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

 青梅煮茶 2014-01-17

楹联趣话 

 

 

    楹联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从帝王到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不乏诗书联皆精,诸艺集于一身者。很多书联墨迹、佳话留传至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很多与楹联有关的故事,也成为民间口口相传的趣话。

少年林则徐的机智

    相传林则徐幼时到姑夫家串亲戚,恰逢几位诗人与徐的姑夫一起连诗对句。一诗翁想考一考林则徐,便出了一上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上联是说,天上北斗七星,是七颗星星,倒映在静静的湖中便成十四点了。聪明的林则徐立即对出下联: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下联是说,南楼的孤雁虽然是一只,但在明月照映之下,“带影”便成为“一双飞”了。这副联反映了少年林则徐的聪颖机智。

秀才的巧对

    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于是随口吟出上联:“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此时,穷秀才前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哈哈大笑。

数学家的妙联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派科学家代表团出国访问,团员都是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家:钱三强、茅以升、华罗庚、赵九章等。

在飞机上,华罗庚看看身边的钱三强,触动灵感,给大家出了个上联:三强韩赵魏。这上联看似容易,其实很难:“三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人名“钱三强”,二是指战国时的3个强国韩赵魏。大家想了半天,谁也对不上好句子,便对华罗庚说,“既然是你出的,还是由你来对。”

     其实,华罗庚早就有了成句。他看了看大家,一字一字说出下联:“九章勾股弦”。“勾股弦”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的内容,而“九章”又是在座的赵九章的名字,恰与“三强”相对。对句一出,满座的人都称赞这是绝对,天衣无缝。从此,流传下这段趣闻佳话。

红楼梦里的楹联

     自楹联艺术出现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古典诗文中。除了一些形式明确的对联外,还在许多地方见到类似的身影,比如章回小说的回目,就大多为对联形式,许多小说每一回也常常以对联结尾。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中有很多副对联,如第十九回回目: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就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曹雪芹还在书中为太虚幻境这些场合撰写过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更多的是为书中的一些具体场所写下的对联,其中很多还可以在北京的大观园中见到。比如藕香榭的“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潇湘馆的“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沁芳亭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等等。

 

妙趣横生“无情对”

     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是毫无关联,绝不相干,而且相差越远越好,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以此使人产生奇谲难料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无情对”盛行于明清,大多都是信手拈来,偶然得之,出其不意,却又回味无穷。

 

明成祖朱棣曾对心腹大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叫‘色难’,着实难对。”解缙应声答道:“容易!”朱棣说:“既然你说容易,就请对出下联吧。”解缙说:“我不是对出来了吗?”朱棣愣了半天,方才恍然大悟。“色难”,即面有难色之意。“色”对“容”,“难”对“易”,实乃精巧之无情对。

 

清初有一位姓李的私塾先生,在一次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以“庭前花正放”为题让学生对下联,结果一个学生的答案竟是“足下李先生”,字字相对且极其工整,却又暗含对老师的嘲讽之意,弄得这位先生哭笑不得,一时竟不知该给零分还是满分。

 

有的无情对还曾拿王室成员开涮:“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清光绪帝一朝的珍妃长得比较丰腴,所以光绪帝说她长着一张苹果脸,“珍”和“瑞”同是祥称,“妃”和“士”是人称,“苹果”和“葡萄”皆是水果,“脸”和“牙”都是人体部位。

 

 

清朝乾隆年间的学者陆耳山曾与纪晓岚共同编撰《四库全书》,一日他出城访友,归途路过四眼井时休息饮马,思得上句“饮马四眼井”,可就是想不出下句。第二天,他就跟纪晓岚提起此事,纪晓岚忍俊不禁:“我想出来了,你可不要生气啊!”陆耳山应允,纪晓岚便含笑对出下联:“驮人陆(六)耳山。”两人遂抚掌大笑。

 

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一药商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整日穿着天青褂,经常向周围人炫耀。时人不齿,作无情对讽之曰:“四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

 

八国联军侵华时,有个比利时的军官自称半个“中国通”。清朝一位大臣知道后,指着门口的桃花,给他出了一个上联:“公门桃李争荣日。”这个比利时人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没有答案。那位大臣缓缓说出了下联:“法国荷兰比利时。”这个比利时军官顿时瞠目结舌,不由得感叹汉语的博大精深,于是不再那般嚣张了。

 

巧用对联妙答

  对联,又称楹联,讲究语句对偶、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将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很多名人学者,工于对联,善于作对,留下了许多巧用对联做妙答的趣闻轶事。

  姚广孝VS朱棣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长孙朱允炆继位。建文帝登基伊始,就大力削藩。雄踞北京的燕王朱棣,素有起兵造反之意,但考虑到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一直举棋不定。一日,寒风袭来,冷气逼人,室外的水都结成了冰。朱棣满怀心事,见此触景生情,感叹道:“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氷”同“冰”)。”恰巧此时,姚广孝听到此句,当即答道:“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做主?”国家危乱之际,燕王您不挺身而出,还有谁能主沉浮呢?随后,他向朱棣分析形势,指出若不立即起兵,后果将不堪想象。朱棣深受震动,不久便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讨伐朱允炆。

  “水”字上面加一个点,就是“氷”字,朱棣说这句话,表现出内心犹豫、情绪低落。姚广孝则根据此言,答道“王不出头谁做主”,“王”字上面加一个点,就是“主”字,意在劝朱棣坚定信心,起兵靖难。其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堪称妙对。

  解缙VS曹尚书

  解缙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精于对联,与清代纪晓岚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对联圣手”。少年时,解缙就已才华横溢,名震乡里。一位家住附近的曹尚书,闻此不大相信,想亲自试探一下,于是邀请解缙到府上做客。解缙到后,曹尚书见他穿着绿色棉袄,说道:“出井蛤蟆穿绿袄”,将其比作出井的蛤蟆,意在刁难解缙。解缙当即明白其用意,思索片刻,见到曹尚书身着红袍,朗声答道:“落锅虾公着红袍”,凌厉反击,将曹尚书比作锅中的虾,令其哭笑不得,也令人拍案叫绝。

  程敏政VS李贤

  明代文学家程敏政少年成名,才思敏捷。大学士李贤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请他来家做客。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对着程敏政说道:“因荷而得藕”,谐音“因何而得偶”,意在考验他。程敏政对此心领神悟,指着盘中的杏,当即回曰:“有杏不需梅”。有了杏就不需要梅,谐音“有幸不需媒”,有幸得到您的赏识而不需要媒人。李贤暗自叹服,果然将女儿许配于他。而李贤、程敏政巧用谐音联表达心意的经典对白,亦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张之洞VS李鸿章

  张之洞博闻强识,才华出众,11岁时成为贵州省学童之冠,26岁时会试高中探花。辛丑议和时,李鸿章与他意见不一,发生分歧。李鸿章指责张之洞:“香涛做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耳。”张之洞号“香涛”,李鸿章是在说他空谈误事。张之洞听到后,反唇相讥:“少荃议和两三次,遂以前辈自居乎?”讽刺李鸿章多次屈辱议和,倚老卖老。二人信手拈来,饱含深意,却又能如此工整,实属不易。

  孙中山VS张之洞

  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日本归来,途径武汉,很想拜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其讨论时事。他向门官递上名片,上面写着“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见来者口气不小,很不高兴,向门官询问详情后,写下:“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安敢称兄弟?”然后令仆人拿出去。孙中山看后,略微思索,对出下联:“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得知,暗自惊叹其才华与气势,急忙接见了孙中山。

  毛泽东VS夏默庵

  1917年夏天,为了实践古人“游者岂徒观览山水而已哉,当识得其名人巨子贤士大夫,所谓友天下之善士也”的理念,毛泽东和同学萧子升进行长沙、宁乡等五县游。在安化县,他们听说当地名儒夏默庵颇有学识,便去登门造访。两次被拒绝后,他们仍不死心,三顾夏家。夏默庵不得已开门,随口说道:“绿杨枝上鸟声声,春来也,春去也?”以此来探知对方深浅。毛泽东思索一会儿,对道:“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晋惠帝司马衷曾问随从青蛙鸣叫是为公还是为私,毛泽东巧妙借用此典故作答,显示出丰富的知识与敏捷的才思。夏默庵赞叹不已,当下就盛情款待二人,并与他们开怀畅谈。

  郭沫若VS汤光先

  郭沫若少年时在私塾读书,私塾与太平寺后院仅隔一墙,院中有一棵桃树,桃子硕大鲜美。一天,趁老师汤光先不在,郭沫若和同学从墙角一个小洞里钻过去,偷吃了桃子。寺庙里的和尚发现后,告诉了老师。汤老师一再追查,无人回应,于是他愤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言罢,让学生对下联,对得上就可免罚。在众人沉默中,郭沫若站起来说:“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既委婉地承认自己就是“始作俑者”,又表示将奋起努力的决心。汤老师听后,诧异于郭沫若的才识与胆略,转怒为喜,免除了惩罚,而且此后更加器重郭沫若了。

  对联寓意深刻,博大精深,善用对联,既能巧妙作答,又能展露才华学识。当然,作对联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也讲究严格的对仗规则。只有认真学习,勤于总结,才能够精通格律,作出精彩的回答。

赏桂时节品桂联

   我国是桂花的故乡,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桂花有关,金秋赏桂时节,倘能品味一下与桂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桂的情趣。

   南宋杰出女文学家李清照一生撰有不少对联,其中一联写道:“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上联中的“柳三变”是宋代著名词人,在此与下联中的“张九成”为宋高宗时人相对,同时,上联中的“露花倒影”是柳三变的词句,与下联中的“桂子飘香”是张九成的文句相匹配,上下联珠联璧合,独见匠心。

   明代才子解缙曾撰有一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上联中的“蒲”、“桃”恰与“葡萄”谐音;下联的“梅”、“桂”又与“玫瑰”谐音。同时,“蒲叶桃叶葡萄叶”,归纳于“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体现于“春香秋香”,足见联语构思奇巧,新颖有趣。

   古代有两个文人,一个叫王宠、另一个叫文衡山,两人常作联互娱。一次,两人外出赏景,王宠脱口吟出一上联:“二月莺花,声色动人耳目,”此时文衡山应声续了下联:“九秋蟾桂,影香惹我身心。”上联写绝了眼前莺花之美,下联写活了月中桂花之影,上下联绘声绘色,生动传神,相映成趣。

   四川新都的桂湖公园,素以沿湖栽植桂花而闻名,是著名的赏桂胜地。郭沫若题联赞道:“桂蕊飘香,美哉乐土;湖光增色,换了人间。”此联触景生情,景中有情,情自景生。同时,将桂湖公园的“桂湖”两字,分嵌于上、下联之首,更见妙笔生花,别具新意。

   陕西汉中市的圣水寺,因寺旁有一棵汉代栽植的桂树而闻名,此古桂虽迭经二千余年沧桑,但依旧叶茂花繁,芳香四溢。寺内撰有一联:“桂树腾芳,美荫古茂资福地;灵泉毓秀,清光荡漾涤俗气。”此联如画,意境优美,足以勾起人们对圣水寺古桂的游思。

鼠联赏趣

  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次应邀参加青州有名的老寿星的寿宴,席间,众人请他们夫妇俩合作一副寿联,祝贺乌老寿星寿诞。李清照夫妇即兴撰就一联:

  “乌龟方姓乌,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老鼠亦称老,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

  联中“鼠姑”为牡丹的别称。上下联立意精巧,幽默风趣,既祝福寿主品行高尚,而且巧嵌“乌老”二字,众人听后满堂喝彩。

  明代,一商人请一秀才为其撰写一联,要求联语嵌入其经营的酒和醋,写进养的猪要肥,写出家中不闹鼠。符合要求,付银子十两。那秀才眉头一皱挥毫写下: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死。”

  此联可谓大吉大利,符合主人要求。可那商人却不认账,拒付约定的银子,秀才拂袖而去。是晚,秀才将此联加了两个标点,改为: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死。”

  翌日,商人见到此联,气红了眼,但又无奈。

  谐趣桥联的兴味

  在桥梁对联中,有一种谐趣联,很有兴味。这种对联大多都是比较浅显明白,朗朗上口,常以典故和传说来加强其寓意和趣味。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与友人同游江西九江甘棠湖,湖的长堤上有一座“思贤桥”。黄庭坚面对思贤桥,口出一联:“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史名留世;”黄庭坚用的是“顶针格”修辞手法,友人一时对答不上来。于是,黄又自己对出下联:“琵琶亭,亭下琵琶,情多司马泪沾襟。”这副对联写的是一段历史故事。“德高刺史”指的是白居易,在其遭贬时,曾任九江刺史,颇有政绩,后人建白公祠以祀。在九江他写下了诗歌名篇《琵琶行》,后人遂建亭以作纪念。黄庭坚以这一历史事实和两处建筑吟出这副对联,是谓对白居易的称颂。对仗精当,文辞巧妙,“情多司马泪沾襟”一句,更具幽默和情趣。

  清代著名才子,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擅长诗画,还撰得好联。相传一次他和友人对句,他先出一上联:“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友人苦思冥索,未能对出下联。不觉已是腊月,一日雪后,到户外散步,踱上一座小桥,看到桥面上有狗和鸡在雪上踩出“梅花”和“竹叶”的形状。于是,顿来灵感,吟出下联,并将“板桥”二字嵌入联中。联云:“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郑板桥听到友人对出的下联,很是钦佩。

  广东某地有一处地名叫“风吹径”,有一座桥名叫“水吼桥”,有人以此写了副对联:“风吹径口风吹径;水吼桥头水吼桥。”作者以“风吹”、“水吼”复辞互对的手法,状述这一景观,读后使人感到妙趣横生。

  还有以叠字的方法撰写的对联,明代陈启东作品是:“分水桥边分水吃,分分分开;看花亭下看花回,看看看到。”这种叠词连绵的对联,似有绕口令的效果,是一种变读对联,它在读音上表明意思,出现多次的字,有不同的读音。如上联的五个“分”字,第1、2、5个“分”字,读作分,分开的意思;第3、4个,读作份,即“份儿份儿分开”之意。下联的“看”字,相应地读成“看”和“刊”。

  更有一些反映人文、民情、习俗的桥联,引人入胜。贵阳北关外,有一座头桥,这座桥的一副楹联是:“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握手还疑梦里身。”这一副对联通俗明白,用口语化的词句,把桥头迎来送往的场面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出来,如临其境,回味不尽。类似这种看似通俗、富含哲理,且又诙谐的桥联是很多的,这里再举一例。

  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有一座“仙人桥”。其对联是:“想上去吗?上去便能通碧落;快下来吧!下来难免坠红尘。”真是,要想成仙何其容易!这种参禅佛理,实有对官场名利之徒、患得患失之人,是一种讽刺与规诫。

  南京市区夫子庙有一座“文德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这一带是进京赶考的书生住宿的地方,故取名为“文德桥”。后人以对联形式评述说:“文之有德,诗之有德,画之有德,无非是人之有德;石可成桥,木可成桥,铁可成桥,岂不知史可成桥。”这副对联的文辞,看似浅显,却含意深广,不言引申意义,仅字面上的含意就很丰富。它告诉人们,不论为文、为诗、为画,首先是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历史如桥,含先人哲理。好一副妙联! 

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总姓乌。

  上下联首尾分别倒嵌“老鼠”、“乌龟”,而“乌”字又是乌某的姓,颇有巧思奇趣。

古代清官诗联撷趣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彪炳青史的清官良吏,他们淡泊自律,清心直道,关心民瘼,体恤民疾,公正廉明,励精图治,深受百姓的拥戴和推崇,他们或为表示心迹志向、或为警示自身而作的诗、文、辞、对联,为后人所传诵、称道。以此表明自己的官德、官风、政愿等为官之道。言为心声,他们的拒腐诗文催人奋进,也充满正气,流芳百世。  

汉武帝时,汲黯新任淮阳太守,当地豪绅们欲备厚礼登门拜望,汲黯知悉,亲写诗词以榜文张示:“太守府门朝南开,无理有钱莫进来,自知之明听劝导,行贿则是小人才”。公元764年,杜甫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府中当幕僚。有人送他一条十分名贵的毛毯,名“织成锦”。杜甫原物送还后题诗曰:“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赠情。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还乡,检点行囊发现箱内有几片天竺山石片,那是他游天竺山时检的。此时他想,它山之石据为己有,似有不妥,便写诗以自省:“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明朝弘治年间,一吏部尚书王恕,曾在门柱上撰写一副对联,把京官登门送礼及外任官携带礼物进京,行贿等均斥之为可耻行径,联云:“任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受任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清朝无锡知府武漠赴任时,在置衙挂出副对联做安民告示,其中有一联曰:“罔违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欺无怍;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这种直白的联语不仅词露冷锋,语带刀音,该联一贴出“四方人皆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息危惧。”清道光年间,湖南蔡信芳任陕西蒲城县知县,他清廉正直,重士爱民,颇有政声。离任之日,百姓拦道挽留,蔡信芳十分激动,含泪写诗相赠:“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中一寸棉。回看群黎皆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 

道光八年,著名文学家、“作蜀硕儒”梁章巨擢任广西巡抚,兼署广西学政时,邀请赵慎珍为其题署衙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尽管联句简直,略欠工整,但告诫为官者,谨慎廉政,克己奉公内容贴切,朴实而又自然。道光年间,余小霞任广西三防主簿时自撰的一幅楹联颇为有趣:“与百姓有缘,方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桂林府重修廨置时,府衙楹联多出自余小霞之手笔,如仪门联、大堂联云:“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领郡愧难胜,愿闾阁欲变饮羊,人除害马;同舟须共济,与僚察政期训雉,节励悬鱼。”联中“悬鱼”典出东汉,庐江太守羊续是位清官,从不为不义之财所动,“布绸穿败,糊纸补之。”府丞焦俭两次给他送鱼,他都令人将鱼悬于屋檐下,任其晒成臭鱼干。那些想徇私枉法、行贿之人见此联,免不了心寒脚软。明朝信阳州胡审安,为官清廉,在任满卸职时借向“城隍”辞行之际,薄服轻装。途经城隍庙时,感慨赋《任满谒城隍》诗明告:“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来时贫”。借向城隍庙表达衷心,向民众表明己心迹,坦荡为官,来去轻松。 

明朝于谦在任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很受百姓爱戴,他写的诗辞也脍炙人口。他在《咏石灰》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官至监察御史,为官清廉,一生家无余财,针对当时许多官员乘巡视之机搜刮钱财,回京后向上司送礼物的风气,写了一首《入京诗》予以讽谏:“手帕蘑茹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把搜刮民财的危害,为政清廉的必要,宣传舆论的反应,直言劝谏的苦心,尽在诗中。明朝况钟,于宣德五年,曾外放苏州知府,他到任后严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兴修学府,关心民间疾苦,被苏州人称为“况青天”。正统五年,他任满赴京考绩时,写下了一首诗:“检点行囊一担轻,京华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简易轻便的行囊,清正廉洁的思想,超然物外的思绪,大义凛然的正气,跃然纸上,诗让人过目难忘。明朝杨继盛为官清正,因揭发奸相严嵩被陷入狱,写《自说》以明志:“饮酒读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是青天。男儿欲上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代永乐年间,吴讷任监察御史,人品刚直公正,从政廉洁自持,颇有美誉。有一次,他巡视贵州,返京时地方土司赠送黄金百襾,吴讷愤然拒纳,当场在礼盒上题诗回绝:“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这首诗是自警,是自律,是自省,也是对行贿人奉劝,自古来行贿受贿,天理难容。明朝主考官李汰到福建主考,有人欲以黄金买金榜题名,李汰愤然拒绝并赋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主考官虽然贫穷,但正气不能丢失,暗室亏空,神目如电,人神共知。清代叶存仁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离任时,僚属们趁夜晚用一叶扁舟为他送来临别馈赠,他即兴赋诗一首以拒赠:“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清朝张伯行,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从来不受纳属下分文赠礼,备受康熙皇帝的称赞并委以重任,因而晋升为福建巡抚。其走马到任后,为杜绝送礼者,张伯行便写了一首《禁止馈送檄》文,张贴在巡抚署衙门外:“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讨没趣,均悄然离去。 

中国古代清官的拒贿诗联等,言简意赅,语言精巧,简洁明了,充满正气,至今读起来余味悠长,发人深思。乃诗言志也,素有“言为心声”之说。这些置身仕途的古代官员们,大多不是诗人、联家,但是他们那诚挚通俗的诗语、联句,却一直留传至今。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为官者若能公正无私、廉洁爱民,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官清民自安”,百姓们安享太平盛世时,由衷地呼唤清官。

药名妙对/ 杨光治

药名是专有名词,不含蕴着感情色彩,可是对联高手也能自然地将它们组进对联之中。这副清代人撰写,由十种药名组成的对联就是其例:

白头翁牵牛过常山,遇滑石,跌断牛膝;

黄发女炙草堆熟地,失防风,烧成草乌。

联语表面上是说「白头翁」和「黄发女」在农事活动中不幸发生事故──前者牛膝受伤,后者草堆失火。这两件事虽然没有什么积极的社会意义,然而绝非「无厘头」。句子里的「白头翁」、「牵牛」(牵牛花)、「常山」、「滑石」、「牛膝」、「炙草」(即炙甘草)、「熟地」、「防风」、「草乌」(即「附子」)都是药名。「黄发女」必定也是药材,但由于笔者欠缺才识,未能查证。

有人还机智地将中成药嵌进对联里。

清代,苏州籍人士陈见三在扬州开设青芝堂卖药,发财之后很想过官瘾。当时用钱买官(称为「捐」)是合法的,他就用钱来「捐」了一个「同知」的官衔(清代的同知是知府的佐官,五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副地级)。这位老兄仅是捐得官衔而已,并没有担任实际职务,更何况,这种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的「捐班出身」是被人瞧不起的,但每逢喜庆宴会,他却洋洋得意地穿着官服亮相,于是有人写了一副对联来讽刺他:

五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

「天青」,天蓝色,这是清代五品官袍服的颜色。这副对联虽然平仄失协,可是在词性方面对得巧夺天工。上句写此「官」所穿的袍服,下句写此「官」赖以赚钱的药品,对联将二者连在一起,可谓不伦不类,然而这正是此「官」形象的真实写照,妙绝!

去年逝世的当代翻译名家杨宪益除了精通外语之外,还具有极深厚的国学根底,曾创作过不少别出机杼的诗词。一次他患了感冒,戏作了一首七律来回答关心他的友人,其中有一联云:

久无金屋藏娇念,幸有银翘解毒丸。

以中成药银翘解毒丸来对「金屋藏娇念」,十分工整而且情趣盎然,真是令人过目难忘。

两副另类挽联

  挽联是对死者表示悼念的对联,或是歌颂死者生前的功业,或是表示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但也有些另类的挽联。

  1946年,戴笠坠机死亡,蒋介石嘱咐陈立夫隆重举办追悼会,并示意弄几幅名人的挽联来悼念。乘名流聚会的机会,陈立夫提出送挽联的事。像戴笠这样的人,如果谀扬,必为智者不耻;反之,又恐纳祸。

  众人互相推诿之后,推章士钊来写。章不好再推,一番思考之后写下一副挽联: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功罪盖棺须论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是非留待后人评。

  这挽联不吹不捧,不卑不亢,也算给戴笠留了个颜面。相比之下,袁世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一命呜呼后,某君写下这样一副挽联: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和“二陈汤”均是中药汤剂名。上联说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六人建立“筹安会”,称“筹安六君子”,公开拥立袁世凯做皇帝,让袁得了想做皇帝的病。

  “二陈汤”则指陈树藩、陈宦和汤芗铭三人,他们先捧袁称帝,大势去后,又争相宣布“独立”,成了袁的“送终药”!

趣妙的弥勒佛联

陈永坤

游览佛教寺院,常常可以看到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佛像——弥勒佛坐像。弥勒佛俗称大肚罗汉,据民间传说,弥勒佛是根据五代梁朝一位名叫契此的僧人形象而塑造的,相传他极为珍惜粮食,每见五谷掉地便随手捡入随身携带的布袋,用以施舍穷人,故名布袋和尚。

由于弥勒佛笑口常开,既慈祥,又有趣,吸引着千千万万的香客和游人,深得民间喜爱。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泼墨挥毫,撰写出一副副意味隽永、各有妙趣的楹联装点在各地的古刹寺院之中。

北京潭柘寺弥勒佛龛两边有一副寓意深邃的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此联把弥勒佛的形象勾画得淋漓尽致,趣味盎然。巧妙的是,作者还借写弥勒佛之像来针砭天下难容之事,嘲讽世间可笑之人,可谓用心良苦。

四川峨眉山灵岩寺也有一副令人回味无穷的联句: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此联与北京潭柘寺联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主要的是它蕴含着人生哲理。

杭州灵隐寺,峰峦挺秀,溪泉清澈,曾被誉为“西湖第一名胜”。在天王殿大门两侧有一副独具特色的弥勒佛联: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此联想象丰富,构思新颖,既写了殿内的弥勒佛,又运用移情手法巧妙地融入了飞来峰和冷泉亭胜景,文釆飞扬,使佛像特点和秀美风物相映成趣。

山东济南千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其中的弥勒佛堂有一短联:

笑到几时方合口;

坐来无日不开怀。

联语幽默含蓄,把古代文人那种愤世嫉俗的傲气,与世无争的思想,用俏皮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亦庄亦谐,别有情趣。

峨眉山洪椿坪弥勒佛堂联:

处己何妨真面目;

对人总要大肚皮。

这寓有哲理的警句,岂止是对佛像的赞美,分明是阐述待人处世的真谛,欣赏之余,令人思索再三。

妙趣横生赏月联

    古往今来,不少人爱把中秋的圆月作为咏联的好题材,并产生了许多妙趣横生的佳联,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相传清代有一位叫徐稚的小孩,非常聪明。有一年中秋节,徐稚的老师出了上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此联中的“地月缺”指人不团圆。小徐稚听后,迅即对出下联:“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此联紧扣上联,并道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间真情。从此以后,徐稚的名声大震。

    江苏才子缪文才,在中秋之夜宴请好友顾松年。那夜,天气非常好,一轮明月挂在天空。顾松年抬头望月,触景生情吟出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这联妙就妙在六个“月”字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这下真的难住了缪文才。缪文才苦思数日,依旧没对上。转眼到了这年的除夕,家家户户忙着过年,缪文才顿受启发,终于对出了下联:“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缪文才想出下联时,喜出望外,忙跑到顾松年家报喜。

    1996年中秋,湖南长沙天心阁征联,请台湾大学教授伏家莫先生写出上联:“天心阁下话团圆,天意如斯,民意如斯,天下团圆应有日”。当时应征者不少,但都不如意。后来,辽宁铁岭一作者的下联使人眼睛一亮,并摘得桂冠。这下联是:“龙首山头歌崛起,龙威丕振,国威丕振,龙头崛起正当时。”“龙首山”在辽宁铁岭,与 “天心阁”正相对。好一个“龙威丕振”、“ 国威丕振”,此乃中华民族傲然崛起的夺目象征。

    有一年中秋夜,纪晓岚的妻子指着窗纱吟出了一上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多年过去了,纪晓岚依然没对上此联。后来,有一人看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戏后,从梅兰芳的名字中得到了启发。梅兰芳字畹华,于是,此人续出了下联:“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这副对联,对仗工整,佳偶天成,妙不可言啊。

    中秋之夜,食月饼赏圆月吟佳联,真是别有情趣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