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字里的气象文化

 闲之寻味 2014-01-16

卜算子·甲骨文

秋雨

甲骨隐殷墟,

岁月千年逝。

竟是周人孽造成,

文化悲遭毁。

读史要当心,

历代前朝诽。

败者凭由胜者书,

物证焚埋地。

甲骨文字里的气象文化

秋雨

说起中华远古文字,公认仓颉是汉字始祖,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吴村现有仓颉陵遗址,遗址保存有石刻、碑刻。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说他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之迹,总结远古各部落的刻划符号首创文字,从而结束了远古结绳纪事的历史。

其实,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刻划符号、图形文字、甲骨文字等漫长的过程。商代前期的遗址,以郑州二里冈上、下层为最典型,偃师二里头一、二期为夏代,三、四期则为早商。殷墟虽说是盘庚以后的遗迹,但反映前期创造的东西也很多。大量资料见诸于甲骨文,也有少量与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金文和陶文。甲骨文资料证实了《竹书纪年》《世本》《史记·殷本纪》以及《尚书》《春秋》《国语》等书记载的商代史实是可靠的。甲骨文的出土,使得商代成为信史。

商代早期有许多东西是直接承袭夏代,或从夏代开始商人的祖先就实行了的。比如用十干纪日,并以出生日的干名作为人名和为帝王命名,夏代的太康、中康、少康即为大庚、中庚、少庚,还有孔甲、胤甲、履癸等,都是以出生日命名。商的先世处于夏代也以生日命名,商朝从汤到帝辛三十一王,全以出生日的天干命名。纪日如此,纪月、纪季、纪年也都有承袭关系。夏代历法对木星是“要之以太岁”,所以称年为“岁”。商代虽称年为“祀”,但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对木星(大岁)的观测。所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些典册的记载也始于夏代,可惜早已无存,只能从甲骨文中窥见一二。殷墟出土的一个贵族所用腹甲上刻有“三册,册凡三”,即用九块龟版编为三册。

占卜术从五帝时代的龙山文化经夏代到商代,由于人格化的上帝已经发展到万能的程度,他既管天地自然,呼风唤雨,又管人间一切.决定吉凶祸福,所以事事都必须通过卜筮来向上天请示。甲骨文卜辞中占卜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祭祀、年成、天时、灾害、祸福、征伐、田猎、疾病、婚姻、生育等等,无所不卜,因而可以从甲古文中了解到商代的农耕初期的生产和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各个方面,以及当时的科学认知。

依据唐代学者孔颖达的说法,仰韶、半坡文化时期,记事方法已由结绳演变到图画符号、开始了“易之以书契”的过程。到炎帝、蚩尤、黄帝时期,已经有了图象文字。《续汉书·律历志上》说:“民间也有黄帝诸历,不如史官记之明也。”估计直到周代,各地历法也未必统一,各民族因守自己传统历法,是难以改变的。夏代天下有万国,观天方法不知有多少种,各地对于云物气象的观测可能是较重视的。夏代这方面的文字已在《夏小正》中可以看到,但夏代文字至今仍有许多谜。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上刻划符号,计有20多种,多不认识。但其中一些文字与殷虚甲骨文对照,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隶定为同一字。如陶文中的“勿”“反片”,似殷墟虚甲骨文“勿”、“反片”,即物、用二宇。这物字,就是云物、云气,是一种灾祥祸福的征兆。自古人们就注意云物的出现,有专人观测。

图像文字中有一个字,上部像是太阳的一个圆,中间是火的形状,或者表示的是云霞,下面是五个山峰。这个字有人解释为“旦”或“霞”,有人认为是“炅”。这应该是远古人类对自然气象长期观测认识的结果,并抽象出来这个最原始的图像文字。看来后代的创新离不开前人奠定的基础,仓颉造字也不例外。

据说商王所用甲骨都由各方国进贡。武丁时一次就纳贡580只龟版。每次甲骨是何处纳贡,由淮送来,都有记载。早商多用牛、羊.鹿、猪的肩胛骨,晚商龟甲兽骨并用。加工步骤有:剔,除尽血肉;工,处理工整,龟腹甲削平甲冉,兽肩胛削平背面突起的冈;凿,在甲的内面或胛的冈面,用刃具挖出长约一厘米的枣核形凹穴,再在旁边钻出小圆窝与凹穴相通,排列整齐有序。加工完后交负责占卜的人保管。加工人、保管人的名字也要记下来。以上三项记载刻在边缘,称为“署辞”。但在时间匆忙时,就顾不上这些了。

占卜的时候,用火柱烧灼甲骨上事先钻好的圆窝,于是正面就呈现出“卜”字形的裂痕,这就是“兆”。卜问的问题称为“贞辞”,先问正面,如“帝令雨足年?(上帝让雨水足够保障丰收7);再问反面,如“帝令雨勿其足年?(上帝让雨水不足保障丰收?)。占卜的日期和卜者的名字称为“前辞”。前辞和贞辞都要记在甲骨上。每个问题要反复灼若干个兆。兆的次序要记在兆的旁边,称为“兆辞”。占卜多次,决定采用与否(“用”、“兹用”、“兹勿用”)的权利属于商王,商王判断占卜的结果,称为“果辞”,记在“贞辞”之后。并将结果告诉部落议事会(多君)。事后发生的事实是否符合贞卜的预测,称为“验辞”,记在“果辞”之后。

也就是说,商代占卜有一定的程序,甲骨文刻写的卜辞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格式或体例。即某某日,某个史官或王贞问,要做某事,是吉?是不吉?某月。如果日后应验了还要把应验情况补刻上去。所以一条完整的卜辞,常由叙辞(前辞)、命辞贞辞、兆辞)、占辞果辞)、验辞组成。又可分为:叙占命验叙命验命占验一份完整的卜辞,应包括署辞、前辞、贞辞、兆辞、果辞、验辞六部分。多用刀刻,也有用笔蘸朱、墨书写的。这就形成了一套档案,并由专人保管。殷墟一个储藏甲骨的坑穴里,就保存717万多件甲骨,可能是王室的占卜档案库。

1899年发现甲骨文以来,出土带字的甲骨已超过16万片。这些文字,能认识和隶定为汉字者1723字,不认识者2549字,另有合文371字。这种文字已相当进步,初步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规律。因此,它能较完备地记载各种认知。甲古文中,出现了许多气象上常用的字,但无夏字,虽有冬字却多作终字用,春字最为多见。不能因为甲古文卜辞中无夏字,就认为商代没有划分夏季,正如不能因为卜辞中没有金字而否认商代为青铜时代一样,凭借出土的甲骨文是不能把握其全貌的。商代也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以一、二、三月为春,四、五、六月为夏,七、八、九月为秋,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合四时为一祀,有四时、四方的祭祀。

商代文明取得了大的进步,终于在商代第二十帝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后进入了农耕文明时期。与华夏农耕文明同时代的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河、玛雅文明相继消亡,历史尘埃把他们葬入远古的岁月,独有中华农耕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由甲骨文可知,商代总在探索大自然中的气象奥秘,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华夏文明能够得以延续发展,这是华夏适应气候变化,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的结果。

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将卜问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有的分为9大类,有得分为12大类。属于气象内容的有:卜年、卜雨(含风、雪、雾、蒙、雹等)、卜霁、卜旬。对天气现象的记录就在这几项中,还有一些云物、异常现象,在杂卜之内。甲骨文中对天气现象的记载已十分完整、细致,包括降水、天空状况、风、云雾、大气光电现象等方面的许多项目,降水现象有雨、雪、雹、霜等分类,对雨还有具体分析,成就了气象雏形。占卜商王外出田猎会否遇上大雨的骨片,堪称“远古天气预报”。这片骨片文字的内容是:

中日至。昃不雨。食日。至中。日不雨。自旦至。食日。不雨。弜田。其遘。大雨。

“远古天气预报”应属于命验,分析如下:

[叙辞] 中日至。昃不雨。(问商王外出下午有没有雨)[命辞] 食日。至中。日不雨。(令占卜上午会不会有雨)[占辞] 自旦至。食日。不雨。(占卜没有雨)[验辞] 弜田。其遘。大雨。(商王狩猎时遇上了大雨。估计是上午没有雨,下午却遇上了大雨)

甲骨文字里还有骨片《乙》3039,属于人工影响天气的范畴――人工求雨。文字为:

戊子卜,□,贞帝及今四月令雨,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王□曰“丁雨,不□辛。旬丁酉允雨。

这也是叙占命验[叙辞]戊子卜,□,[命辞]贞帝及今四月令雨,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占辞]王□曰:“丁雨,不□辛。[验辞]旬丁酉允雨。 

甲骨文中涉及气象方面的骨片很多,皆是为了求得与大自然的和谐,希望风调雨顺,以利于农作物的长势,使他们有丰收的年成,生活平安幸福。譬如占卜第二天会不会刮风,对雾记录的骨片《集合》672正:

贞:翌癸卯帝其令风。翌癸卯帝不令风。夕雾。

两辞从正反两面卜问:翌癸卯日,也就是第二天,上帝是否会令风神刮风?“夕雾”是验辞,验辞说:夜晚起雾了。有雾说明无风。商代人们祈求不要刮风,风会对农作物和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而且还表明雾也是由天控制的。

还有占卜和祈祷风调雨顺的骨片《集合》10139

贞:帝令雨弗其足年。帝令雨足年。

“足”是丰足,“年”是年成。甲骨文中的“年”字从禾从人,《说文》中有:“年,谷熟也。”“足年”就是丰收的年成。“弗”就是不会。“其”代指雨。第一辞从反面卜问:上帝命令下雨,这雨不会使年成丰收吧?第二辞是从正面卜问:上帝命令下雨,这雨会使年成丰收吧?商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年成的好坏与降水有直接关系。“雨足”就是充足的雨水。

卜问上天会不会降下旱灾的骨片:

1. 贞:帝不降大旱。九月。――《集合》10167

2. 戊中卜,争贞:帝其降我旱。一月。戊中卜,争贞:帝不我降旱。――《集合》10171

骨片中的“帝”是上帝的简称,此处的上帝不同于西方所说的上帝,《礼记·曲礼》中有:“天神曰帝。”《字汇·巾部》中有:“帝、上帝,天之神也。”第一骨片卜问上帝会不会降下旱灾。第二骨片两辞从正反两面卜问上帝是否给我商王降下旱灾。

卜问下个月一月、二月上天会不会下雨打雷的骨片:

1. 贞:帝其及今十三月令雷。帝其于生一月令雷――《集合》14127

2. 癸未卜,争贞:生一月帝其弘令雷。贞:生一月帝不其弘令雷。贞:不其雨。――《集合》14128

第一骨片第一辞贞问:上帝会在现今的十三月命令打雷吗?第二辞卜问:上帝会在“生一月”,也就是下一个月一月份命令打雷吗?商代第二十三帝武丁、第二十四帝祖庚时期,多将闰月加在岁末称“十三月”,“十三月”的下一个月就是下一年的岁首一月份。在夏代以前,人们确实已懂得置闰,但对闰月的处置,却摸不清规律,到了殷代还是如此。从甲骨文中可知,从武丁到祖甲以前,是在年末置闰,也就是“十三月”,以后改为年中置闰,卜辞中可以看到“冬八月”、“冬六月”、“冬五月”、“冬十三月”等,这些“冬”字不是冬天的冬,而且“终”字,即“完了以后”的意思,“冬八月”就是“后八月”,即闰八月。闰月可以在八月、六月、五月、十三月等,这比一律在年末置闰更符合气候特征。

第二骨片第一辞是于癸未日从正反两面卜问:“生一月”上帝是否“弘令雷”。“弘令雷”意思是“大令雷”。首辞、中辞是在卜问下一个月一月份上帝是否大令雷神打雷。雷和雨往往是相连的,末辞卜问会不会下雨。

占卜天会不会降冰雹的骨片《集合》14156

丁丑卜,争贞:不雹,帝佳其。丁丑卜,争贞:不雹,帝不佳。

丁丑日,正反两面卜问:上帝会不会降冰雹。商代已经知道降冰雹会损害农作物,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害,所以有此卜问。

对云的占卜骨片《集合》14227:贞:燎于帝云。

卜问用燎祭火烧的方法祭祀天上的云可不可以。其中的“帝云”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天气系统将要到来时,天上所能看到系统前沿的云,古时叫做“使臣云”,将这种云看成了“云神”的化身。商代为什么会祭祀“使臣云”?可能他们已经认识到云多了才会有雨水,有了足够的雨水才能保证农作物有个好收成,所以才会有对“使臣云”的祭祀。骨片中还有:

于帝使风,二犬。――《集合》14225

燎帝使风,牛。――《集合》14226

分别卜问用两条狗和烧一头牛来祭祀上帝的使臣风可不可以。甲骨文中有“帝五臣”、“帝五丰(工)”、 “帝五丰(工)臣”,估计说的是风神、雨神、雷神、电神、日神。

所谓的龙马背负河图自大河中出现,估计是年久日深,早期的图象文字自河底漂浮到水面之上,这说明图象文字与甲骨文字之间不连续。所谓的神龟背负洛书自洛水中出现,更有可能是带有甲骨文的骨片自洛水中漂浮出来,说明甲骨文退出了古人类的记忆甲骨文为什么会突然断代,这是为什么?与全球变化有没有关系?由甲骨文可知,商代总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因而,商代文明取得了大的进步,终于在盘庚迁殷后进入了农耕文明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