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援手
在这几位创业大学生的经历中,他们最需要的是资金、店面、舆论环境的支持。而现在,除了靠自己的力量、坚持和决心,还有哪些途径能够帮助他们开创事业?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和高校都在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上海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天津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可保学籍”……
而在创业过程中,政策是否能真正给大学生带来便利?单晓萌告诉记者,创业路上,学校对他们的帮助微乎其微。“我们曾经找过学校,希望得到帮助。但学校认为我们不是科技型创业,仅仅是‘卖煎饼’,只有等做到一定规模才能申请资金。仔细想想,如果真做成规模了,谁还需要那点钱啊?”
针对这样的尴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海涛指出,高等院校亟待强化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衔接性。“首先,应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建立适合实际的创业教育分类指导模式。现在不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愿强烈,却无从下手,纷纷借鉴创业教育起步较早的重点高校的做法,但客观上并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另外,要实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跳出就创业论创业、创业与专业‘两张皮’的窠臼,让掌握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对创业‘可望又可及’。”
瓶颈待破
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之多,就业压力巨大。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长期从事大学生创业研究,他指出,目前,大学生创业在整个就业群体中的比例很低,而且成功率不高。“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心理素质不够,又缺乏人脉资源、好的项目和搭档,导致创业之后很容易触礁。”
在专家看来,促进大学生创业,需要突破两个关口。
一是迈出创业第一步。周洪宇指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意志、知识积累和技能储备,直接决定创业的成败。掌握全面的信息,选择有需求又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再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时机进入状态。
二是保障走好创业路。周海涛认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创业,各种信息是否对称,办证注册是否简便,贷款融资是否好办,税收优惠能否到手,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成效和创业信心。
周海涛表示,目前大学的创业教育和社会环境,都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政府层面有待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首先,系统体现大学生创业激励导向。如削减大学生创业中的资质认定项目,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的认缴登记制。其次,平衡各地的创业政策规定,清理户籍限制等歧视性规定。再次,制定落实政策的具体意见,如“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最后,加大创业教育政策的执行监控力度。
周洪宇认为,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更加充分地向较倾向于体制内的学生释放出了一种信号——原来这条路也能走得很精彩。“这些创业的大学生告诉大家,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进入体制内固然好,但是在体制外,也有着很广阔、光明的前途。”(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责任编辑:丛芳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