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海拾贝:川崎病及实验室诊断指标

 昵称535749 2014-01-15

      川崎病(KD)是由日本川崎医生于1976年首先报告的一种小儿疾病。该病的病症主要表现在皮肤、黏膜和淋巴结,故又称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不是常见病,但近年有增多的趋势。川崎病虽然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但实质上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可侵犯心脏、肾脏、消化道等内脏器官,甚至还会侵犯大脑。川崎病不遗传、不传染,目前没有什么好的预防办法。
   高烧持续不退  川崎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冬季。其首发症状是发烧,身上伴发有红点,所以常常会被误诊为感冒、麻疹或猩红热。但川 崎病在症状上同感冒是有区别的,不像感冒那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一般的感冒发烧3天后症状就会缓解,体温也开始下降,但川崎 病持续高烧,体温在38℃~39℃之间,发烧可持续5天以上。川崎病发烧两天左右时,全身会出现各种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嘴唇发干而 有裂纹,口中黏膜发红,舌头上长出红色的小疙瘩,十分像新鲜杨梅的“刺”,称杨梅舌。两眼充血、发红,手脚关节发硬、肿胀,指( 趾)处可见红斑,体温下降后,手脚尤其接近指(趾)甲部位的皮肤会有片状脱皮。颈部双侧和颌下淋巴结肿大。在感冒的高发期,如果 孩子发烧,特别是持续高烧不退或有上述症状,家长不要以为只是一般的感冒,自己随便给孩子吃些抗感冒的药,要考虑可能是川崎病,尽快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诊治。
   真正的危险在脏器损害  川崎病对儿童的危害并不在于发烧、出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外在症状,而在于对心脏等脏器的危害。部分川崎病患儿可并发心、脑 、肝、肺、肾等多脏器损害,其中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大多发生于发病后2~3周,可持续数月到数年。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的类型包 括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等。动脉瘤可单发或多发,大多可于1~2年消退;但局部管壁的纤维化可促使内膜增 生,导致冠状动脉不能有效扩张。严重者可形成血栓、管腔狭窄闭塞乃至心肌梗死,还可导致严重的心脏缺血症状或发展成缺血性心脏病,这是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有资料显示,如治疗不及时,25%~35%的川崎病患儿心脏会受到影响。所以一旦疑为川崎病,应尽早做实验室诊断指标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川崎病的首次治疗一定要彻底,不要以为孩子退了烧就没事了,尤其要注意心脏、肝脏的保护,密切关注孩子的心脏变化以及血小板等生化指标。

     2004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刘桂英副教授、谭岩教授首先发现了川崎病(KD)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他们测定川崎病(KD)患儿血清时发现在具有典型临床经过的KD患儿中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GP1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说明抗β2GP1抗体结合水平升高对KD有诊断价值。
    KD是小儿常见而难治疗的疾病,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 但其发病机理未明,仍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指标,临床上很难从发热患儿中筛查KD,常常只有在KD的临床症状全部出现尤其在冠状动脉扩张出现后才能作出诊断,严重危害了儿童健康,影响了患儿的生存质量。
    研究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测定了KD患儿血清,20例KD 患儿中11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5%,15例抗β2GP1抗体阳性,阳性率为75%,其中有10例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GP1抗体均阳性,阳性率为50%。另外,在20例患儿中,12例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 抗β2GP1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12例冠状动脉扩张的KD患儿抗β2GP1抗体均阳性,阳性率为100%,11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阳性率为92%。这些结果提示抗β2GP1抗体与KD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将有助于从儿童早期发热的疾病中筛选出KD,成为了检验室诊断KD的重要指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