间杂汉语的。

苗剧的音乐均以各地苗族音乐为基础,通过适当变化构成。苗族民歌小调也比较丰富,主要有《直箫调》、《木叶调》、《古调歌》、《笛子调》、《口弦调》、《响蔑调》等。伴奏乐器有芦笙、笛子、口弦、木叶等传统乐器,有时还增加手风琴、口琴,以丰富音色音量。

苗剧的表演主要由苗族演员扮演苗族神话传说故事的各种角色,用形象的手法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反映苗族社会生活,表演模拟一些生产、生活动作,并结合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按故事情节采用不同的道具、音乐及服装,使之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

(二)苗剧的特征。苗剧爱情故事旖旎而富于幻想;神怪故事体现出惩恶扬善的精神;机智人物与邪恶的故事曲折离奇,妙趣横生;动物故事也用拟人化的手法,抒发人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歌谣、谚语对鼓舞人们奋进和教诲人类改邪归正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

(三)苗剧的价值。

1、历史价值:苗剧内容涉及苗族历史发展脉络,苗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印证了迁徙史,对研究仁兴苗族,尤其是滇中苗族聚居区苗族的历史渊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有的苗剧反映了苗族的发生、繁衍、发展、迁徙的历史,苗族社会组织的形成,苗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其次,苗剧体现了苗族同胞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与自然抗争,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民族精神。再次,苗剧中充分体现了苗族的智慧和才干。里面记载了苗族妇女怎么用头发保存粮食籽种,怎么用服装的图案记录失去的家园、迁徙路程。最后,最为丰富的是反映了苗族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追求。苗族的情恋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达方式巧妙,催人泪下。

2、文化价值。苗剧的故事、歌谣、谚语对鼓舞人们奋进和教诲人类改邪归正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聚集了苗族文化的精髓,所以人们通过对苗剧的观赏,所得到的是一种尽善尽美的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它的美是通过苗剧演员的形象表演和精美唱念表述来实现的。无论是演绎古典传统作品,还是对当代新人新事的表述,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3、艺术价值。苗剧之所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于具有极其重要艺术价值。无论是苗剧创作的内容演出说白中演员表演的技巧都谌称是戏曲艺术的精典。同时,苗剧的创作角度宽,深度广,灵活性强,表演时场地适应性强,是许多艺术演艺项目不可比拟的。

(四)苗剧的传承。大箐苗剧以眼看心学、边看边演、自娱自乐的方式在民间传承,目前大箐苗剧的传承人是马天德,他带领文艺队成员,他们继承和发扬祖辈们的演技,正培养着一批年轻的创作、表演队员。

三、大箐苗剧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首先,在大箐苗剧已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苗剧田野调查,整理材料,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同时对大箐苗剧传承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传承人马天德在已经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争取各级政府从保护措施和财政上加大关心、支持。

其次,利用大箐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利条件,把苗剧列入重点保护内容,研究制定完善的《大箐苗剧传承保护规划》和《方案》,有计划地开展传承保护工作;提高民众自觉爱护民间文化的意识;用现代手段对苗剧历史渊源作进一步的搜集、调查整理,建立较完善的苗族民间文学艺术档案。

最后,建起大箐苗族传统文化传习所,派出专业指导教师,培养一批苗剧创作者和表演者,使苗剧更有感染力,突出历史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以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为平台,组织开展非遗进村寨、进广场、进校园活动,举办苗剧传习培训班,稳定现有传承人队伍,培养苗剧爱好者和传承人,举办传统文化传习培训和节庆表演活动,培养苗剧艺人。

参考文献:

[1]《楚雄苗族史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大民族工作委员会、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合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禄丰县苗族志》,禄丰县人大常委会、禄丰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合编,内部资料。

[3]《禄丰县文化体育志》,禄丰县文化体育局编,内部资料,2005年第1版。

[4]《楚雄苗族村落大箐读本》,楚雄州人大民族委员会、楚雄州苗学会编,主编张明华,内部资料2016年版。

[5]《苗岭明珠大箐村》,楚雄州苗学会编,主编龙会发,内部资料。

作者简介

张云福,苗族,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人,生于1976年。2003年至今担任仁兴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全镇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研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曾在《云南日报》、《云南群众文化》、《楚雄日报》、《楚雄马缨花》等刊物发表过多篇文章。


三苗网X智慧苗族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