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课程体系五花八门教育技术依靠自己是“新兴专业”这一独特优势,各个学校在办学时课程很不统一,各种新的专业方向也层出不穷。比如影视方向、教育软件方向、教育装备方向、广告方向、教育游戏方向等等。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无论是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即学校之间和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之间,都存在差异。如果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是好事,有利于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着重培养自己所属地区的急需人才等。但这样做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具体体现在: (1)师资力量跟不上快速的课程变动。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质的改变,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整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课程设置的在纵向和横向上差异过大,就会导致教师对所教授的课程本身就不甚精通,从而没法给学生更为专业的指导。从相关专业聘请的老师,由于对这个专业不了解,还是从他原来专业的角度去讲的话,学生感到学的知识支离破碎。 (2)文科性质和理科性质课程的无序搭配。有很多给计算机专业上课的老师也给教育技术专业的同学上课,上同样的课,比如《数据结构》、《数字电路》等,普遍反映教育技术专业的同学掌握程度差。为什么呢?是基础比他们差吗?高考入学分数都是差不多的。还是过多的文科性质课程让他们的思维已经不太习惯理工科的学习了,或者说在学习时主动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3)导致样样都学、样样不精的情况。如果只从知识面这个角度讲,教育技术的学生学的不能算少。南国农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技术的研究是“一英里宽,一英寸厚”,学生学的东西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4. 学生就业出口凌乱大学生进入大学的那天起就开始关心就业,这是我们的国情。我参加的新生入学见面会,诸如“我们毕业后能干什么?”、“我们毕业后能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等问题肯定是会被同学们问起的。学生到了高年级,还是有同学问我这样的问题。但是我却没办法给出一个令他们满意的答案,尽管我说了一大套之后,他们也点头称是。 我对教育技术学生就业的回答也只能是看看我原来的同学、学生都去哪里工作了,比如到中小学或中职学校从事电教工作并承担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去出版社,去广告公司,去电视台,去教育软件公司,去网络教育公司等等,似乎存在无限可能。但是学生去应聘任何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都将面临更为专业的竞争,如果是与计算机相关的,我们没法竞争过计算机专业的,如果是影视相关,我们又竞争不过动画专业的,如果是纯粹做文案,我们又竞争不过中文、传播等学科的。 很多学校在鼓吹教学设计、绩效技术等,说可以去企业做培训,可以到企业大学去工作。但你只要看一下企业培训方面的分析报告就可以知道,企业培训现在大部分集中中管理和具体技术上,而我们专业的同学是没法胜任的。并且在近几年内,纯教育技术背景的同学很难在这个领域取得优势。 5. 很多专家教授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一般爱因斯坦有句话“以身作则不是影响别人最好的方法,而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自己专业的专家、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教育技术能力表现得非常一般。很多讲教学设计的老师自己不进行教学设计,讲教育心理学的老师不研究学生的心理。教育技术专业的老师做的PPT电子讲稿,只是把书本内容搬家的也不是没有。 可能有的人说了“不会做菜的人照样可以当美食家,可以评判厨师的技艺”,话虽这么说,但是我总感觉没什么说服力。教育技术涵盖的信息技术特别广,让专家对每一种技术都精通不现实。但是我认为的理想情况是既然能做专家,能在这个领域为师,应该精通一两门专业技术,比如影视拍摄、非线性编辑、影视后期、网络编程、多媒体软件制作等等,然后再精通这种技术的传授方法。 目前我希望看到的情况尚未大规模出现,而更多看到的是一些纸上谈兵的专家,他们自己做不了东西,还说得头头是道,同时认为做只是一个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其实任何一个精致的东西做出来,怎么可能只是重复劳动呢? 6. 理论研究不断“引狼入室”在前文已经提到了很多领域外的专家能做的比我们行业内的专家更专业,这在教育技术专业中可不是稀罕事。甚至都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在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一流学者(其实二流学者就行),只要他愿意在教育技术这个领域里说点什么、做点什么,他出名的速度和程度可能都超过在他原来的领域。 “引狼入室”这个词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这里要去掉贬义的成分。其实在国内,教育技术一开始是由一些物理学、电子学背景的人在搞,后来就是研究计算机的人参与进来,再后来是教育学、心理学的人参与进来,再后来因为要引入行动研究法,研究社会学的学者都为我们所知了,比如北大社会学系的陈向明教授。这个不断让其他学科参与进来的过程,确实也是教育技术的发展道路。 但值得思考的是,这样的路径什么时候是个头呢?难道我们要总是这样只扬弃而不积淀吗?因为你只要不进行积淀,这个学科就不可能有厚度,也就不可能有进入门槛。我们不是怕其他学科的专家参与,我们是希望他们参与进来产生教育技术姓氏的成果。 |
|
来自: 昵称15522664 > 《教育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