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邪恶等级量表 关于如何爱自己:看清那些转向自身的攻击  成为见证者,而不是受害者

 青衣问道 2014-01-17

邪恶等级量表


       美国医学博士,哥伦比亚医学院教授,精神病学专家迈克尔·赫·斯通为各种被公认为是邪恶的罪行设置了一个“邪恶等级量表”。



  1.为了自卫杀人、但是并没有心理病态倾向的人。
  
  2.虽然自我中心或不成熟,但并没有心理病态的善妒情人。
  【山谬柯林斯Samuel Collins】
  
  3.拥有异常人格的杀人同伙,可能具有反社会的冲动特质。
  
  4.自卫杀人,但先前对受害者一直非常挑衅。
  
  5.受创的绝望者杀害施虐的近亲或其它人(例如:为了满足毒瘾),不过他们缺乏明显的心理病态特质,而且事后会悔恨不已。
  【玛莎安强森Martha Ann Johnson】
  
  6.暴躁、冲动的杀人犯,但不具备明显的心理病态特征。
  【比利韦恩辛克莱Billy Wayne Sinclair, 丹尼尔尼亚托Daniel Nieto, 罗伯巴度Robert John Bardo, 考伊韦恩威斯布克Coy Wayne Wesbrook,】
  
  7.极度自恋但并未展现明显心理病态的人,内在有精神病倾向,杀害亲近的人(嫉妒是导致他们杀人的一大动机)。
  【麦克欧文培利Michael Owen Perry, 黛安娜戴儿Diana Dial, 阿明麦维斯Armin Meiwes, 克莱拉哈里斯Clara Harris, 马克戴维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
  
  8.没有心理病态、但心中蕴藏怒火的人在被激怒时杀人。 【查尔斯惠特曼Charles Whitman,】
  
  9.具备心理病态特征的善妒情人。【贝蒂波迪克Betty Broderick】
  
  10.杀害碍事者或目击者的人(自我中心但没有明显的心理病态)。
  
  11.杀害碍事者的病态杀人犯。 【伊斯梅希斯尼洛斯Ismael Cisneros,】
  
  12.渴望权力的心理病态者在陷入绝境时杀人。 【厄维拉贝伦Ervil LeBaron】
  
  13.拥有愤怒、不当性格的杀人犯,突然一时失控杀人。
  【拉塔夏普利安Latasha Pulliam, 贺伯默林Herbert Mullin, (A项)马汀布莱安Martin Bryant, 约素夫拉曼Yusef Rahman,】
  
  14.高度自我中心的病态阴谋家。
  【黛安当斯Diane Downs, 贺曼派崔洛Herman Petrillo&保罗派崔洛Paul Petrillo,理查德德法利Richard Farley,】
  
  15.病态”冷血”的纵欲杀人狂或连续杀人犯。
  【柯林佛吉森Colin Ferguson, 麦克麦德蒙Michael McDermott, 陶乐斯雅庞特Dorothea Puente, 阿奇麦可菲提Archie McCafferty, 安德鲁库纳南Andrew Cunanan, 查尔斯史塔克Charles Starkweather, 查尔斯曼森Charles Manson, 泰斯瓦森Charles "Tex" Watson】
  
  16.犯下多起恶意攻击行动的心理病态者。
  【麦克史万葛医师Michael Swango, 杰若阿金斯Gerald Atkins, 艾瑞克拜许蓝Eric Beishline), 泰瑞卓莱佛(亚斯伯福杀手)Terry Driver, 麻原彰晃Shoko Asahara】
  
  17.性变态连续杀人犯(男性杀人犯又以强暴为主要杀人动机,借此隐藏证据;有计画的施虐并非主要因素)。
  【理查德德柴斯Richard Chase, 戴维贝寇维兹(山姆之子or点44口径杀手)David Berkowitz】
  
  18.以杀人为主要动机的虐杀者。 【杰斯帕森(笑脸杀手)Keith Jesperson】
  
  19.诉诸恐怖行动、压制行为、恐吓或强暴(但没有杀人)的心理病态者。
  
  20.以施虐为主要动机的虐杀者,但拥有精神病态性格。 【乔瑟夫卡林杰Joseph Kallinger】
  
  21.喜欢严刑折磨受害者的心理病态者,但过去没有杀人的纪录。
  
  22.以施虐为主要动机的病态虐杀者。
  【蓝诺莱克Leonard Lake, 约翰爱德华罗宾森John Edward Robinson, 安卓奇卡提洛Andrei Chikatilo, 杰弗里达莫Jeffrey Dahmer, 茱蒂尼利Judy Neelley, 理查德德库可林斯Richard Kuklinski, 丹尼斯瑞德Dennis Rader(BTK杀手), 阿道弗康斯坦索Adolfo Constanzo, 杰夫朗德根Jeff Lundgren, 吉姆琼斯Jim Jones】





 

*此文节选自《让心情high起来》(作者:张怡筠;时报文化出版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嗜杀情绪为何容易泛滥失控?



森知导读:不要去当假如的你,而要当真实的你,这才是正常的社会。不存在“如果你是谁”,只有“你是谁”——这样才能免于当残暴的人,才不会成为一个被他人利用的人。www.025xl.com



 我们是不是残暴的人?我想,百人中没有一人会做肯定的答复吧?不过,据我观察,残暴的比例很高,至少,每个人心中都有残暴的种子,刺激一下,摇一摇,就喷涌而出,仿佛可乐中的二氧化碳。

  也许你会说,可乐雪白的泡沫让人觉得清爽,在夏天,多么愉快,怎么是阴暗的残暴可以比拟的呢?这话对了一半,如果知道自己阴暗残暴,人确实会收敛。但多数残暴是在光明的假象中完成的,似乎还解了义愤之渴。

  只要惨案一发生(甚至不需要惨案,编个故事就行了),有人若呼吁尊重法律的程序正义,就会有强势舆论斥责其为冷血和不识时务——你怎么可以为坏人辩护呢?

  程序正义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得遵守文明既定的程序。大便完冲水,这符合程序正义;冲水后大便,虽然环节和消耗的资源一样多,却不合程序正义,现实就会臭烘烘的。法律的程序正义就是未经法庭审判,任何人都是无罪的。把一个人先杀了,事后证明他确实是死罪,那就像先冲水后大便。

  纽约时代广场未遂袭击案发生后,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中都称嫌疑人为Mr. Shahzad,前面没有“恐怖分子、冷血杀手、穷凶极恶”等定语,也没建议法律要“从重从快、严厉打击”,这是值得中国媒体学的标准做法:将法律的交由法律,媒体只能报道事实,不能鼓动情绪,舆论审判更是大忌。

  我们除了媒体应反省,民众的嗜杀情绪也应检讨,给人安上讨厌的名头:杀人犯、黑社会、黑律师、奸商、淫妇……似乎就可以任意打杀,“直接枪毙!”、“今天让我丧失一次理智”……加上经典的问候他人母亲,这些话语,稍微关注公众舆论的人,都不会陌生,若一个人、一群人、一国人长期以此作为维护正义的手段,正义就很难到达。

  它其实是在制造不正义。惩罚若出错,不仅受害者(尤其是死刑)的损失不可逆,法律的做用也一并受损;所以惩罚应在极其理智的情况下根据事实做出判断,而非凭借狂热中的情绪。

  嗜杀情绪为何容易泛滥失控?

  惨案后、罪与罚的辩论中,有句常用的反问:如果你是受害者,你会做何选择?许多人一想,是啊,我是受害者,也会希望手刃施害者,怎么会这么没有同理心呢?于是加入抒情潮流中。

  当受害者自然难冷静,问题是,除受害者的观点外,还要有证人、律师、法官及其他各类分析,才能趋近真相与正义,所有人都假装成受害者,发出同样的愤怒,反而找不到真相与正义。

  这种主动代入,放弃自己角度,以求一致的做法,正是狂热的基础。而且在追求爱、正义、道德、良知等美好事物时特别容易发生。不要去当假如的你,而要当真实的你,这才是正常的社会。不存在“如果你是谁”,只有“你是谁”——这样才能免于当残暴的人,才不会成为一个被他人利用的人。








关于如何爱自己:看清那些转向自身的攻击




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咨询里,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人说他/她很自卑,当我问他/她,具体说说你为什么自卑?就会看到各种负面评价滚滚而来:自私、渺小、笨、懒惰、相貌不好工作不好学习不好人际关系不好,几乎没有一样值得称道的地方。有时候我甚至会边听边怀疑:他描述的自己是我眼前的这个人吗?明明没有那么差劲啊?然后听着听着我开始替他难过,这种不顾一切抓住任何微小的缺点当成证据来证明自己不好的方式,简直是把自己当成一无是处的人来数落啊。

有些学过一点心理学知识的人明白问题不在于自己有多差,而是——“我对自己非常不接纳。”

是啊,这种状态真的很难说是一个接纳自己、爱护自己的状态。可是,这种不接纳怎么来的?

这些评价如此的严厉、苛刻,并且罔顾事实,在这其中,我看到了攻击转向自身的意味。那些锋利的言语,仿佛是一把刀,在攻击一个敌人。而这个敌人,恰恰是他/她自己。

佛洛依德有一篇叫做《哀悼与忧郁症》的论文或许可以解释这种现象,文章中提到,当这种攻击出现时,人在内心分裂出来两个部分,一部分的自我去批评反对另一部分自我,于是人的内心成了一个自我惩罚打击另一个自我的战场,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冲突中,人的精力很容易被消耗殆尽,因为这是相当内耗的战争。

那么这种分裂和攻击的转向是如何发生的?

当人面对来自非常强大对象的伤害时,往往无法控制伤害自己的人,更别说与之抗衡,这种无法保证自己安全的失控感让人无法承受,为了控制他人对自己的伤害,人会把来自他人的攻击转向自己,以便获得一种感觉,仿佛自己可以从内心控制这种伤害。

更糟糕的情况是,有时候这些伤害甚至来自亲人,这会让被伤害的人十分矛盾,自己的父母亲人怎么可能是错的?怎么会蓄意伤害自己?如果在这件事上有人是错的,那这个人一定是我自己。于是一部分的自我被分裂出来,向攻击自己的人(即亲人)认同,另一部分的自己就成了可怜的受害者。比如孩子会认同父母的说法,认为父母打我是因为我不好,然后再通过强烈的自我谴责来控制伤害不会再来。有时候孩子的这种做法是有效的:比如很多家长会称赞,长期被他们严厉对待的孩子非常“乖”。

可悲的是,在这种乖表象之下,孩子学会了这种伤害自己的模式,养成了自我贬低的习惯。

所以我想,要想学会爱自己,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我们是如何认同伤害过我们的人,如何用同样的方式伤害过自己。

我记得有句话叫“愿你曾被世界温柔相待”,但正如我们所见到的,这世界总是不如人意,总有那么多伤害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温柔也不温暖。

但机会是,明白了这种伤害的转向之后,至少可以从自己做起,停止对自己的谴责,用那部分心理能量来看看真实自己,与曾经的自己对话,说说一直想说、却又不敢相信的自我肯定。

我相信即使是再自卑的人,都可以做到。能把自己攻击得那么惨,这得多么强大的力量啊,只是这个力量没有用到合适的地方。

让它稍微转一个弯,你就开始了爱自己的第一步。








家庭暴力受害者的自我拯救



相爱,是一种感情交换,包括在共同生活中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暴力伤害,则是相互关系的某种缺失。家暴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我国家暴的发生率在29.7%~35.7%之间,大约每年有10万个家暴解体。

 
 

家庭暴力或伴侣暴力,应该被理解为: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造成身体、精神、性或财产上损害的行为。其中家庭成员指配偶、父母、子女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具有特殊亲密关系的人或曾经有过配偶、同居关系的人,视为家庭成员。在中国,最常被提及的是性别暴力中的家庭暴力,它包括:肢体暴力、精神暴力(言语暴力)、性暴力、经济控制,等等。

 

家庭暴力的原因?

 

1、性别歧视:施害者绝大多数为男性,他们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大男子主义思想。文化鼓励男性追求阳刚勇猛,并允许和怂恿他们用暴力证明自己的地位和解决问题,与此相应,文化认为女性的价值低于男性,并应当服从男性的支配。这种文化实际默许男性对女性施暴,当一个大男子主义思想强烈的男性认为妻子或女友没有忠实履行女性的屈从义务时,他就有权对女性施行暴力,相信暴力是迫使受害人就范的合理而又有效的手段。

 

2、性格缺陷:压力和应激,童年的创伤,精神的疾病,反常的行为,教育的缺失,脆弱的性格,儿童期多次目睹家暴现象,加害人有令人难以理解的嫉妒心:嫉妒是嫉妒者因极度害怕失去某个人的某种感情、地位或利益而产生的焦虑。

 

3、依赖心理:大多数加害人是不自信、不自爱、无安全感的人,受害人在暴力下的顺从,是他们获得自信和安全感的手段之一,因此他们坚决不同意离婚。

 

4、控制与操纵:受害人若想分手或离婚,加害人往往会进行自我伤害甚至以死相逼,以便继续控制和操纵受害人。加害人在家借助暴力手段控制家人,在外行为符合社会标准。

 

5、双方沟通不畅:很多家庭暴力是出现在发现争执的情况下的一种极端反应,由于家庭成员,特别是夫妻间沟通不畅快,所导致的施暴者想用武力解决的情况。

 

6、心理学观点:超过85%的施虐者是男性。男人施虐是因为女人犯了错误,更有甚者认为女人做出了一种"邀请"男人施虐的姿态,这才导致自己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中。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家暴发生在亲密的长期关系中,很多女性在与施暴者交往之初,是看不出施暴者有一点儿暴力倾向或控制欲,也没有愤怒的预兆。

 

7、弱者的控制欲。有一部分男人,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很好,内心时刻受着自卑、恐惧、焦虑、多疑、嫉妒、无力感的煎熬,人长期处于这种煎熬之中,情绪是很容易失控的,或者说他靠自己的本事没有办法让一个女人爱他,和他在一起,于是,气急败坏黔驴技穷,只能无能地使用暴力,用这种饮鸩止渴的方法,暂时获得征服的快感。就像有些施暴的男人所说:把她打残了,把她毁容了,她才会踏踏实实呆在我身边,不会离开我,我宁愿伺候她一辈子。如越是体型小的狗越是张牙舞爪叫得凶,因为它体型小,所以看什么都是巨大的,都觉得有可能要伤害自己,出于恐惧和自我防卫,就会叫得很凶。一样的道理。

 
 精神暴力有哪些?

 

施暴方在家庭暴力前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暴力。法国精神病科医生、精神分析学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依安博士(Marie-France Hirigoyen)认为,在第一个耳光到来之前,从男人的言语当中就能感觉到危险来临——女性在受到严重的肢体暴力之前,通常遭受了程度不等的精神暴力。"要清楚地表明所受到的精神伤害是困难的,因为它的界限并不明确。"她解释道:"在不同的情况和前提下,一个相同的行为会有不同的含义。如果说身体上所受的暴力伤害可以进行鉴定,相反,评估一个精神上的受害者遭遇了多少心理创伤则要困难得多。"精神暴力有哪些?

 

1、找到相互的顺从,和欲望的出口:在伴侣之间,真正的困难是找到一种相互的顺从,找到一个双方的欲望都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氛围。相爱,是一种感情交换,包括在共同生活中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暴力伤害,则是相互关系的某种缺失,是其中一个人付出了全部却什么都没有得到。"陷阱"就是从这里开始,在第一个耳光到来之前。让我们共同总结一下暴力男们"说出来"的暴力,以评估女人们在两性关系中的真实处境。

 

2、控制欲是两人之间发生不平衡的最初根源。一个人总是想压倒另一个人:由他来决定她穿什么衣服最合适或者看起来"还可以";因为他自己难以入眠,他就把她从睡梦中叫醒;还总是由他来决定两个人午餐吃什么,或者什么朋友是他喜欢见到的等。特别是,她准备全心投入的一个计划--那甚至是她的梦想,比如成立工作室,或是成为服装设计师,等等,还没开始实施呢,他就兜头给泼一盆冷水:要是你能成功,我看太阳得从西边出来!他总是这么贬损你,不让你有梦想,也不帮助你实现梦想。

 

3、精神伤害最传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孤立"对方,它是造成女性受虐待的原因,同时也是女性受虐待的后果。孤立的目的,就是让受害者无法看到、无法了解自己的生活是多么无法接受。慢慢地,虽然并未真正作过决定,可是,因为"这样生活更简单",她自己切断了与家庭、朋友的联系,甚至有时断绝所有与工作圈的联系;她甚至没有独立支配的钱,没有任何支付能力,任何地方都不能单独去等。他让她闭门索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拒绝别人的了解,然后,逐渐丧失了行动能力,甚至丧失了反应能力。

 

4、"漠不关心"也是一种精神伤害,拒绝与你有任何关系。通常表现在对伴侣的冷漠和无动于衷,或对伴侣不加掩饰的拒绝和鄙视。完全无视对方的需求、对方的感情,或者故意制造让对方无法得到以及无法满足的状态,使对方在心理上陷入深深的不安。甚至拒绝和对方交谈,拒绝和对方一起外出,拒绝陪对方就医,拒绝在节日一起去探望父母;连续很多天跟对方赌气却不解释原因,等等。

 

5、精神伤害,还包括不了解对方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在激烈争吵后仍要求与对方做爱,甚至在对方身体有病的情况下,仍然强迫对方做家务活和其他体力活。

 

6、"嫉妒",当它变成一种病态,会成为对伴侣另一种形式的控制。一个善妒的人所不能承受的,是伴侣与他如此不同。他希望拥有伴侣的全部,向伴侣索求持续的和完全排他的陪伴。即使他的伴侣选择服从他,从不单独外出,也减少了与外界的接触,他仍然会忧心忡忡,心存不满,因为他仍是"另一个人",而这恰恰是令他无法忍受的。这种过分嫉妒通常是在"骚扰"中逐渐确立的:日复一日连续不断地问相同的问题,不停地打电话查问对方的行踪,查看对方的信件、电话记录、电子邮件,让伴侣生活在恐惧中,不敢再继续使用座机或手机、邮件等。

 

7、"诽谤"是精神伤害中最可怕的武器。他不顾一切地伤害别人对伴侣的尊重,说她一文不值。这种伤害表现在他轻蔑的态度、伤人的话语、蔑视的眼神、令人生气的评论:她的见解、智力水平、感情表达;她的身体、家庭、朋友、过去的生活、双亲的能力等,所有这些都会成为他把伴侣"扫地出局"的原因。从诋毁到侮辱仅仅一步之遥,其间的差距虽然细微但很容易越过--他眼望着天,转身背对着你,面带冷笑,在对你实施性侵犯之后吐口水、打嗝、放屁,大多数受害者谈到这些都深感耻辱。侮辱、贬低、嘲弄,都是精神伤害的特征。其实这只是他发泄内心狂怒的方法,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生活,他一点不被尊重。

 

8、间接暴力。用摔门、砸东西来发泄心中郁闷,开飞车,急踩刹车让轮胎咝咝作响,拿着危险物品玩"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的游戏,粗暴对待家里的小宠物。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达到恫吓女性的目的。这些间接暴力为了向女性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瞧我多厉害!小心点!我什么都做得出来!"

 

9、精神伤害还包括"威胁"。夺走孩子,不让孩子吃东西,打孩子。如果对方不按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行事,他可能会去报复伤害她周围亲近的人。威胁要实施暴力,与真正实施暴力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是相同的。另一个更严重的威胁是以"自杀"作要挟,让伴侣也背负伤害他人的罪责:"这都是我的错,我不知道怎么去帮他。"

 

为什么受害者没有离开?

 

1、会道歉的施暴者。所有的施暴者事后都会向受害者说一大堆"对不起",至少是在暴力伤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为了向对方解释暴力伤害出现的缘由。因为伴侣之间首先有着一段相爱的历史,一种理解对方的愿望,甚至存在一种连出现在他们之间的裂缝也要爱的心理。大多数情况下确实如此:这并不是他的错,压力和应激,童年的创伤,精神的疾病,反常的行为,教育的缺失,脆弱的性格等。暴力行为总有其根源。但这不能成为任由它存在的一个理由。

 

2、受害者没有想到自己是一个受到虐待的妻子。相反,她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坚强的女性,深爱着这个饱受困扰的男人,而自己是唯一一个可以帮助他面对自己心魔的人。

 

3、受害者难以撤离的艰辛。在第一次动手、第一个耳光到来之前,大多数女性受害者通常会否认自己受到了伤害。往往是, 在第一次深受伤害之后,她们甚至才对此确定无疑。一个有勇气逃出家门去控诉对方的受害者,绝大多数可能的结局是最终撤回控诉,转身回到她的家中,继续生活在被控制的暴力关系中。这完全是因为受控制的复杂心理与外表的不易察觉(在受虐狂身上什么都看不出来)。慢慢地,受害者失去了辨别和判断能力,把自己完全封闭在情感和心理的混乱当中,难以勾画出这种混乱的轮廓并从中解放自己。要等到事情无法挽回了才会行动。

 

4、离开施虐者非常危险。因为在家暴中的最后一步,就是杀掉受虐者,超过70%的家庭暴力谋杀发生在受害者结束这段关系后。在她离开之后,施虐者已经毫无顾忌,其他可能的结果包括长期的跟踪,甚至施虐者再婚后仍会跟踪,恐吓受害者和她的孩子。

 

 受害者如何自我拯救?

 

心理专家们已经证明,在第一个耳光还没到来之前,只要及时抓住根源,这种心理疾病完全能够治愈。如果施暴者已经开始施暴,受害者意识到这不是偶然行为,一定要打破沉默,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亲人、朋友、孩子,让社会来提供帮助。

 
1、建立信赖关系。很多家庭暴力是出现在发现争执的情况下的一种极端反应,由于家庭成员,特别是夫妻间沟通不畅快,所导致的施暴者想用武力解决的情况。受害者要首先考虑到是由于两人的相处模式,导致施暴者的武力行为。可以通过两个人好好沟通,换位思考,信任对方,努力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2、深入了解施暴方。大多数情况下施暴方的压力和应激,童年的创伤,精神的疾病,反常的行为,教育的缺失,脆弱的性格等是他暴力行为的根源。受害者可以通过观察施暴方的原生家庭,父母间的相处模式,特别是在他小时候,其父母间的相处模式,以及施暴方童年的生长经历,与现在工作与生活的现状等,综合各方面,找到导致他现有性格弱点和缺陷的原因。受害方可以通过与施害方父母、姐妹、邻居、同学,当然包括施害方本人,通过对他更深入的了解,找到可以缓和他的性格的方法。

 

3、确认安全。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在暴力这种控制关系中"学会了无助"。她们怀着罪恶感任由对方折磨自己,还常常不知道——或者说不敢离开对方。同时,整个社会也缺乏针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有效支持,暴力男为了把软弱的羔羊牢牢控制在手,往往软硬兼施,很多女人生活在恐惧中,只能忍气吞声。心理专家同时也认为,如果这种容忍不会给受害者带来生命危险,不会给当事者双方中的一人造成严重的病理问题,伴侣之间的暴力伤害也可能自愈。

 

4、培养态度和价值观,心灵重建。而在针对家庭暴力的心理治疗上,最佳方案并不是夫妇双方一起治疗——这需要伴侣双方都十分清楚他们之间出现了问题,但这太少见了,大多数时候总是要由受害者首先迈出脚步——如果她能试图摆脱对方对自己的控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为受害者,知道如何限制对方可能施加的暴力伤害,伴侣双方就有可能走出陷阱,重建一种新的平等关系。

 

5、打破沉默,寻求帮助。受害者在做过以上的这些努力之后,或者在明白了施害者的本原,在不能忍受施害者的情况下,要打破沉默,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亲人、朋友、孩子等。因为虐待只能生活在沉默中,你有能力制止家庭暴力。或决然选择使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这是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6、全社会都要来提供帮助。受害者需要得到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帮助和理解,帮助她发现家暴的预兆,并认真的干预。减少发生的可能性,给受害者提供安全的出路。

 

1、家庭暴力发生在哪里?

家暴发生在亲密的,相互依存的长期关系中,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它无关种族、信仰、收入和教育水平等,随处可见。在美国,每3个家庭中,就有一个曾是家暴受害者或者潜在的目标。16岁至24岁的女性相比其他年龄段的女性受到家暴伤害的可能性要高出两倍。每年有超过500位妇女或女孩被施虐者杀害。CDC报告称,每年有1500万的儿童遭受虐待。

 

2、家暴与受教育程度有关吗?

一般人都认为,在伴侣关系中,家庭暴力一般特指男人打女人。虽然也有女人针对男人的反向施暴,但总比例上,受家庭暴力伤害的绝大多数是女性。实施暴力与所受教育程度无关,一个民工可能施暴,一个教授也同样可能施暴,知识分子阶层的家庭暴力同样触目惊心。还记得《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冯远征人前受人尊敬,回家就变成施暴的魔鬼!

 

3、怎样识别交往的异性有家庭暴力的可能?

了解他的家庭史,如果父母有人施暴,他的施暴机率会增加。如果他对父母间暴力的态度不持否定与批评态度,他的施暴可能会增加。观察他日常的人际交往,如果动不动就打人,他未来施暴的可能性将增加。

 

4、家庭暴力可能会引发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

家暴对孩子的身心肯定会造成负面影响,家暴不仅包括夫妻间暴力,也包括针对孩子和老人的暴力。在家暴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为暴力目击者。他们的成长中将受到一系列负面心理创伤。他们中绝大多数成年后可能成为施暴者。社会要帮助这些孩子改变,避免染指暴力。 《不幸婚姻对女人的最大伤害》

 



乐知公共微信号: le-arn 请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分享即感恩!







你是情绪虐待的受害者吗



众多案例表明,孩子们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受到的伤害可能远不止挨打挨骂那么简单。在孩子的童年期,情绪虐待造成的心理创伤有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一个来访者小时候因为看了父母忘记收起来的成人光盘,被责骂痛打,长大之后他在性方面频频出问题;有个孩子小时候因为父母经常说“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造成后来情绪无法表达。心理学家认为给7岁以下的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是一种心理上的虐待,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孩子做错事情被惩罚痛打会造成他们的自卑、自我贬低和羞愧。



以下是情绪虐待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些影响成年后依然清晰可见,你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

害怕遗弃——你无法舍弃事物也很难离开别人,想长久维持某些关系,即使那份关系已不适合、不健康,却仍然不舍;你收藏许多没多大价值的东西不愿丢弃;妄想或否定事实——如果有人批评你的父母,你一定挺身护卫,你对家庭有一个美好的印象;你不停地讨好父母,想得到他们的喜爱,但无论怎么做,他们似乎永远也不满意;寂寞孤单——你与外界联系不多,因而有时对周围失去真实感,你孤单而缺乏归属感;思想混乱或偏差——你说话时内容太琐碎,使人感到乏味,你强迫性地担心一些不能改变的事情,一点小事就让你着急不已;但是你往往停留在思考阶段,很少付诸行动,你爱分析自己的问题却很少动手去解决问题;强迫性/上瘾问题——你用酒或药物摆脱不舒服的情绪,你让自己忙碌以便不去想不愉快的事情;高度焦虑——你长期感到焦虑却不知道怕什么,总把事情往坏处想并时时担心灾难将至;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当你对某人有亲密感时,就会不自觉地破坏此关系,你常会被那些不会真正爱你的人所吸引,而对健全的亲密关系不屑一顾;在厌恶与内疚之间徘徊——你讨厌为家人担负许多责任,但若不尽力照顾,你又会充满内疚;你无法追求自己的乐趣,一旦为自己打算,就会心有不安;强制控制欲——你试图控制一切人、事、物,包括他人的行为;你也想控制无法控制的事,倘若失控,你会觉得丢脸。



纵容自己——你有时很放任自己,别人不满足你的愿望你就会很生气;你专制,缺乏耐心,希望别人迅速了解你的需求;生活中出了问题,错误归于他人,你从没想过自己需要承担责任;常被惊吓所苦——你经常处在恐惧中,易受惊吓;内心贫乏而需求不尽——你内心干枯贫乏,期望有人来滋润满足;你走入婚姻后期望有人好好照顾你,但你的需要像个无底洞;其实你也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既是受害者又是迫害者——在人际关系里,你轮流扮演受害者及迫害者的角色;过分在乎他人的感受——对他人的感受很敏感,一直努力安慰他人;如果别人生气,你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他们息怒;如果他人伤心,你会设法减轻他的伤痛;“现在”恐惧症——你追悔过去,希望重新来过;你对未来充满幻想,常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你活在过去和未来,而非现在,回忆和幻想是你逃离“现在”的办法。



如果以上问题在你身上存在,影响了你的生活,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治疗来解决。切莫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情绪虐待,让他们延续你的伤痛!

 









 负责任与受害者



  选择负责任和受害都要付出代价。负责任付出的代价就是放弃借口,可能会很累、很辛苦,甚至被人不理解,当事与愿违时,不指责他人,更不指责自己。选择受害降低了自我价值,可能失去信心,甚至是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同时感到愤怒、乏力、被利用和失控。

  负责任就是对承诺于自己或别人的事情采取无论如何的态度,并承担因此而冒的风险和付出的代价。

  我的办公桌上放有一本台历,台历的背面印有唐诗,每天伏案工作是我们新闻和教育行业的特点,累的时候,便倚在台椅上随意浏览一下上面的诗画。

  恰好在写本章的时候,看到台历上有这首诗便录下与大家共同分享。

  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

  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

  骄骢踏烂麦青春。

  诗中大意:锦缎衣服华丽赛过云霞的光彩,大清早骑马出发奔向野外去春游。他们不顾农夫辛苦侍弄的庄稼,纵马驰入田野踏烂青青的麦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恶少们任意糟蹋庄稼的恶性行径的愤慨之情。

  恶少年的行径就是典型不负责任的代表。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去探讨历史和现时的社会现象,只是邀请大家回归我们自身的生活,检视一下,有多少时候我们采取负责任的态度生活,又有多少时候我们做了生活中的受害者。

  人们最喜欢做的就是讲故事

  人们最喜欢的事情便是讲故事,而且最爱讲的就是受害者的故事。不信你打开今天的早报看看上面的新闻,你会看到什么呢?受害者的故事。战争、禽流感、地震、车祸,抢劫和飞机失事造成人命伤亡,无家可归。

  为什么报纸畅销?受害者故事。

  看看杂志,受害者故事。

  打开电视广播,还是受害者的故事。

  甚至去买两盘CD,打开MP3,听到什么?同样是受害者故事。"等你等得我心碎","爱你在心口难开","就在我的心刚要融化的时候,而你却悄悄地离去",等等。

  我们被一个受害者文化所包围,并把它看成理所当然,你根本不会察觉到。就像生活在水里的鱼,根本不会留意到水的存在。因为扮演受害者是如此的普遍。

  你是不是受害者?或者有时候担当受害者的角色?

  自己想想有什么样的受害者故事?曾经深深伤害你的人或者事,或者曾经经历的现在已经不再受害的事也可以。你可以邀请一位朋友或者同事到僻静的角落或小区公园的长椅上,互相讲给对方听听,肯定会不少。

  我做一个示范,讲讲关于我自己的故事:

  受害者的故事

  2005年是我们公司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年,是公司创办的第五年,也是第二个三年计划的第二年,公司计划无论从经营模式还是员工素质都要有一个大的突破。

  年初的时候,我们有幸接受一套图书出版的任务,前期投入资金约150万元左右,这个数字对规模化公司来说可能仅仅是个项目投资,而对我们这种小公司而言却是公司的全部。为了集中精力做好这个项目,公司停止了当时所有现行项目,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该项目的筹备与市场开拓工作中。

  按照出版计划,产品将在9月1日学校开学时投放市场,6、7、8三个月里我们加班加点地赶进度,终于在8月初前期编校工作准备就绪,只要上级的审批就文件下来立即开机印刷。

  申请正式印刷的报告递上去,迟迟没有回音,好不容易熬到9月初,返回的信息却是封面没有通过,重新设计。"老天,这是怎么回事,9月10日就是教师节,而且今年是教师节20周年,我们的项目还是献礼工程,先前准备的宣传方案、销售计划全部成为泡影。"

  抱怨、气愤、紧张、不理解、牢骚、失望等消极感受弥漫在整个公司。

  就这样,由于某些原因,我们丧失了最佳销售时机和市场,最为可气的是,连续上报的几次封面都没有通过。一直到11月初,主管领导出国了,审批的事情不得不再次拖延。员工队伍牢骚不断,终于有些人等待不及而辞职了,公司辛辛苦苦组建起来的销售队伍四分五裂,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白白投入了几个月的工资和办公经费,半年时间没有产生任何销售业绩。

  我自己更是又气又急,毫无对策。

  这就是我的受害者故事,你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邀请你停下来,闭上眼睛片刻,想一个自己的受害者故事。如果你已经想清楚,睁开眼睛想象回到受伤害时的场景,带着当时的体验,讲给你身旁的那位好朋友,让她(他)听到并且看到你真的就是那个受害者。

  要求你所找的受害者故事一定是关于你自己的真人真事,不管你现在是否还在意那件事给你带来的伤害,我邀请你回到当时的感受,把自己再次当成受害者,不要分析为什么,先照着要求做完练习。

  讲完以后,你感觉有什么体验(感受)?

  把这些感受写在你的日记本里。

  现在你有机会把你刚才讲过的故事再讲一遍,但是这次我们换一种角度。我邀请你把刚才从受害者的角度去讲的你生命中的那件事,从负责任的态度重新去描述。

  现在我再补充一些细节,看看我用负责任的态度去讲刚才的故事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负责任的故事

  2005年是我们公司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年,是公司创办的第五年,也是第二个三年计划的第二年,公司计划无论从经营模式还是员工素质都要有一个大的突破。

  我们制定了很多计划保障公司目标的实现。

  年初的时候,我们接受了一套大型图书编辑出版的任务,前期投入很大,但前景也非常吸引人,计划投资150万左右。这个数字对规模化公司来说,可能仅仅是个项目投资,而对于我们这种小规模公司来说却是公司的全部。为了集中精力做好这个项目,公司决定停止所有现行项目,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该项目的准备工作中。

  按照计划该产品9月1日学校开学时投放市场,6、7、8三个月里我们加班加点地赶进度,但是有一点我们忽略了,就是这个项目编委阵容很大,审批起来可能会很慢,未必能在9月1日如期出版上市。我们没有做好图书推迟出版的计划以及应对方案,以至于我们消极等待,浪费掉了近半年的销售时间,造成员工对公司的不理解和失望。从这件事情中我学到以后再操作类似项目,一定做好两手准备,制定出明确的应急方案。

  这就是从负责任的角度来说前面的故事。你也转换角度给你的朋友讲一下你的受害者故事。

  讲完以后看看这次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同样写在你的日记本里。

  现在对比两种态度所讲的关于同一事件的两个版本故事,总结一下自己,自己多做了什么,或是少做了什么而令事情发生?

  当你用受害者的角度讲故事时,你的焦点都集中在别人的身上,他们对你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都是别人不好;但在负责任的版本中,你的焦点会集中在你自己身上,检视自己多做了什么或少做了什么,而致使事情发生。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观点。当你在说你受害者故事的时候,你当然埋怨其他人,但负责任版本不等于把指责放在自己身上。如果那样的话只是另外一个受害者的故事,你同时是害人和被害,自己做了自己的受害者。负责任的版本不是指责任何人,不认为任何人做错,你只是说出所发生的事,集中于你对所做的选择和决定令到事情发生!

  受害者的好处

  那么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做受害者呢?接下来的时间我们继续探讨作为受害者和负责任,不同的选择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我们回到你刚刚写下的受害者故事和负责任故事的体验:

  无助、气愤、受伤、失控、失望、被骗、愚蠢、无力量、抱怨、混乱、被利用……

  当我们做受害者时,透过受害者的过滤镜(有色眼镜)看事件和处境,所以我们就体验到这些感受。受害者就是我们告诉自己我们是被迫的没有选择,于是便创造了这些负面的体验。

  那么当我们转移观点以后,以负责任的角度看待问题又创造了什么不同的体验呢?

  有力量、负责任、清晰、原谅、接受、创造、面对现实、学习、放下过去、有激情、高能量……

  这就是两种观点创造的两种不同的体验,你要哪一种体验呢?在你的生活当中,你经常扮演什么角色呢?如果现在给你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那么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人愿意做受害者呢?

  原因就是做受害者有很多隐藏的好处。

  逃避责任。比如,我们做事出错,或者上班迟到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找出一大堆的借口和理由,交通阻塞、闹钟出问题、别人配合不利、跑错路等,证明不是自己的错,好像这样便不用再承担责任,自己依然是个好员工。

  获得同情,得到关注和认可。这样的事情我们小的时候最愿意做,当我们玩得正疯,不管不顾,突然被绊倒在地。这时候我们就习惯性地向四周看看,有没有妈妈或者其他大人,如果有大人在场,立即就"哇"地哭出声来;如果没有大人,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照跑照玩儿,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偷懒,表现不积极。任何事情我们没有尽力或者不想干的时候,就会找来一大堆借口,这个工作是女人干的工作,我一个大老爷们儿,干这活丢人;这项工作原来由某某负责,他半途做不动才转给我,如果是我一直经手肯定没问题。

  保护自我形象,坚持己见。公司新增业务,几个部门经理都去争取,你使尽浑身解数,最终项目落到你们部门。开始时你们也兢兢业业,可毕竟项目有很多新技术存在,你们没有掌握,项目计划一拖再拖。公司总结会上,老总明确批评你们部门的工作,你立即反驳并找出一系列原因,项目时间太紧,部门人手太少,技术装备差,等等。好像跟你个人没有任何关系,你是公司最忠诚的干部。或自己在外面找了情人,别人问起的时候,竭力为自己辩白,"老婆终日工作不着家,从不考虑我的感受,看不出一点贤惠。"

  控制和支配他人。做受害者可以直接或暗地里去控制、支配其他人,譬如,你和同伴一起外出旅游,大家走了很长时间的路,都很累,你身上的大背包压得你几乎要趴在地上,而你又不好意思直接让别人帮你背,就突然"哎哟,哎哟",大家回头一齐跑到你这里,看看出了什么问题。你撒谎说:"突然肚子痛。"大家见状,纷纷伸手帮忙要把你的背包背到自己肩上。没有了包的压力你顿感浑身轻松,甩手大步向前。

  这招数有效吧,当然啦。如果你是个足够大的受害者,你可以支配身边所有的人为你做各种你不想做的事情。

  虽然别人做了所有你不想做的事情,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代价很高。当受害者,降低了自我价值,虽然得到同情和关注,推卸了责任,甚至可以支配他人,却可能失去信心,甚至是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同时感到愤怒、乏力、被利用和失控。

  当然,选择负责任也要付出代价。代价就是放弃借口,可能会很累、很辛苦、被人不理解,但当事与愿违时,不指责他人,更不指责自己,最终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成为事业和生活的佼佼者。

  在人生的长河中,你会选择做一个受害者呢,还是负责任的人呢?你的团队、这个世界会因为有你的存在而有什么不同吗?

  人生是有选择的。

  朋友送我一首小诗录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负责任其实很简单,

  就是把今天的事情做好。

  把今天您的事情做好,

  做到最好,

  就是负责任。

  负责任就这么的简单。

  今天,

  您愿意把您承诺的事情做好吗?

  您愿意负责任吗?

《生命教练》节选












成为见证者,而不是受害者




安子若    

       
       如果你正被卡在情绪黑洞中,如果你正深陷在无价值感中,如果你想呼救却无人应答,那么这篇文字正是写给你的。

        有一些感觉正在坠毁,有一些情绪正在爆破,亲爱的,让这些感觉与情绪在纯净的觉知中裸呈,让它们在你的深呼吸中燃烧,那是你觉醒的必经之路,请相信我们一直都在一起,我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我们的遗忘造成了许许多多个孤单的心灵黑夜。
 
        一切都会过去的,我向你保证。你经历这些,只是因为你选择了人在现场,亲身目睹,因为唯有如此,你才能成为自身命运的见证者,正是这份对命运的见证,让我们得以超越命运本身。

遭遇情绪陷阱,我迷路了  
        我曾经用了好几年的功夫去走过自己的疗愈之路,穿越童年创伤和进行内心重建。由于从来没有人教过我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从小到大几十年来,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把我认为不好的情绪全部打包丢在潜意识的深处,但是在心灵成长这条道路上,遭遇情绪的觉醒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件,同时也是我觉得最难突破的一个关卡。

        那些日子里,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脓包被挑破了一样,负面的情绪与深层的恐惧从身心之中流了出来,并且还被溅了一身。我嫌恶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甚至觉得身边的人也非常的讨厌我。
 
        由于难耐的情绪痛苦,我把这些个人伤口中的痛楚全部转化成为了受伤和愤怒,这是防止自我崩溃的最后一招——就是成为一个“受害者”,去指责他人,只要有人可以指责,我就把这把“刀”扔过去。
 
        在那些日子里,我如同坐在一个情绪的活火山口,稍不留神就会被彻底激怒。有一次仅仅是因为小区中新来的保安不认识我,拦住我的去路之时,我就在大厅门口跳脚狂怒,我觉得自己从里到外都受伤了,仅仅因为一个门口的保安人员?这是真实的吗?而事实上,在那一个片刻,我经验到的是前任男友对我的拒绝与抛弃。
 
        那位无辜的保安人员目瞪口呆地望着我,而另外一个我——也目瞪口呆地望着我自己:
 
        这是我吗?我怎么了?我是怎么了?我的情绪失控了,我的情绪为什么失控了呢?发生了什么?我要崩溃到什么程度?我要把自己的生活搅碎到什么程度?我才能完成新的整合与超越呢?
 
        或者根本就没有等到我能整合与超越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我就已经倒在了所谓的心灵成长的路中央了。在这个破碎的情绪迷宫中,哪怕我的理智已经丧失到了极限,我也知道我迷路了。

沮丧的深谷,我失业了
        与破裂的关系和破裂的情绪相比,更让我压力重重的是,我正处于失业的状态,当我冲动地辞去我的上一份商业期刊编辑的工作之后,我已经快两年没有工作了,我找不到适合我的工作。人才市场没有一份工作,是我能够胜任,或者是我愿意去做的。
 
        在我辞职的那个当下,自我狂妄地说:“去它的社会我,我再也不会受你的制约了,我要活我自己的,去自我实现。嘿,伟大的成就正等着我呢!”我以为很快就会有一份带着光芒的新工作来找上我的,但是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份工作来找我,而我也找不到任何一份适合我的工作。
 
        这是什么?!情绪觉醒之后的代价吗?心理学结业之后发给我的失业证书吗?整整两年的情绪恶梦,让我陷入了生命的低谷之中。这下子,生活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沮丧的,而且变得不负责任了。
 
        为了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个“受害者”,我任性地瓦解了自己所有的支持系统。当我的一个自我狂妄地叫嚣着:“看看我有多强大,我一个人也能完成所有的事情!”而另一个自我则哭着控诉道:“瞧瞧,我多可怜,我一无所有了,这一切都是你害的!”

亲爱的,我可以握住你的手吗?
        我的潜意识为了响应我的“受害者”情结,让糟糕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地发生:我的一只翡翠手镯掉了,那是我的前一段关系里的珍贵信物,我找遍了所有能找的地方但是都没有找到,我先是伤心地掉眼泪,最后绝望地放声大哭,也就是在那一个当下,我注意到许多痛苦、悲伤、恐惧与愤怒的情绪是我无法独立解决的,我身陷囹圄,我需要敞开封闭的心灵洞穴而出去寻找支持系统。
 
        就在那天夜里,我忽然有了一个醒觉:
 
        我看到自己正深陷在抑郁的状态之中,我什么也不想做,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心中充满了怨恨与敌意。
 
        我讨厌我自己,我讨厌自己是这样一副德性。但是有一个观照也在那一个时刻清明的升起:我必须为我自己的怨恨与痛苦负起责任。我终于下定决定打一个电话给我的一位心理工作坊的同学(现在他已经是一位优秀的团体心理工作坊的带领者了),我打电话给他:
 
        “我很抑郁,我被卡住了……”而他根本就无法听清楚我的话,因为他正在一个聚会中,电话那边音乐声震天响。于是我在电话里放声大哭,是那种四岁小女孩的哭喊方法:“为什么每个人都那么快乐,只有我,只有我这么痛苦。”
 
        我对他说,如果他现在没时间听我说话,我还是可以找到其他人来陪我说话(其实我也不知道还能再去找谁)。我的这位朋友,非常敏锐而且幽默,他带着电话来到一个僻静处,然后对我说:“其实也没你想的那么快乐,我们刚才正吵着架呢。不过这里不吵,你继续说吧,我听着呢。”
我们在电话中坦诚地分享彼此的焦虑与痛苦,事实上我的这位朋友也正好遇上一大堆烦心事,虽然谈话并不能使双方的痛苦消失,但是我们都得到了深刻地共鸣:原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困扰啊!学会去分享,而不是去指责,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
 
        伴随着这样的共鸣,我觉得好受多了。这个求援电话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意味着我开始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意味着我慢慢尝试着去揭下那张“我能处理一切”的高傲面具。
 
        放下电话后,我定了定神心中浮现出一位女性朋友的温暖笑容,我拨通她的电话,还没有开口说话,泪水就弥漫开来。这位女性朋友很快就赶到我的家中前来陪伴我,见到我之后,她握着我的手对我说道:“亲爱的,这几天我总是想到你呢。”
 
        我想说的是,无论你现在的感受多么痛苦,都请敞开心灵封闭的洞穴吧,有许多朋友都在洞口外等着帮你的忙呢,去寻找支持、寻找资源,永远别放弃与他人的联结。如果你觉得丢脸,那么就丢脸好了,看着自己的这份丢脸和毫无价值感,要知道这是你在成长路上的必经之处。
万一有一天你迷路了,亲爱的,请一定要放下面子,记得开口问路。有礼貌地、诚恳地问那些走在你前面的,或是正从你身边路过的人,记得拦住他们,向他们问路。

成为见证者,而不是受害者  
        在心灵成长的路上,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我开始慢慢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一帮受过良好心理训练的朋友们。当年我在情感与生涯定位上遭遇挫折的时候,我的许多位朋友都深深地支持过我,而一位治疗师好友与我的对话则格外让我记忆犹新。
 
        “请看看自己的处境,只是看着。”我的眼睛里充满泪水,沉溺在自己的匮乏与情绪痛苦中,“我什么也不想看。我只感到越是成长,痛苦越多。”
 
        “并不是痛苦越来越多,而是你对自己的觉察越来越深隧,你对生命的了解越来越深刻了。”
 
        “觉察改变不了什么。”
 
        “是的。”
 
        “那觉察有什么意义呢?”
 
        “保持觉察能让你成为一位见证者,而不仅仅是一位受害者。”
 
        成为见证者,而不是受害者。这句话深深地拯救了我。我最喜欢的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在斯大林暴政时期就是以见证者之心生存下来并且完成了他的巨著。
 
        我想与成长之路的朋友们分享的是:当情绪觉醒的时候,正面和负面的情绪是一个整体,是无分别的,就如同一条大河穿过我们的生命,狂喜和狂怒并无分别,喜怒哀惧也无好坏,这一切都是生命自然的反应。我们之所以常常经历到所谓负面情绪的痛苦,是因为整个社会、文化体系和我们自身对某些情绪的不接纳,我们压抑、堵截那些我们不喜欢的能量,那等于把一条大河堵在胸口,能不难受吗?
 
        在心灵成长之旅中,最重要的一个使命是:我们能不能逐渐发展出一个宁静而开放的内心空间,并且扩展这个内心空间,让生命之流得以通过?当你的内心空间越高远宽广无以弗界,那么所流动的生命之能也就越气势磅礴,终有一天你会发现整个星空都在你的怀抱之中,整个宇宙都在你的怀抱中。
 
        当我们越热烈地参与生命,生命就越鲜活;当我们的觉知能力越精微,我们就越是能深刻地见证生命,而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一股神秘的进化力,它想要我们发挥全部的潜能,让我们朝着神性演进。






施暴,受害者的反抗

在接触过的婚姻案例中,我经常会遇见家庭暴力的案子。这类型案例一般是受害方带着伤痛的心灵来寻求帮助。当然也有施暴方来寻求心理帮助的,这种情况较少。至于还有多少个家庭中隐藏着家庭暴力,现在还没有办法去统计。但事实上,对于出现家庭暴力的家庭来说,施暴和受暴双方都经受着折磨,都是悲剧,都是心灵的创伤。

 

很多影视剧都把施暴者描绘成成恶魔、怪人,其实这只是符合一般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评判。对于一名心理医生来说,我不能这样单方面看待。如同文章的题目:施暴,受害者的反抗。而这里说的受害者,就是施暴者本身。

有家庭暴力倾向的施暴者,首先他(她)一定是个受害者。这并不是说他(她)在婚姻中遭受了伤害,其受害经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长期经历施暴的人,在心理上需要用一些防御方式去消除受暴的恐惧和无力感,而他们用的方式,恰恰是与攻击者认同的方式。其实这是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比如“媳妇熬成婆”,这句话很能解释什么是与攻击者认同:本来是一个很温和的小媳妇,在一个强势婆婆的压迫下,媳妇的很多愤怒都得不到表达,因此被压抑下去了。等到有机会表达的时候,这些被压抑的愤怒情绪会爆发出来。因此,媳妇变得象原来的婆婆一样凶恶、强势。同样,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也经由原先的施暴者压迫,积累了很多愤怒的情绪,在有能力的时候爆发出来。为什么在暴力中成长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施暴者?因为,暴力下的孩子,非常恐惧、无力,惟有成为实施暴力的那个人,自己才不会被伤害。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氛围下,家庭暴力似乎是被允许的,特别是父母打骂孩子,夫妻之间打架也好象是被允许的,警察等职能部门不会介入。在这样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环境中,暴力似乎是唯一可以运用来表达情绪、表达感受的方式。如此文化下的个体,很难不受到影响。

 

有一些暴力是情景性的:所谓情景性暴力,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下,情绪会失控,会有施暴的发生。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创伤性应激。意思是,在特定的创伤情景下,会有一些应激反应。攻击性,也是应激反应的一类。很多有暴力倾向的施暴者会描述那时候的感觉,就是脑子一片空白,控制不住自己,那一刻似乎已经没有任何理智存在。这是比较典型的应激性的情绪爆发。这是施暴者经历创伤性情景的自然反应,也就是说,这样的情景曾经让施暴者感受过深深的恐惧和无力感。

 

引起施暴者施暴的情景,一般可以分为几类:控制感消失、被忽略、被嘲笑、被攻击(语言或者躯体的)、无力承受的内疚状态等等。所以,施暴者首先感觉到自己被伤害,才用攻击的行为去保护自己。诸如上述的嘲笑、忽略等行为是很容易激发攻击性暴力的。我有一个求助者就是经常在感觉到丈夫情绪要失控的时候,仍然很固执的纠缠,而屡次被丈夫殴打。

 

因此,如果了解到引起暴力的原因后,尝试改变这样的情景,很多暴力行为是可以被化解和避免的。可惜的是,家庭暴力似乎总是重复着。当施暴者感受到无力的时候,愤怒产生了,而受暴者一直暴露在刺激施暴行为的情绪情景中,引起暴力行为。这时候,假如受暴者能够意识到这样的情景发生,稍微做出一些调整,施暴行为就会停止,受暴者也可以得到自我保护。而现实情形中,大部分受暴者其实非常固执,很难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并且,受暴者往往也是依赖性很强的人。因此,长期在家庭暴力中不能解脱出来的受暴者,身上存在着受虐的倾向。

 

在制定家庭暴力法律的时候,不能忽略心理因素。我一直强调,假如法律中可以强制受暴和施暴者双方进行心理辅导,法律约束的效果会更加好。

 

编译:菏泽心理医生  研究方向:原生家庭和早期亲子关系模式对人一生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