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佛塔之演变(10)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4-01-16

      中国佛塔之演变(10)

 

    宋王朝从公元960年开始建立,历时300余年。十一世纪初,社会经济繁荣起来,同时佛教盛行,原有的寺院大批恢复,又建立了许多新的寺院,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造塔,在我国佛塔史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宋代塔大都是佛塔,平面八角形、六角形的塔很快取代了方形塔。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特别是砖石结构的高层建筑,极易在地震中受到破坏。古代工匠们从长期对地震震损情况的观察中,认识到了建筑物的锐角部分容易损坏,钝角或圆角部分却因受力较为均匀而不易震损,另外还有利于减杀风力。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改变塔的平面。

    若从宋代全部塔的类型来看,其中很大部分是楼阁式塔,它们多数采用八角形,也有少数采用平面方形和六角形。由于空筒式的唐代塔易于倒塌,故宋塔的内部结构改变为壁内折上式,塔梯、楼层和外壁三方面结合成一体,使塔处于坚固耐久的状态,这类塔都能登临眺望。宋塔所用材料有砖、石、木、琉璃、金属等,但木塔已被淘汰,数量最多的是砖塔。总之,宋代造塔选用材料是很丰富的。

    宋代楼阁式塔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明显地表现出塔的一层与楼阁的一层约略等高,一眼看去,好似高层楼阁,气势宏大;每层塔身均以砖(石)制作出与木构楼阁相似的门、窗、柱子、额枋、斗拱等部分,其形制亦与木结构相仿佛;塔檐大部分仿木结构塔檐,有挑檐檩枋、椽子、飞头、瓦陇等部分。砖木混合建筑的楼阁式塔,出檐更为深远,平座、栏杆等均与木结构一样,只不过是从砖体塔身内挑出而并非从木梁柱内挑出而已;塔内部均设有楼梯,可供游人登临伫立或向外眺览。塔内的楼层,一般均与塔身的层数相一致,但也有一些塔设有暗层,内部楼层之数多于塔身外观之层数。

 

 

1、南方地区楼阁式塔

    南方地区的楼阁式塔以江苏、浙江、华南地区为主,主要采用砖、砖木或砖石结构,而福建地区有许多采用石结构的。楼阁式塔是宋塔中的典型代表,当你面对这些塔,仰望那层层向上反曲的飞檐翘角,顿能产生一种飞动、轻飏和向上之感,给人以舒展、欢快和敞亮的气势美。

 

    楞伽寺塔俗称上方塔,位于石湖上方山顶。据清同治《苏州府志》记载,塔为隋代大业四年(608年),由吴郡太守李显所建。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塔已是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重建的。

    此塔虽经明崇祯十年至十三年重修,民国时也维修过,并于底层东向正门前增构短庑,外貌有些改观,但主体结构仍为宋代遗存,现状尚为完整。1963年小修,加固塔体,并安装避雷针。1993年铺砌塔基平台,并加筑砖墙护塔。2011年进行了大规模整修,重新安置了高4.5米的塔刹。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上方山楞伽寺塔 1999年苏州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苏州上方山楞伽寺塔  (2009年5月摄)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苏州上方山楞伽寺塔  (20119月修建)

 

 

    北寺塔位于苏州古城区北部报恩寺内,“报恩寺”俗称北寺,是苏州最古老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年),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称“通玄寺”。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改为“开元寺”。五代北周显德年间(954-959年)重建,易名为“报恩寺”。

    北寺塔始建于南北朝梁代(502-557年),初建为11层。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层宝塔。现存北寺塔的砖结构塔身就是构筑于当时的原物。

    北寺塔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高76米,为吴中诸塔之冠,登塔远眺,可俯瞰苏州全景。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北寺塔 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北寺塔 (20世纪20年代日本精养轩旅馆出版的明信片)

(唐宋以后寺院布局已变成前殿后塔或寺旁另建塔院,殿堂作为礼佛、诵经、参禅的中心,而塔的地位下降了。它仅作为寺院佛的象征标志。)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北寺塔 20世纪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北寺塔 (20世纪70年代香港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北寺塔 (20世纪80年代中国旅行社苏州分社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北寺塔 (200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北寺塔 (网络照片)

                       (至今古老的北寺塔仍然是苏州古城区的最高建筑。)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北寺塔塔刹 (网络照片)

 

 

    苏州盘门瑞光塔位于原普济禅院(宋代改名瑞光禅院)内,相传三国赤乌十年(247年)孙权为报母恩所建。现塔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重建,后历经兵火,至清咸丰年间,禅寺被毁,瑞光塔也惨遭毁损,仅保存砖砌塔身。塔刹于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被风吹折,塔檐也逐渐残毁。1990年5月31日瑞光塔修复竣工。修复后塔高53.6米。从塔基发掘的磉石等物证说明,瑞光塔建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盘门瑞光塔 清末外国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盘门瑞光塔 (20世纪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盘门瑞光塔 清末上海国际图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盘门三景(瑞光塔、盘门、吴门桥) (清末上海国际图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盘门瑞光塔 20102月摄)

 

 

    灵岩山寺位于苏州市西南郊15公里的木渎镇灵岩山。多宝佛塔,也称灵岩山寺塔,位于大雄宝殿东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重建寺,并增建佛塔一座,原作九层,时称永祚塔;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重建,又毁。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再建,为七层八面楼阁式风格,塔身全用砖砌,木构扶梯、腰檐和回廊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被雷火焚毁,仅存砖砌塔身。塔刹仅存铁铸覆钵、仰莲和球状束腰,而塔身依旧巍然屹立。1989年9月对佛塔进行了全面修复,重新安装了高达七米的塔刹,塔高34米在塔身复建了盘旋而上的木梯及四周的腰檐和回廊,还在塔台四周配置了石雕栏杆,恢复了宋塔原貌。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多宝佛塔 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美术风景图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多宝佛塔 (196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多宝佛塔 1999年苏州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多宝佛塔 (20世纪80年代朝华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多宝佛塔 1996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多宝佛塔 (2009年2月摄)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多宝佛塔塔刹 (网络照片)

 

 

    罗汉院位于苏州城区风凰街定慧寺巷内。唐咸通二年(861年),吴门名流盛楚在此创建佛寺,取名般若院,到五代时期更名罗汉院。双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至雍熙中,王文罕兄弟增建。塔曾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明、清几度维修,其中以重修塔顶相轮居多,结构式样仍保持不变。双塔东西对峙,一名舍利,一名功德。两塔相距14米,均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结构塔。形制完全模仿木塔。两塔规模大小和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东塔高33.3米;西塔高33.7米。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罗汉院双塔 20世纪2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罗汉院双塔 (20世纪30年代上海美术风景图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罗汉院双塔 1978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苏州罗汉院双塔 (1999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千年古镇常熟梅李原地处长江江滩,聚沙塔作为镇江之宝,镇潮水冲激,故取名“聚沙塔”。据史料记载,此塔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邑人钱道者所建。 塔八面七级,塔身为青砖扁砌实墙,塔室为正方形,其上各层相闪二门二窗。以上施腰檐平座,低层有副阶周匝,翼角起翘。塔内有楼板及扶梯,可盘旋而上,直至塔顶,系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聚沙塔下原建有“法云禅寺”,后寺院塌毁,塔四周也是荒滩废墟。1986年依塔修建公园,取古塔之名为“聚沙园”。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常熟聚沙塔(20099月摄)


中国佛塔之演变(5)—1
                                      江苏常熟聚沙塔(2009年9月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