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语文素养”?

 萋草园 2014-01-16
什么是“语文素养”?
作者:mulinsen 来源:XSK 点击:5679次 评论:0

《语文课程标准》以“语文素养”取代了《教学大纲》中的“语文能力”,这样的变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字游戏,因为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变换,这一点,早已是不争的共识,问题是现在我们对“语文素养”的理解还没有相对固定的或者说指导性相对较为明晰的概念。为此,笔者在网络上搜集了部分界定“语文素养”的说法,希望能由此引发讨论,得到一些共性的东西。

 

百度词条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雷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华中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雷实认为,“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崔峦(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崔峦指出,“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韩雪屏(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教授)

韩雪屏(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教授)认为,它主要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显性言语行为,如听说读写;二是支配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如语言知识等;三是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如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等;四是言语行为的内外背景,如言语主体的思想品行修养等。其中显性言语行为浮于语文教学的表层,其他三层都隐匿在水下,从而构成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也有人对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表示质疑,认为“语文素养”的内涵过于宽泛,它的提出会“带来语文课的自我膨胀”。

巢宗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巢宗祺认为,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

王崧舟(著名特级教师。系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王崧舟:我们都认同“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是,问题的根本不在这里,因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构,其中涉及太多的要素、太多的目标。这时候,价值思考、价值判断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语文素养,而是要怎样的语文素养。而怎样的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个结构排序的问题。怎样排序,谁排第一,这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实际奉行的价值取向。我对语文素养的排序是:第一,基础的语文情感。喜欢不喜欢语文,热爱不热爱语文,痴迷不痴迷语文,始终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首要标准,核心价值。一个人,有着再扎实的语文知识、再娴熟的语文技能,对语文却是厌恶、憎恨甚至冷漠,那么,以上的东西全是白搭。第二,基础的语文习惯。教育就是培养和塑造习惯,这话虽说有些偏颇,但也击中了基础教育的要害。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譬如天天阅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等等,是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第三,基础的语文积累。学文如积沙,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慢活;学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听说过腹内空空如也下笔洋洋洒洒的人。第四,基础的语文技能,譬如诵读技能、边读边思考技能、列提纲写作文技能等。第五,基础的语文知识。排序越靠后的,越容易通过考试加以检测;考试越容易检测的,实际教学中越容易被重视。这就是当今语文课程的悖论和悲哀。

钱梦龙(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

钱梦龙在《语文课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的报告中指出,“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给它界定时不能无视“语文的”这个限制语的存在。“语文素养”大致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对民族语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较宽的文化视野。在上述构成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而在读、写、听、说诸项语文能力中,阅读能力又是基础。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广泛汲取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一个人如果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语文素养也就自在其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