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附暖宫丸

 学中医书馆 2014-01-15
艾附暖宫丸 方剂来源 宋。<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与用法 香附(醋制)60克 艾叶30克 当归(酒洗)30克黄芪20克 吴茱萸20克 川芎20克 白芍药20克 地黄(酒蒸) 10克 肉桂5克 续断重5克 上药共研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小。每服6-9克,日服2次。或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汤剂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温经暖宫,益气补血。主治妇女子宫虚冷,经脉不调,肚腹时痛,婚久不孕,带下白淫,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不孕,痛经,月经过多,带下,习惯性流产,输卵管囊肿等妇科病症,亦可用于治疗泄泻,腹痛,尿频等病症。例如: (1)原发性不孕 本方改作汤剂,加减治疗33例。患者年龄22-- 3 1岁,婚后2--10年不孕。寒重者,加干姜、小茴香、附子;肝郁乳胀者,去熟地,加木香、川栋子;肾虚不足者,加仙灵脾、仙茅、巴戟天、吐丝子;气血不足者,重用熟地、白芍药等。结果:服药5剂,怀孕音10例, 服药10剂,怀孕者8例;服药15剂,怀孕者12例;最多服药35剂者3 例,从开始服药到怀孕时间最长半年(《江苏中医杂志》1989年第8 期)。本方治疗5年不孕者。结果:连续服药3个月,不久即孕(《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3期)。 (2)痛经 本方用丸,每晚临卧时服,并在经前2天加服温经汤,每日1剂,连服5剂。结果:服药2个月经周期后,痛经得愈(《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3期)。 (3)崩漏 本方治疗。患者月经1月2行,量多而淋漓不净。结果:共服汤剂30余剂,月经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陕西中医》1981年第5期)。 (4)习惯性流产 本方煎服治疗。连续服药20余剂,以后每月按时服用3—5剂。结果顺产一女婴(《陕西中医》1981年第5期)。 (5)输卵管囊肿 治疗双侧输卵管囊肿患者。先服40余剂煎剂,后改服丸剂,治疗2月余。结果肿块消失(《陕西中医》1981年第5 期)。 (6)带下 本方治疗。患者白带绵绵而清稀,经来量少色淡,性欲淡薄。连续服药7天,停1周后再服7天,如此连续治疗30余天。结果:白带大减,腰酸肢冷等症均减轻(<<浙江中医杂志》198 3年第3 期)。 (7)泄泻 本方治疗。患者泄泻工。余年,每于清晨或受寒后必肠鸣泄泻。结果腹泻渐止(《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3期)。 (8)腹痛 本方治疗。患者房事后腹痛如绞,用生姜红糖汤工碗,趁热送服本方丸剂。结果:片刻腹痛渐缓,约2小时痛止(《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2期)。 . (9)尿频 本方治疗。患者尿频,每夜10多次,舌淡苔白。每晚服本方丸剂,连服2月。结果:每夜尿减至2—3次(噬浙江中医杂志>1983 年第2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胞宫虚寒所致的各种妇科疾病。方用四物汤活血调经,配以艾叶、吴茱萸温经散寒,香附疏肝理气;共奏温经散 寒之功,温而不燥,养而不滞,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经行腹痛、遇寒加剧或带下清稀,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寒重者,加附子、细辛等;气滞者,加郁金、青皮、橘核等;肾阳不足者,加补骨脂、仙灵脾;气血不足者,加党参、首乌、鸡血藤;血瘀明显者,去熟地,加丹参、红花、益母草等;痰湿重者,加制半夏、陈皮等,崩中漏下者,加陈棕炭、炮姜炭等。 血热妄行者忌用,舌红口干者慎用。此外,市售艾附暖宫丸,各地产品组成颇不一致,用者注意。 艾煎丸(《和剂局方》),即本方去香附、黄芪、肉桂、续断,加人参、菖蒲组成;功能温经止痛;主治虚寒痛经。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方中大部分药物具有镇痛作用,能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并弛缓其紧张度,有降低肠管紧张性和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并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