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唱读习惯 提高朗读水平

 怡蘭轩 2014-01-17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但是目前学生读书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唱读”。

  唱读实际上是学生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去读字词句,虽然感觉很整齐很响亮,但没有任何节奏,没有高低快慢,没有抑扬顿挫,只有干巴巴的语音和生涩的音调。更有甚者不懂断句,不管标点符号,不注意区分语气。这样的读法,不但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而且也无法体会文本的美感,无法理解文本的内容,更无法培养语言感受力,使语文学习深受影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避免出现这一现象呢?笔者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纠正唱读习惯的实践经验,谈点体会。

  一、设置情境感染学生,师生共同品味朗读

  情境的创设很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立刻进入文本世界,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比如在《雪孩子》这篇课文中,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候,我率先把自己值得高兴的事情告诉孩子们,表达我的愉悦,再引导孩子们体会自己高兴时候的感觉;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让孩子们感觉到火的破坏性,引导孩子们体会紧张、焦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引导孩子体会到伤心难过的痛楚。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相似的场景,帮助学生亲身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朗读过程中“唱读”的出现。

  二、提供条件角色诱导,亲身体验朗读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朗读课文,体验角色的性格特点,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抒发感情。比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我先提议让学生做头饰,自己根据喜欢的角色来做,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头饰戴起来进行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和表演,切身体会了课文内容,亲身经历了课文场景,自然就舍弃了唱读的习惯。通过表演朗读还读出了语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三、做好示范强化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都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个人的感染力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在 “形”与“情”的交互作用下,让学生走进课文情境,正确断句,读好长句,区分语气,同时纠正唱读习惯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停顿、注意节奏和语调,使学生把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发于外,形于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四、准确评价及时鼓励,提高朗读效果

  在朗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及时了解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老师就要采取一些方法直观地把他们的表现反馈给学生。比如开展朗读比赛,让孩子们围绕字音、句读、表情、流畅、感情等方面作出评价,老师再及时准确地肯定并鼓励他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并激励自己加以改正。这样,学生在给予别人评价时首先自己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同时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只有音调单一拖着长音读书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朗读,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语文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要坚持不懈,彻底让学生远离“唱读”,提高朗读水平,体会语文的魅力。(山东省莱芜市见马联小 王庆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