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对西方哲学危机的反思

 指间飞歌 2014-01-18
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对西方哲学危机的反思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发布日期:2014-01-18  ]
周来顺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关于西方哲学危机与终结的话语便不断呈现。生成于20世纪初的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构成了对这种危机进行回应的重要一维。以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和弗兰克等为代表的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对西方哲学进行了反思,指出了西方哲学的危机与克服危机的路向。

  白银时代宗教哲学认为,西方哲学的危机源于知性思维,其运思逻辑乃是绝对的理性化原则。这一知性思维传统由古希腊哲学奠定,近代以来不断地被完善化和体系化,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点,认知的主体被抽象化为绝对精神。在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看来,绝对精神作为“客观精神”是无意义的,因为精神总是“主观的”,客观化了的精神只能是异己的力量,意味着热情与创造性的丧失,这会导致精神的僵化与枯竭。在黑格尔那里,逻辑泛化与精神抽象的最终结果是存在与上帝的同一,造成哲学与宗教的不分,理性与信仰的混淆。

  在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看来,现代西方哲学仍然没有放弃绝对的理性化原则。无论是现象学,还是实证主义,无不表现出对理性的注重;即便是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存在主义,虽然表现出对技术理性的拒斥,但理性仍是其学说建构隐匿的操作者。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指出:“哲学正经历着严重危机,研究哲学的思想已走进死胡同,对于哲学来说,模仿追随和衰落的时代已经到来,哲学的创造正在枯竭。”

  在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看来,西方哲学危机的出路在于回归宗教传统。他们认为,宗教是哲学的生命基础,失去了宗教的根基,哲学将走向虚无,只有使哲学重新从宗教中汲取营养,才能摆脱哲学自身的危机。这一主张既与俄罗斯宗教哲学的传统密不可分,也与20世纪以来理性的泛化导致的信仰危机、精神困顿与价值虚无相关。

  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力图通过宗教传统的回归来重塑哲学,以此摆脱哲学危机。他们对西方哲学危机的反思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尤其是对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实证主义等现代哲学流派的认识无疑是片面的。但他们对西方哲学的超越企图,仍显示出一定的合理性,其思想价值并不因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终结而湮没。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编辑:彭凤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