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炮制的各种炙法

 阿生记图书馆 2014-01-17
减毒增效炼百药http://www.56.com/u24/v_OTU4MzI5ODE.html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

几千年以来,中国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方法与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炮制加工工具。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中国所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药炮制历史久远,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使药物清洁和服用方便,采取了洗净、劈块等简单的加工方法,这就是中药最早的炮制。当人类发现火以后,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启示,便用火来加工药物,因此对药物的毒性降低和调整药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夏禹时代,由于酿酒的出现,为以后的酒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后来出现的盐制、醋制、蜜炙等炮制方法,更丰富了中药的炮制内容,且较好地适应了临床的需要。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中药的炮制前人称为炮炙。但"炮炙"二字仅代表了中药整个加工处理技术中的两种火处理的方法,并不能概括其他中药炮制方法。为了保存古代炮炙的原意,又能更确切地反映整个中药处理技术,现统称为炮制。其中"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而"制"字则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技术。

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现存的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到了汉代,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研、挫、捣、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同时,炮制理论也开始创立。如当时问世的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中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一百余种药物的炮制,他也认为药物"有须根去茎,有须皮去肉,或须肉去皮,又须花去实,须烧、炼、炮、炙,依方炼采。治削,极令净洁。"由此可知,在汉代,人们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该书记载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与技术,在总结前人炮制技术的基础上,又将整个中药炮制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其中所列的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飞等。其中蒸又分为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分为盐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为蜜炙、酥蜜炙、猪脂炙、药汁涂炙;浸分为盐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浆水浸、药汁浸、酒浸、醋浸等,为临床用药的炮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宝贵经验,其中的许多炮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中药炮制技术
在科学文化较发达的唐代,中药炮制更为人们所重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烦方下别注也。"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的第一部国家药典,标示有药物炮制的方法,是炮制技术受到政府保护的开端。书中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如煨、燔、作蘖、作豉、作大豆黄卷等,并记载了玉石玉屑、丹砂、云母、石钟乳、矾石、硝石等矿物类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炮制在宋代发展较快,宋政府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设有炮制技术专章,提出对药物要"依法炮制"、"修制合度",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对保证药品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金元时代,中药炮制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理论研究。如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用东垣用药:"黄芩、黄连……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当归酒洗取发之意,大黄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等,均为有关中药炮制理论的重要论述。

中药的炮制在明代发展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漠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软坚,醋制入肝经止痛,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制曝,并解毒至令平和……他还明确地指出中药的效应贵在炮制。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设有炮制专项,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总结中药炮制大法17种。

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制"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对有些炮制方法,还结合中医理论加以探讨。继之,缪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炮制方法,在自己的著作《炮炙大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

清代专论炮制的书籍首推《修事指南》,是由张仲岩将历代各家有关的炮制记载综合归纳而成。该书详细记载了232种炮制方法,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条目清晰,较为醒目。

目前,全国专门从事炮制工作的只有近百人。中药炮制技术处于萎缩的濒危状况。由于"现代"用药方法趋于"常规化",传统的"一方一法"的用药模式已不复存在,许多特殊而又可产生特效的传统炮制技术逐渐被遗忘。现存为数不多的身怀绝技的炮制老药工对于自己经过长期工作总结出来的炮制方法秘而不宣,传统的炮制技术面临衰退甚至失传的局面。相关部门对炮制技术的继承和保护还不够重视,在继承和保护方面未采取具体措施,所以,中药的炮制技术亟待得到保护。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

(一)酒炙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酒洗当归是当归其中的一种炮制方法。药材用水或液体辅料处理的方法称为水制法。常用的水制法有淘、洗、浸、润、漂、水飞等几种。如当归,炮制时拣去杂质,抢水洗净,捞起,滤去水分,稍凉,每斤用白酒一两加适量水,均匀喷上盖严,润透,切片,晒干。目的是清洁药物,便于切片和制剂。而酒洗,可以增强活血散瘀作用。酒又有黄酒、白酒之分,均可供制药用。酒性味苦甘辛大热,能升提药力,通经活络,多用于制行上焦及通经络药物,如:酒炒黄芩、酒洗当归。当归的炮制方法很多,功能各异。若取其止血,则炒炭,将锅烧热,投入药片炒至微黑色,取出放地下摊冷。若取其健脾止泻,则用土炒,每斤药片用黄土粉4两,投入锅内炒热,再将药片放锅内拌炒,至黄色,取出筛去土,摊冷收藏。若取其活血散瘀,则用酒炒,每斤药片用酒2两,撒入药内拌匀,稍润片刻、投入锅内炒至微黄色。或用酒洗,如前所述。

(二)醋炙目的

(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 巴戟天、韭菜子。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知母、黄柏等。

(四)姜炙目的

(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 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 ——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六)油炙目的

(1)增强温肾助阳作用——淫羊藿。

(2)利于粉碎——豹骨、三七、蛤蚧。

二、各类炙法的操作方法

(一)酒炙、醋炙、盐炙、蜜炙的操作方法均有两种,即先拌辅料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辅料。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性的药材,需通过先加辅料拌匀闷润的过程使液体辅料被药物所吸尽,然后置锅内炒至所需程度。
第二种方法适用于特殊的药物,需特别记忆。
(1)先炒药后加酒。此法仅用于质地疏松且加酒后易发粘的药物,如五灵脂。
(2)先炒药后加醋。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物,如五灵脂、乳香、没药。
(3)先炒药后加盐水。用于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知母等。
(4)先炒药后加蜜。用于药物质地致密者,如百合。

(二)姜炙法的操作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另一种是将药物与姜汁拌匀,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

(三)油炙的操作方法通常有油炒(如淫羊藿)、油炸(如豹骨、三七)和油脂涂酥烘烤(如蛤蚧)。

三、各类炙法的辅料用量

酒炙药除蟾酥用白酒外均以黄酒为主,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醋炙时醋的用量一般为药物每100kg,用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盐炙时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 加水溶化食盐时,一般以食盐量的4~5倍为宜。姜炙时生姜的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或用干姜3kg。羊脂油炙淫羊藿辅料用量为20%。

蜜炙用炼蜜,用量视药物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量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如百合为5kg/100kg,百部为12.5kg/100kg,桂枝为15kg/100kg,每100kg枇杷叶丝,用炼蜜20kg。等,通常为每100kg药物,用炼蜜25kg。注意:一般用量和特殊用量均必须记忆。如黄连酒炙、姜炙和吴萸炙的辅料用量。
四、各类炙法的注意事项

易挥发的辅料和药物拌匀酒拌润时,容器应加盖,以促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防辅料挥发;若酒、醋的用量较少,不易拌匀药物时,可加适量水稀释;若蜜加水则应加开水稀释;炙药一般用文火,勤翻动,但盐炙杜仲用中火;一般炙药应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取出,晾凉,但杜仲的传统的炮制要求是中火炒至断丝而不焦,蜜炙则炒至药物不粘手;先炒药后加辅料时,应边炒药边加辅料拌炒,以炒制均匀。

蜜炙的注意事项有多种:

(1)炼蜜用开水稀释,加水量约为炼蜜量的1/3~1/2,以蜜汁能与药物拌匀而又无剩余的蜜液为宜,闷润适当时间,使蜜汁逐步渗入药内。炙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凉。

(2)蜜炙时,火力要小,以免焦化,炙的时间可稍长,要尽量将水分除去避免发霉。

(3)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贮存,以免吸潮发粘或发酵变质;贮存的环境除应通风干燥外,还应置阴凉处,不宜受日光直接照射。

五、具体药物举例

(一)大黄

(1)应知道该药有哪些炮制品种,如大黄有大黄、酒大黄、熟大黄(清蒸或酒炖)、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由酒和蜜制成)。

(2)要掌握各品种采用什么方法炮制,如酒大黄酒炙、大黄炭炒炭、醋大黄醋炙等,并要注意熟大黄既可清蒸又可酒炖,清宁片由酒和蜜两种辅料经加工炮制而成。酒大黄和熟大黄均用黄酒,但用量不同,每100kg药物,酒炙用酒10 kg,酒炖用酒30kg。

(3)需掌握各规格的炮制作用及临床应用特点,如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酒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清上焦实热为主;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止血作用;醋大黄以消瘀为主;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用于年老、体弱及久病患者。

(4)与炮制后毒性的降低、药性的缓和、药效的增加等有关的现代研究内容需要掌握。如大黄泻下作用减轻是因结合性蒽醌和二酮衍生物含量下降所致。

(二)麻黄

有麻黄、蜜麻黄、麻黄绒和蜜麻黄绒。生麻黄发汗解表和利尿消肿能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炙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以宣肺平喘力胜,多用于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闭,咳嗽气喘较重的患者;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用法与麻黄相似,蜜麻黄绒作用更缓和,适于表症已解而咳嗽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麻黄经炮制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但具有平喘作用的L-α-萜品烯醇,四甲基吡嗪,石竹烯及具有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作用的柠檬烯,芳樟醇含量增高。从而进一步说明麻黄炙后发汗作用降低,而平喘作用增强的传统经验。

注意:

其他单味药均应按照此方法,将这四种需掌握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记忆。若现代研究内容不能说明药效的变化则了解即可。但需注意该药的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是否清楚,清楚的也应记忆,如甘遂的毒性成分是巨大戟二萜醇类化合物。还要知道若是有效成分,炮制时应如何避免损失,如黄柏水处理要少泡多润,干燥要阴干或低温烘干,不宜曝晒,防止小檗碱损失。

中药炮制的蜜炙法

一、蜜的特征与作用
  蜜有黄白之分。北方的蜜水分少,较浓稠;南方的蜜水分多,较稀薄。夏季蜜如清油状,半透明,有光泽;冬季呈半固体状,伴有淡黄色鱼卵状颗粒,或如炼猪油状。气芳香,味甜。蜜除了营养丰富,能防病抗衰老、延年益寿外,还有镇咳、缓下、润燥、解毒、矫味等作用。
  二、蜜的分类
  1.春蜜较多是洋槐、油菜、桃花、紫云英等花蜜,色淡黄白,黏度大,气清香,味甜,品质较好。
  2.伏蜜较多是枣花、葵花、瓜类等花蜜,色多淡黄或深黄至琥珀色,黏稠度大,细腻,气清香,味甜,品质较次。
  3.秋蜜较多是棉花、荞麦花等花蜜,呈琥珀色至暗棕色,气微臭,味稍酸,品质差。

  三、炼蜜的种类
蜂蜜虽言性平,实则生用性偏凉,能清热解毒;熟则性偏温,以补脾气、润肺燥之力胜。《医学校正入门》指出:“蜜炙性温,健脾胃和中……补三焦元气。”故蜜炙法所用的蜂蜜都要先加热炼过。其方法是: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徐徐沸腾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并除去泡沫及上浮蜡质,然后用罗筛或纱布滤去死蜂、杂质,再倾入锅内,加热至116~118℃,满锅起鱼眼泡,用手捻之有粘性,两指间尚无长白丝出现时,迅速出锅。炼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13%为宜。加热时注意蜂蜜沸腾外溢或焦化,当蜜液微沸时,及时用勺上下搅动,防止外溢。
(二)蜜炙常用的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 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衡释,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2.先炒药后加蜜 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再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一般药物都用第一种方法炮制。但有的药物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这时就应采用第二种方法处理,先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质地略变酥脆,则蜜就较易被吸收。
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通常为药物每100kg,用炼蜜25kg。
蜂蜜在炼制过程中,要产生炮沫,此泡沫从古至今多弃之不用。泡沫的量一般占总炼蜜量的7%左右。通过对两者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泡沫和炼蜜成分基本一致。两者均含总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氨基酸、有机酸、花粉粒等。花粉粒炼蜜含量较多,水分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炼蜜稍高于蜜泡沫。
蜜制饮片,加蜜量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饮片的蜜用量检测方法,有利于保证蜜炙时加入规定的炼蜜量,对统一和提高饮片质量有重意义。通过对部分蜜炙饮片的研究,结果表明,蜜炙品比生品增加的还原糖含量,随炮制时加蜜量的增加而依次增加。蜜炙品中相对蜜含量与炮制实际加蜜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故可用酒石酸铜法测定蜜炙饮片还原糖含量来了解炮制时的加蜜量。并可对不同药物的蜜炙品建立不同的经验公式(回归方程)进行计算。
注意事项
(1)炼蜜进,火力不宜过大,以溢出锅外或焦化。此外,若蜂蜜过于浓稠,可加适量开水稀释。
(2)蜜炙药物所用的炼蜜不宜过多老,否则粘性太强,不易与药物拌匀。
(3)炼蜜用开水稀释时,要严格控制水量(约炼蜜量的1/3~1/2),以蜜汁能与药物拌匀而又无剩余的蜜液为宜。若加水量过多,则药物过湿,不易炒干,成品容易发霉。
(4)生产量较大时,药物拌蜜后宜闷润4~5小时,使蜜汁逐步渗入药内,其成品质量较佳。
(5)蜜炙时,火力一定要小,以免焦化。炙的时间可稍长,要尽量将水分除去,避免发霉。
(6)蜜炙药物须凉后蜜闭贮存,以免吸潮发粘或发酵变质;贮存的环境除应通风干燥外,还应置阴凉处,不宜受日光直接照射。
炼蜜方法
  
 
 
 
要炮製“炙甘草”之前要先煉蜜。
所謂的煉蜜,首先當然先挑選好蜜,現在市面上所賣的,大都是龍眼蜜,所以若是沒有百花蜜,我仍選用龍眼蜜。將龍眼蜜倒入大鍋中,以小火慢慢的熬煮,熬的時間至起鱼眼泡即可,有些会超過半個小時,等蜜慢慢變濃稠時,先準備一碗常溫水與一支筷子,將筷子沾一下濃稠的蜜,再把蜜滴入常溫水裡,此時的“這一滴蜜”在碗裡若呈現水珠狀,則煉蜜完成囉﹗
煉蜜後,我先關火,將三斤的生甘草倒進去攪拌均勻後,再開小火慢慢的攪拌。直至蜜完全煨進甘草裡,“炙甘草”即告完成了,炮製後的“炙甘草”是不黏手的喔。
蜜分别有三种
        1.嫩蜜:将生蜜加热到105~115℃,含水量在20%以上,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黏性,取出用3~4号筛网滤过即得,其目的是去其杂质,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便于存放。
  2.中蜜:将蜜加热至116~119℃,含水量约10%~13%,淡黄色,有黏性。
  3.老蜜:将蜜加热到119~122℃,含水量在4%以下,红棕色,黏性强。

  四、蜜炙的方法
  1.药蜜同时拌炒炙法:将炼蜜加适量的开水稀释,拌入药物待蜜液吸透,置热锅中不断炒至深黄色,以疏松不粘手为度,取出摊晾。
  2.先下蜜后投药拌炒炙法: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置锅中,待蜜液烧沸后投入药物拌炒均匀,炒至液干呈深黄色而疏松不粘手为度,取出摊晾。
  3.先下药后入蜜液拌炒炙法:将药物投入锅中炒热后,放入适量开水稀释的炼蜜液拌炒,炒至深黄色而疏松不粘手为度,取出摊晾。
  以上三种方法可根据所炙药的药性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分别采用。

  五、蜜炙药物的作用
  蜜炙不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差异,这与药物性能和所含的成分不同有关,如甘草蜜炙(药100kg,炼蜜25kg)后可增强补气和中的作用;黄芪蜜炙(药 100kg,炼蜜25kg)后可增强温肺润燥的作用;麻黄蜜炙(药100kg,炼蜜20kg)后,减弱了发汗之力而增强了止咳平喘的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和表症已解而喘咳未愈的患者;百部蜜炙(药100kg,炼蜜13kg)后药性变缓和,并增强了温肺润燥的作用,多用于肺燥咳嗽的患者;款冬花蜜炙(药 100kg,炼蜜25kg)后,一方面可以破坏其分解甙类的酶,增强甙类之稳定性,有利于药效保存,另一方面可增加甙元的溶解度,帮助促进吸收,同时还能增强其润肺镇咳的作用。

  六、蜜炙注意事项
  1.炼蜜一般指的是嫩蜜,加水量一般是蜜的1/3或1/2,根据药物的质地和季节,可灵活掌握。
  2.天气好(北风天)就放些水,天气不好就不用放水(个人认为)。放蜜多少是靠经验,多点少点问题不大,标准是不沾手(放水的一般都不怎么沾)。先放蜜,让它滚烫起泡,再放药。先大火,后小火。时间?那也是经验---变色---感觉熟了就得。不用润。炙药前应核准药与蜜的数量比例,炙炒时先应用中火炒至药物浅黄色后再用文火炒炙,如出现蜜粘锅而糊焦时应马上将焦糊的蜜用净布擦干净,以保证炙药的品质。 中药 与蜂蜜比例个人认为可用5:1
  3.蜜炙的药物应装瓷缸中盖严,置低温干燥之处防潮,并注意防止发霉生虫。
炮制工艺现代研究 
炮制设备改进的研究梅其秋介绍的一种蜜炙方法为:先将蜂蜜置锅中炼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甘草片拌炒均匀,3~5 min,出锅,置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该法所得蜜炙甘草不易焦糊,质佳。
蜜炙甘草的用蜜量,《中国药典》规定 25%,《广东省炮制规范》规定50%。但王维珍等对甘草等5种蜜炙中药饮片进行对比实验,结果:30%用蜜量的炙甘草的外观质量比25%用蜜量的炙甘草好。比较不同用蜜量甘草贮存时间效果观察,结果说明春季炮制炙甘草的最佳用蜜量为80%。罗峭林介绍蜜炙甘草时加入12.5%的米酒同制,成品颜色金黄,不粘手,有光泽,药材内部也呈黄色,具浓郁蜜香味,密封条件下存放3个月,不变质发霉。庄林祥用25%蜜, 5%黄酒同制甘草,与传统法炙甘草比较霉变实验,结果传统法炙甘草12 d霉变,酒蜜同制法20 d霉变,耐于储存。 
 
 
 
中药炮制的酒炙
中药炮制辅料-酒,传统采用黄酒,以绍兴黄酒为最佳。黄酒是用糯米、酒药、红曲和水为原料,经酿造而成的发酵酒,为淡黄色澄明液体,味醇气香。黄酒一般含乙醇16.71%,并含有麦芽糖、葡萄糖以及琥珀酸、乳酸、氨基酸、酯类、醛类等。有些地区亦用白酒作炮制辅料。白酒是用粮食加曲酿制而成,为白色透明液体,气味芳香。白酒一般含乙醇50%~70%,以及高级醇类、脂肪酸类、醛类、少量挥发酸和不挥发酸等。

  酒,性温,味甘苦辛,有毒,入心肝肺胃经,功能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可治疗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等。

  酒用于辅助治疗疾病,可上溯至5 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至汉代,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有用酒制药的记载:“药性有……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具体品种记载有“虫 胃皮,酒者杀之。”至唐代,酒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宋代,酒制法已被广泛运用。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有一些基层医药单位,存在着该炮制不炮制,该加辅料不加辅料等现象。如:川牛膝、当归、丹参、常山、龙胆草、白花蛇,应酒制而生用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有效性。现根据自己从事中药工作40年的实践,谈谈酒制法。

  1 酒制法的历史回顾

  我国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先民们在自然界中,发现了水果发酵酒,逐步运用酒来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如:《蓬栊夜话》云:“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闻数百步。”至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时,酿酒就开始了。至龙山文化时,酒已用于医疗方面。秦汉之际,酒已用于制药酒和制药来增强治疗效果。我国最早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已记载“宜酒渍者,宜水煮者。”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撰《雷公炮炙论》中已记载用酒作辅料炮炙药材,方法有酒蒸、酒渍、酒煅淬、酒煮等。酒制品种已达38种。

  到了唐代,用酒作辅料炮制药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制法已增加到10多种。至宋代,药物炮制方面,炮制方法发展更快,酒制法的应用更加广泛,方法也日臻完善。《太平圣惠方》云:“天南星,一两,用酒一升微火煮令酒尽,取出切,暴干”“磁石,酒淬七遍细研。”酒制品种增加到30多种。酒制方法也在上代基础上增加,酒煅淬、酒刷制等。至明清时代,酒制品种增加到267种,炮制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陈嘉谟《本草蒙荃》云:“酒制升提,姜制发散……”但炮制方法仍沿用历代。现代,酒制方法以酒炒制、酒蒸制为主,亦用酒煮制、酒炖制、酒浸渍、酒煅淬、酒润切制等方法。《江苏省中药材饮片炮制规范》1992年版中,酒制品种26个,方法有酒炒、酒蒸、酒炖、酒煅淬、酒润切制等。《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收载酒制品种36个,其中,酒炒制23种,酒拌蒸(炖)制8种,酒淬制三种,酒煮、酒浸渍、酒润切制各1种。

  综上所述,随着历史前进,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酒作为辅料炮制药材的方法和理论也在不断地深化、提高和完善。

  2 酒制法的目的

  酒制理论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总结提高在明清时代。如:唐*昝殷撰《经效产宝》云:“鹿角,浇令赤,酒中淬之,冷又烧之。更淬,以角碎为度。”宋*陈自明原著,明*薛立斋校注的《校注妇人良方》云:“薛之用白芍,多用酒拌炒,因白芍之性味酸寒……凡属脾胃虚寒而色痿黄者,亦宜酒炒之。”明*傅仁宇《审视瑶函》云:“芩连、知柏之类,制之必以酒炒,庶免寒润泄泻之患。”清*张仲岩《修事指南》云:“凡酒制升提。”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酒制的目的和作用。酒制的目的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基本理论,是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酒制法的目的。

  2.1 引药上行:临床常用的一些苦寒药,其性沉降,常用于清中、下焦湿热。如黄芩、黄柏、黄连、大黄等,经酒制后,缓和苦寒之性,借酒上行之力,引药上行,酒炒后清上焦邪热。故有“酒制升提”之说。

  2.2 增强有效成分的溶解度:酒是良好的有机溶媒,药物的有效成分脂类、挥发油、甙类及部分生物碱,在酒中易于溶解。如:酒炒白芍,白芍所含主要成分白芍甙,在水煎剂中大量增加,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2.3 增强活血通络作用:酒性“大热”能“通脉”“升腾行窜”,用于制药能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如:当归、川芎、白芍、白花蛇等活血化瘀药物,一般多用酒制。

  2.4 矫臭矫味的作用:一些具有腥味的药物,如乌梢蛇、地龙等,经酒制后,其所含三甲胺和乙醇结合后,三甲胺随乙醇挥发,降低药物腥臭味,便于服用。

  3 酒制操作方法

  历代用酒作辅料炮制药物的方法有炒、渍、煮、蒸、炖、炙、拌、淘、洗、煎、刷、焙、制等,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随着历史的前进,好多制法已不适用,而有些制法雷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对酒制法进行了归纳总结。现就目前最常用的酒炒制、酒炖制、酒煅淬的操作法,谈谈粗浅体会。

  3.1 酒炒制:需根据药材的不同质地,分为先拌酒后炒和先炒随拌酒两法。酒的用量为每100 kg净药材用黄酒10~20 kg。

  3.1.1 先拌酒后炒法:取净药材置适当容器内,喷淋定量黄酒,闷润。待黄酒被药材吸尽,全部渗入药材组织内部后,置炒药锅内,用文火炒制嗅到药物固有香气为度。取出凉透备用。

  3.1.2 先炒随拌酒法:取净药材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并以铁铲不断翻动,使药材均匀受热,至药材热透时,即在药材上喷淋定量黄酒,边喷淋,边拌炒,至黄酒被药材全部吸收,并嗅到药材固有香气为度。取出,凉透备用。需酒炒制的药材有白芍、川芎、当归、丹参、大黄、黄芩、乌梢蛇等。

  3.2 酒炖法:酒炖法的黄酒用量每100 kg净药材用黄酒20~50 kg。取净药材,用定量黄酒拌匀,静置,待黄酒被药材全部吸尽后,置炖药罐内,密闭。隔水加热或用蒸气加热8~12 h,闷12 h,取出,晒至外皮稍干时,切厚片,干燥备用。需酒炖制的药材有黄精、熟地黄等。

  3.3 酒煅淬:黄酒用量为每100 kg净药材用黄酒20 kg。将净药材打成小块,置坩锅内于无烟的炉火中或直接置炉火铁板上,用火(约300~700℃)烧至红透 ,取出,立即倒入定量黄酒的容器内,淬约5~10 min。至酥脆时,沥去黄酒,晒干备用。需酒煅淬的药材有阳起石、阴起石等。

  酒制法的历史悠久,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药材经酒制后,可改变药物性能,引药上行,能增强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及矫臭矫味作用。其炮制作用不容置疑。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的规定进行操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