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 PART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五岁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三十而立
通过十五岁到三十岁的摸索,到了三十确定一生的原则。 四十而不惑
根据你30岁订下的原则来试,到了四十岁对自己的原则不惑。
并不是说一个人到了40岁了就什么不惑了,而是我对我人生的目标、人生的方向、我所要学的东西我不惑。
四十岁,对人生的目标不再动摇。
五十而知天命
一个人到了50还不知道天命,那你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五十岁,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天命:我们一生的努力就在证明你有什么样的命。
命是谁造的,命是我造,我造出我这条命,我造出我这样的命运,那我抱怨、抱怨谁。能不能重来,没有办法重来。人生最奥妙的就是你永远没有办法重来。
六十而顺耳
到了60,其他人根本不了解你,就在你面前指指点点、咋咋呼呼讲一大堆,你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听也会发脾气,不听也会发脾气,那怎么办,耳顺,就是听了跟没有听一样。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逾矩是指我从小到70岁,我规规矩矩几乎已经变成我的生活习惯,我大概不会有太大的差错,那我就可以放心去做。
五十岁以前要尽人事,排除万难,不管别人告诉你以后会不会成功,你都不管,你应该做你就全力去做;可是到了五十岁以后你要听天命,我有这个成功的命,我自然会成功,我没有的话,我不强求。所有的名和利最后都是空的。
PART
2:
以下是孔子对自己上面的这段话实践的结果。
理想:十有五而至于学;实践结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不是温习,是习惯,学了以后不算数,要养成习惯,你才会乐。学习以后赶快去在生活当中实践养成习惯,你就很喜悦。
理想:三十而立;实践结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跟所有人的来往,都有基本的原则,不会乱。人家就很乐意跟你来往,所以你的朋友一有时间就会大老远地来看你,否则他不会来看你。这个原则就是要将心比心,站在你的朋友的心态来想事情,他自然就来了。你只顾自己,他绝对不会来。这就是孔子三十而立实践的成果。
理想:四十而不惑;实践成果: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愠”就是小小的生气。你在这个行业,你再优秀,再特别,别的人还是不认识你,那是很自然的事情,你叫自己不疑惑就好了。你管别人怎么想法,别人怎么看你,关你什么事。
理想:五十而知天命;实践成果:发愤忘食。
发愤忘食,这样你才知道,不能小时候就发愤忘食,那不可以,发愤忘食干什么,看言情小说,完了;发愤忘食干什么,上网吧,完了。发愤忘食是有条件的,就是当你知道你这一辈子要做什么的时候,你就全心全意去做,这个时候不能再计较了。
理想:六十而顺耳;实践成果:乐以忘忧。
乐以忘忧是把所有的忧愁都当做乐趣来看。
这件事对别人是忧愁,但是对我是没有的,因为这是我自己要做的事情,所以别人看你这么辛苦,那是他的事。一个人在你的工作当中还有忧,还有惧,还有虑,还有很多阻碍,就表示你根本就没有发愤忘食,没有全心以赴。
一个人找到你要做的事,你会忘记了辛苦,这只是初步而已,会有很多人打击你,在背后议论你,甚至公开向你挑战,想抓你的小把柄,无所谓,本来就是这样,这才叫做乐以忘忧。
乐以忘忧:所有事情如果都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们会觉得很忧虑,但是在我身上他本来就是一种乐趣。
理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实践成果:不知老之将至。
人要服老,不要认老。生理年龄,是谁都逃不过的,但是精神、心理的那种状态,每个人都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