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楼底堂主 2014-01-15

 

 

  

    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战国时代的墨迹,非常珍贵。主体部分现藏美国博物馆,局部在湖南省博物馆。字体较全的图来源日本的出版物。

 

 

[转载]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转载]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转载]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转载]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转载]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楚帛书残片(右)及临摹图(左) 
  著名的子弹库楚帛书从出土开始,其命运就带上了传奇色彩——贱送、被骗、流失出国……这件珍贵的文物,就像一个走失在异国他乡的孩子,到今天还没能回家—— 
 天心阁东南,原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山岗,子弹库就在山岗的识字岭与左家公山之间(现湖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1942年,楚帛书这件旷世奇珍从这里的一座楚墓中被盗墓者发掘出土。从出土开始,楚帛书的命运就带上了传奇色彩———贱送、被骗、流失出国……到今天成为学者眼中的宠儿。 
 今天,楚帛书主体部分及一块残片远在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另一块残片则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楚帛书主体高38.5厘米,宽46.2厘米;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残片原为著名考古家及古文字学家商承祚收藏,上世纪90年代,商的家属将其捐赠给了省博。残片最长处约4.6厘米,最宽处约1.7厘米,上有14个字。 
 楚帛书是书写在丝织品上的一段图文并茂的画及文字,字体是战国时期流行的楚文字,全书共900余字,分两大段,四周有12个图像,旁各附一段文字,四角还有植物枝叶图像。它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古代帛书,也是一件千古奇绝的书法作品、楚文化充满想像的浪漫主义艺术作品。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四时、天象、月忌、创世神话等,对研究战国楚文字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有重要价值。 
 楚帛书流失的过程极为曲折,直接经手的当事人也已去世,记者几经走访,并查询相关资料,方才了解了事件经过。 
  珍宝被当成废品附送 
  1942年初,一群盗墓者在长沙子弹库发现一个洞,便一起去发掘。其中一人名叫任全生,他于1953年加入湖南省文物工作队,在后来的马王堆汉墓等考古发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任全生曾向博物馆同事说起当年盗挖子弹库楚墓的过程。 
 盗墓者当时发现了一座战国楚墓,找到了一批铜兵器、漆器、木人及一些残碎的纺织品。在盗墓者眼中,以铜器、木器最为抢手,所以纺织品被盗墓者当成废品一并送给了古董商唐鉴泉。他们不知道,这件纺织品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 
 商承祚得知楚帛书出土,打算购买,正在联系时,湖南著名古董商蔡季襄从外地回来,迅速以3000元法币将帛书和其他文物买下。 
 蔡季襄刚拿到帛书时,帛书被折叠成数层,放在一个竹篓里,底下还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书小块。随后,蔡将帛书上的泥土和污秽用毛笔洗干净,将帛书展开,并对其进行临摹和研究,1944年,蔡将帛书的研究成果印成书,名为《晚周缯书考证》。 
  美国人柯强骗走楚帛书 
  1998年出版的湖南省博物馆文集第四辑上,刊登了蔡季襄1974年8月21日写给商承祚的信的原文。信中,蔡季襄详细讲述了楚帛书流入美国的经过。 
 因为帛书上面许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商承祚在信上写了一个问号,并将“8”改为“6”,疑为1946年),蔡季襄携带帛书到上海,想为帛书拍摄红外线照片,显示出一部分文字。 
 蔡找到“金才记古玩店”,托店主金从怡找一家有红外线摄影的照相馆拍摄帛书。柯强托人引见,主动找上门来。柯强的英文名叫柯克斯,据商承祚所说,柯克斯在抗日战争前几年,以雅礼中学教师的身份出现,冒充“文化考古学者”,掠夺长沙文物。 
 柯强对蔡季襄说,家里有两部新式红外线摄相机,可以帮忙。蔡季襄便将帛书带到柯强住处,柯强拿着摆弄了一阵,借口镜头出了毛病,要求蔡把帛书多留一天。 
 蔡当时急于想弄清楚帛书上的文字,就答应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书,没想到,柯已擅自托人将帛书带回美国了。蔡预料到大事不好,气愤地要求柯马上退还帛书。柯强欺骗蔡季襄说,拍摄完照片,大约一周后就可将帛书寄回。根据蔡的记述,当时柯强是美国派驻上海的情报员,有权有势,且已“先斩后奏”,只能听任其摆布。 
 最后,两人签下一个协议,写明帛书价值1万美元,柯当场支付1000美元,如到期不寄回,柯强需再向蔡支付9000美元,实际上等于强买,蔡季襄吃了个哑巴亏。 
  索要帛书一再被拒 
 一周后,蔡季襄再向柯强索要帛书,果然不出所料,柯强又找借口推脱。此后,每隔两三天,蔡就去询问一次,柯或说“已写信去询问”或干脆不在家。当蔡又一次向柯催要时,柯的佣人告诉蔡,他已经乘飞机回美国了。为了打探音信,蔡又在上海住了一个多月,囊中金尽后,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到长沙。 
 蔡后来打听到,当时长沙湘鄂印刷公司经理吴爱泯的儿子吴存柱在美国哥伦比亚读书,是柯强的学生。蔡立刻写了一封信给吴存柱,请他向柯强询问帛书下落。隔了很久,吴存柱回信,说与柯强见面了,但柯强绝口不提退还帛书,只是说当时协议上定的1万美元价格太高,只愿出6000美元,希望蔡把价格压低一下。蔡立刻去信告诉吴存柱,说帛书无论如何不能卖,请柯强马上将帛书寄回,自己则退还1000美元的定金。后来吴存柱回信说,柯对退还帛书一事含糊其辞、不愿答复,也不愿意按协议付款。蔡季襄明白,楚帛书实际上是被抢走了。 
  解放后的努力 
  1955年,蔡季襄以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列席代表身份,在大会上将柯强盗骗帛书的经过作了讲述,并将当年被迫和柯强签订的契约上交给了省文化厅。 
 同年,为核实蔡所述内容的真实性,湖南省博物馆派高至喜赴北京找吴存柱——当时吴存柱在北京大学任教授。高至喜没有见到吴存柱本人,但吴存柱知道高至喜的来意后,写了一份证明材料,并将1946年至1948年和蔡的通信通过校人事部交给了高至喜,表明蔡季襄所说确为实情。 
  1974年,蔡季襄在写给商承祚的信中表示,虽然时隔近30年,自己仍希望能打上一场跨国官司,为祖国追回楚帛书。当时柯强尚在世。 
  1982年,高至喜赴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见到了展出的楚帛书原件,并量得尺寸为高38.5厘米,宽46.2厘米。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时任省博物馆副馆长的高至喜将蔡季襄所写的材料,以及当年吴存柱的证明及往来信件,一起整理好,上交给国家文物局,希望能想办法追回楚帛书,但后来没了下文。 
  现在,蔡季襄、柯强已先后逝世,楚帛书在美国也几经转手,追回的希望已近渺茫。 
  (本文写作时参考了高至喜《湖南出土楚文物研究综述》及熊建华《长沙子弹库楚墓传奇》两篇文章,特致谢。)

书于竹帛(下)——长沙子弹库帛书
朝天辣椒

  1942年出土楚帛书是已发现的先秦时期唯一的书写在缣帛上的文字资料。历史、考古、文化学著作提及此帛书。这些书籍记录帛书出土地点都是长沙子弹库。书上说子弹库是长沙东南郊。长沙自从建城之日起,城市中心就在五一广场、坡子街至湘江附近,数千年不变,这在世界城市变迁史中是非常独特的现象。如果以五一广场这中心,东南郊的方位就是识字岭到城南路一线。我听人说子弹库在中南林业设计院附近,范围很大,城南路以北、人民路以南、梓园路以西、芙蓉路以东的地区。这是一个很大的地区,可以用“平方公里”来计算。 
    
    子弹库在长沙哪儿呢? 

    我想起上中学时的一位姓马的朋友,他家1958年迁居至湘雅医院(湖南医学院)附属二医院宿舍。我与他通电话,他得知我想了解子弹库,立即从株洲赶到长沙与我会面。他又邀上谭兄,他俩的父辈都是附二医院的大夫。马兄和谭兄向我详细谈了子弹库的情况。附二医院长大的孩子,人人都知道子弹库。它与附二医院的宿舍(下院)只隔一条马路,当年称为识杨路,后改为人民路。子弹库是马兄、谭兄以及附二院宿舍的男孩玩“工兵捉强盗”(一种游戏)的场地。为了弄清子弹库的现状,谭兄驾车,我们三人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
子弹库位于长沙人民路湖南省地质局办公大楼西南侧的丘岗上。它建于民国时期,由数十栋砖筑平房组成,它用于保存军火的仓库,于是人们就叫它子弹库。解放后,子弹库有军队驻守,周围立有铁丝网。湖南省地质局迁至这里后,子弹库的房屋归省地质局管理。七十年代起,子弹库的房屋逐步被拆除。21世纪初,一家房地产开发商看中了那片土地,将子弹库地表的建筑全部拆除了,盖起了数幢高层住宅楼,这个小区叫做“地质家园”。 

    我们来晚了,再也看不到一栋子弹库的房屋了。1990年12月9日长沙晚报刊载了我写的一篇文章:《“缯”书是什么样子》,介绍了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那时我居住的地方离子弹库不足一公里,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寻访子弹库,更没有想到拍几张照片。 
我们徘徊在地质家园,寻寻觅觅,久久不愿离去。 

    我不甘心,难道子弹库就从长沙地图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们走进省地质局办公大楼,向一位姓刘的中年男子寻问。他是省地质局的家属,现在他供职于省地质局。他在这个大院内居住了近半个世纪。问及子弹库,他告诉我们,只剩下一栋半地下室的房屋,用做水泵房。 

    我们再次走进省地质局后院,找到了这栋半地下室的建筑。我取出相机,拍了一组照片。这也许是最后的“子弹库”。 

    子弹库,是一座军火库的名称。它不是长沙的街道名称。随着地面的子弹库建筑的拆除,这个地名也将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民国时期的子弹库周边是一片坟山。只要一动土就可以挖出铜钱、陶罐、陶俑、铜镜。盗墓人盯着这片丘岗地。 

    1942年9月,夜黑风高,一个幽灵一般的身影出现在子弹库的丘岗上,他在地上掘洞,通向土层深处,在一座楚墓南北向的头箱中摸到一个长23厘米,宽13厘米的竹匣。竹匣中放着八折帛书(见照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任全生是帛书的“发现者”。 

    帛书长38.5厘米,宽46.2厘米。整个幅面由三部分文字和十二幅图案组成,有九百余字。“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于1979年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观察原件,他考证这三段文字内容分别是“四时”、“天象”、“月忌”。 

    帛书出土后,由蔡季襄购得。1944年蔡季襄撰《晚周缯书考证》一书石印出版,首次公布了楚帛书资料。抗战胜利后有位名叫柯克斯的美国人受耶鲁学会派遣到长沙雅礼中学任教。他从蔡先生手中,连骗带扪,把帛书带到了美国,后归沙可乐所得,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让我们记住柯克斯这个美国人的名字。 

    帛书的流失海外过程,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总的流向可以如下图所示。 
    
    子弹库→任全生→蔡季襄→柯克斯→沙可乐→华盛顿沙可乐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对子弹库这座曾经出土过帛书的楚墓进行了科学清理,又有重要发现。在椁盖板下面的隔板上出土一件人物御龙帛画。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湖湘文化发轫于宋朝,集其大成于晚清。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正源。如今部分长沙信神敬鬼,死了人做道场,唱夜歌子,据说这些是楚文化的残存。 
楚国人从创立一个方圆不过一百里的蕞尔小邦,到建成一个方圆五千里的煊赫大国,只经历了七个世纪。楚文化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的文化,它孕育了老子、庄子、屈原这样的哲学家、文学家。 

    子弹库,这个行将被人遗忘的长沙地名,再过数十年,又有谁还知道这儿是出土了代表楚文化最高水平的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