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什么都懂,但是做题却不会做?

 pgl147258 2014-01-15

【知乎用户的回答(312票)】:

这个问题不能不答啊,初二之前就是这个状态,吃啥啥没够,学啥啥一般。家长、老师都认为是我这孩子笨。初二后成绩从平平窜到年级前十,家长都说我开窍了。其实,我只是在初二时突然明白了一点儿怎么去思考而已,之前只是还不会思考而已。

上课大概会是这个样子。

=========================

“什么是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指当天交易外币时用的汇率。远期汇率:指在未来交易外币时用的汇率。明白?”

“哦!明白了!”

=========================

听懂课堂上讲的,就和听懂上面说的话一样简单。就像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条目一样明白。但是听懂不表示会。如果听懂就表示会了,那把《辞海》通读一遍你是不是就成了物理学家、化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大师了?

所以,听懂了 和 会了 本来就没有直接关系。听懂了,只能说明讲给你听的人会,而且表达力还可以。想要让自己会,就要独立、主动、深入地思考不去这样思考,单纯地指望别人把他的理解说一遍,自己就能“会”什么,就是异想天开。

下面大概展示一下上面所谓的主动、深入思考是怎么回事儿。还是以上面的远期汇率为例。(假设读者明白什么是汇率)

++++++++++++++++++++++++++++++++++++++++++

问,什么是“远期汇率”,当你听到

“即期汇率:指当天交易外币时用的汇率。远期汇率:指在未来交易外币时用的汇率。明白?”

这个回答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明白了”,那只能说明你根本没有思考!

一个真正认真听讲并真心想明白“远期汇率”是什么的经济学白痴会有以下的N多问题。

  • 未来有多久?(答:比如可以是1月,也可以1年,下面都假定1年吧。)
  • 远期汇率什么时候用?(答:现在和银行约定1年后进行的外币兑换的汇率,这个是银行估计的汇率。)
  • 为什么需要事先约定?和1年后再去银行有什么区别?(答:因为汇率在变,1年后的汇率,不一定是客户想要的。比如客户手上如果有日元,一定很想换人民币,因为日元在跌啊。)
  • 那为什么不现在就兑换人民币?还要等1年,还要让银行搞这么玄的概念出来。(答:因为我现在没有日元,但是1年后就有了可以吗?这个在出口贸易中很常见,都是合同先签,东西做好了再给日元,给多少是合同写好了的,如果东西做了一年,日元可能跌得本都不够。所以要现在就向银行买个远期。)
  • 那要是日元真跌了,那银行跟你签这个合同不是赔了吗?(答:那要是日元涨了银行还赚 了呢!而且呢,即使真不涨,还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找银行买日元呢,银行也可以对冲掉。)
  • 既然有“远期汇率”这个概念,那一定是因为这个汇率与当然汇率不一样吧?(答:对。)
  • 为什么会不一样?(答:直接原因是两个货币的国家的一年期存款利息有高有低。通过两国的利率差,可以计算出远期汇率。)
  • 为什么利息会影响远期汇率?(答:……你还是先找本《经济学原理》看看吧。)
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不会有上面这些问题的,还会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什么是远期汇率了。

++++++++++++++++++++++++

这只是展示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并不需要真去找人、老师问你想到的所有问题,重点是:你要的的确确地自行思考过了才行。尤其在课堂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是值得思考的,如果仅仅是单纯地听讲,是很难学会什么的。再重复:要思考。

【老凡的回答(76票)】:

同学,你以为你懂了和你确实懂了是有差距的。

【欧永泳的回答(52票)】:

老师:1+1=2, 1+1+1=3,大家懂了吗?

A:懂了!

B:懂了!

考题:2+1=?

A:2+1=(1+1)+1=3!

B:靠,老师没教过2+1啊!

【黎敏的回答(20票)】:

唔,最近做线下编程,真的很明白这个情况。

听明白了演示,但无法自己做项目。

只能写现场教的APP,不能写另外APP。没理解背后逻辑。

听明白,能点赞同、或感谢。这步很容易,明白其他人推理过程和思路。

但万一遇到诡辩术,每句都同意,也许最后到达自己不同意的结论。

理解是看不同观点答案后,能补充自己答案。

理解了高票答案,提到了反对答案,表明了自己想法,且言之有物得到赞同。

1+7=8 因为老师这样说的,因为规定的,因为书上这么写的,因为这样是对的…

而理解是明白了加法规则,整数,赋值,符号含义等等。看到减法、乘法 能更快入手。甚至可能想,有无可能我创造一个符号,比如 1 # 7 = 多少。 为什么要加减乘除呢? 先规定符号,还是先有运算需求呢?

教学相长,如果能教人,而且真的把人教会,就懂了。

能给学生讲述清楚大局的老师不多,大部分都是复述和讲演某个现象。尤其是照着书念的那些。很可能他们自己也并不懂。

很容易导致学生听懂了(中文听力部分),现场无提问,也无法动手操作。

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嗯。

智力不正常的情况下,也有老师创造了奇迹。

有些答案我听懂了(听力部分),但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换一个人回答,答案我不但听懂了,还能举一反三,还能明白为什么这么设计,还能跟人对掐,还能掐赢。简直想抱着对方大腿哭喊感谢…… 可惜好老师都比较忙……

【知乎用户的回答(8票)】:

会写字的人并不都是作家……

【Reason的回答(9票)】:

这和

去一个新地方第一次是别人带你走的,

你觉得自己已经知道该怎么走了,

等下次没人带自己去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自己是路痴

一样。

记性好的,顺着原路可能可以找到。

但大部分人只要绕个弯就会迷路。

更别说是让他们自己再想条新的路了。

【moskiivan的回答(7票)】:

因为要学习的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本身,还有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后者在国内的培养中被弱化了——总觉得有了前者,后者自然而言就出现了,其实不是的。

懂了知识和懂得了如何解决相应问题,是不同的,而且都需要投入时间学习的。

【陈壮壮的回答(34票)】:

当学生在说“我懂了”的时候,他们到底在说什么?

1.礼貌性的回话

讲课讲累了,或是不爱动脑思考的老师,最喜欢问的就是这句:听懂了没?

一来反馈明确,二来推卸责任,你说你听懂了是吧,那好,那你再不会就不能怪我了

反过来,每次学生回答:还没懂

可能下一句老师就该说:这都不懂,我都讲这么详细了/你到底有没有用心听啊

长此以往,学生回答“听懂了”,其实已经是一种礼貌客套和敷衍

2.仅仅掌握了这种方法/套题而已

很多课堂里都有这么个问题,教案或讲义的设计循着这么一条线索:定义——例题——练习——作业

讲定义的时候不讲来源和应用背景,只讲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例题则是马上将定义拿来应用,往里套公式等

练习呢,把例题改一改小条件,让学生会套公式

作业,还是改一改,学生熟练应用该公式

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好奇心和推理发散被去掉了,学生收获了一堆固定条件下的公式应用

他是听懂了你这个死板的定义和应用,可这些知识不足以应付考试中的综合问题及发散思考,只好败下阵来

也就出现了你说的,不会做题

综上所述,一个如我般的好老师,是绝对不会乱问懂了没的,通过一些细微的思维考察和观察学生的反馈,比直接问他们效果好多了

【王唯韬的回答(4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重点不在于解决某个问题。

而在于通过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此类问题的举一反三的方法。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那是听得爽而已,不代表真理解并会运用。多做题才是正途。

【dream的回答(6票)】:

你试试你当老师把之前上课的题再完整讲述一边,懂了和会做是两码概念。做题关键不是老师每一步写出来的试子是不是明白,而是每一步之前的思考。

【林森的回答(4票)】:

勾起了自己学生时代的回忆,就讲一讲吧。

小学初中的时候是学校奥数的尖子,到了高中的时候数学突然退步得很离谱。自认为自己还算一个比较聪明的人,上课老师讲的每一道题也能够听懂(小学初中数学课我基本是不用听的,当然也有自己懒的原因)。基本上不会做的题讲完某个关键点,心里就会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感叹,然后就会做了。可是考试成绩依然提不高····这个问题父母和我自己也一直没搞明白···最离谱的时候曾经是物理考140多,数学考90多,这在理科生中算比较奇葩的了···

到了高三下学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一直没有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之类的。之后成绩才有所提高,可惜为时已晚,每次考试最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是我直接放弃的了。

------------------------------------------------------------------------------------------------------------------------------

所以那些说懂了的学生可能是不懂装懂,也可能是确实听懂了这一道题或者某一类题的解法,但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解,该解法使用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或者方法。个人觉得判断一个人懂不懂的标准是能不能把这道题从头到尾讲给别人听,同时告诉别人为什么这一步要这么做

【谢鹏飞的回答(2票)】:

曾经我就是这样的典型学生,上课确实听懂了,放映还比一般人都快,但考试就。。。

曾经我只要有个最后的简单答案,还能给比考试成绩好的同学讲解题目,但考试就。。。

问题是A,答案是C。从A到C,很可能还有一个关键的B。这个B可能是个隐藏条件,课堂上老师点出来了。可能是个思考方向,课堂上老师多多少少已经明示暗示了。可能是条辅助线,这已经基本剧透了啊。

剧透或已经知道答案后,你再去看侦探小说,总会觉得也就这样呀。可是,当初自己怎么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所以然呢?

这个B,可以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是很多未知时探索的能力,可以是发散联想的能力,也可以是逻辑推理的能力。

当我们忘记了所有的知识后,剩下的就应该是这个B。

想想,自己当年太多小聪明,反误了自己的学途。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什么叫真正的懂了,即是你能用你的语言给别人解释清楚的时候。

【Kohen的回答(1票)】:

和我学外语时候一样,每个词好像都知道什么意思,连起来还是不懂那句话在讲什么。。。

听得懂字面意思不代表就能了解其中的含义,还需要搞清楚整体的逻辑关系等等。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当时懂是短期记忆,练习是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

【李汉符的回答(1票)】:

不得不望向王阳明同学啊。。。

【Jiahao的回答(1票)】:

说白了就是眼高手低

(如果是指考试时题不会做导致成绩不好,再加一条:急于求成)

作业时总觉得老师上课没讲相关内容,考试时总觉得作业上没有相关内容。老师教的1+1,作业上是2+3,考试时考10*10。 听懂的,只是那一道题,而不是那个知识点。

还有智商的问题,少数智商高的学生可能做两三道题就能抓住重点,绝大多数还是得辅以题海抓重点,所以成绩排名前五和后五一般不会有变化。 剩下的,也就是拼勤奋程度了。

高中阶段,通俗的说,勤奋=做题。

除非,真的能遇到特别特别流弊的老师……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和我高中一样,老师讲的东西听的很明白,可是就是做题了就不会做了,问题出在你自己,老师在课上讲的东西其实都是基础的东西,也就是非常简单的东西,他还领着你走一遍,那必须是很容易能听懂的,而且只要你仔细听,任何人都是能听懂的,可是等你自己做题的时候,出题人不可能给你一个和教科书上例题一样简单的题的,你需要做的还是大量的练习,这就跟有人教你骑自行车一样,人家说你的两个腿来回蹬脚蹬子,然后手稳住就能骑了,你一听这么简单就懂了,可是你会骑自行车了?还是不会,老师给你讲的东西只是大概思路,路上遇到的问题还是需要你自己遇到了自己解决来积累经验,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自习课,上课老师讲的东西每个人都会懂,可是还是会安排自习课让你问老师你不懂的东西

【刘小刘的回答(1票)】:

学而不思则罔。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