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鉴赏--让古人从课本上站起来——古典诗词教学杂谈

 大换雅阁 2014-01-15

      

 dahuan5856

编辑大换

让古人从课本上站起来——古典诗词教学杂谈

这里的“古人”有俩意思—— 一、叙事诗中的主人公;二、抒情诗中的作者。大家在诗词教学中,集中力量,指导学生领略意境,欣赏作法,品味语言,这无疑是抓住了重点。可是,如果能在此之余,充分调动想像联想,让作品中的人物活起来,对学生对老师,都可从中获取更多美的享受和讨学的熏陶。 

  有人已在这方面作了尝试。从教学研究发达的地区来看,他们常用的手段,就是按自己的理解,把作品中的人物、情境等制成精美图片或动画。这些课件,色彩缤纷,乐声优美,形态真切,对提高学生兴趣,创设课堂氛围,加大教学容量,效果十分显著。不过,要是从“让人物活起来”的角度看,这样做也不是没有缺限的——本来属于学生的想象空间,让老师的图片给挤占了。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只留下一个“哈姆雷特”。甚至于像你读了“两弯似蹙非蹙冒烟眉,一双似喜非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挟风……”之后,正揣想那林黛玉是何样美丽时,那位导演却在银幕上推出一位眼角冲下,行动迟缓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有如梦游一般胖大的姑娘,说:“她就是林黛玉,你们不要再琢磨了”一样,用意虽好,却既有包办又有 庖代之嫌。这样做,恐怕还会带来一个后果——使学生放弃想像的主动而形成思维的依赖;放弃创新的自觉,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另外,当堂的气氛渲染,知识输入虽然很必要,更重要的还是使学生在离开课堂,拿到一首诗(词)后能自己去欣赏。一般说来,他足不会为了读一首诗,而去寻找一套电脑图片的。

  如此说来,适量地用的电脑的声光电化,更多地用(学生)人脑的想像联想,进而指导他们拟写、改写,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大换藏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