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

 学中医书馆 2014-01-15
乌梅丸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又名安蛔乌梅丸、安胃乌梅丸。改汤剂,名乌梅汤。 组成与用法 乌梅480克 细辛180克 干姜300克 黄连500 克 当归120克 附子180克 蜀椒120克 桂枝180克 人参180 克 黄柏180克 先将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余药研末,加入乌梅,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日服l一3次,温开水送下。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方中比例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安蛔止痛。主治蛔厥证,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呕、常自吐蛔、腹痛寸作、手足厥逆、久痢不止。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等;又有用于治疗多发性直肠息肉,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肺源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妊娠恶阻,崩漏,消渴症,慢性咽炎,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过敏性紫癜,顽固性痒疹等病症。例如: (1)胆道蛔虫症 治疗74例。结果:治愈率达0工%以上(<福建中医药》1960年第6期)。本方为主,治疗155例。结果:痊愈149例,好转5例,无效1例;一般服药2—5剂(<浙江中医杂志}1984年第1 期)。 (2)胆道鞭毛虫病 本方加鹤虱,治疗胆道鞭毛虫病迁延9年者。结呆:服药2剂后,病情好转;再服3剂,症状完全消失;经化验检查,日无人字型鞭毛虫(《江西中医药》1960年第3期)。 (3)蛔虫性肠梗阻 治疗8例儿童患者。结果:均治愈,大多数病儿在服药l天内腹痛减轻,1一3天内腹部包块消失,包块消失后可见大便排出蛔虫(《福建中医药}1960年第5期)。 (4)中毒性消化不良 本方加赤石脂、余粮石、罂粟壳、诃子等,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腹泻10余日者.结果。服药l周而愈(《中医杂志》1964年第8期)。 (5)久痢 本方为主治疗。效果良好(<江西医药》i980年第2 期)。 (6)过敏性紫癜 本方加减,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68例。结果。34 例服本方1剂即停止发作,继续用药7天后未再反复;32例因多次反复发作,以丸易汤,每服10克,日服3次,调治3周获愈;无效工例,国并发肠套叠转外科治疗1例({江苏中医杂志》1988年第3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蛔厥腹痛。“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用乌梅之酸,干姜、蜀椒之辛,黄连、黄柏之苦,三味皆备;且干姜、附子与黄连、黄柏寒热并用;又佐以人参扶正,邪正兼顾,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寒热夹杂、正虚邪实之蛔厥、久痢证,为其辨证要点。 服用本方,可使蛔厥疼痛得到缓解,但无直接杀虫、驱虫功效,为增加驱虫作用,临床改用汤剂,可酌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等药。如无热象。可去黄连、黄柏,如无寒象,可去附子、干姜;如无虚象,可去人参、当归. 连梅安蛔汤 (<通俗伤寒论}),由乌梅、胡黄连、黄柏、川椒、雷丸、槟榔组成;功能清热安蛔;主治虫积腹痛,吐蛔,发热,口燥等。驱蛔汤一号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由乌梅、川椒、细辛、干姜、使君子、苦栋根皮、槟榔、木香、枳壳、玄明粉组成,功能驱蛔,土治胆道蛔虫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乌梅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川:(、)能使川虫麻痹,失却附着肠壁能力,(2)改变胆汁的酸碱度,使胆汁趋于酸性,不利于蛔虫生存于胆道,(3)仪奥狄氏括约肌有明显的弛缓扩张,有利 于蛔虫从胆道退回十二指肠;(4)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尤明显。利用胆囊造影和超声波检查还证实:乌梅汤有促进胆囊收缩和排除胆汁作用,加大乌梅剂量,其收缩胆汁的作用明显加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