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教育思变

 nangongcunfu 2014-01-20
文学教育思变
日期:2014-01-02 作者:黄纯一 来源:文汇报


  • 从研究到创作,由“精英”转“大众”—— 文学教育思变

      本报记者 黄纯一

      文学“触”网,算不上新鲜事。可来自学院派的新动向却足以让文青们和梦想靠码字为生的孩子们雀跃:网络文学和创意写作作为正儿八经的大学专业,正在登堂入室。

      刚刚过去的一年,北京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高校纷纷开出时髦的写作班,此前,复旦、同济、上大等老牌的大学中文系早就在探索新时期创作人才的培养。

      于文学而言,最坏的时代或已过去,各种机遇正扑面而来。时下,我们已见证了文学的跨界出演,她时而牵手网络、影视,时而涉足游戏、漫画;“网络作家”作为一种日进斗金的新兴职业,也告别了不入流、不靠谱的别称,开始为更多的人认可、接受。E时代,文学正在加速蜕变,以一种人们难以预计和想象的方式。 ——编者

      

      2013年的最后一周,文学界迎来一件大事:12月25日,盛大文学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联合创办文学策划与创作本科专业,从2014年开始招收应届生。与普通大学中文系不同,这个新设专业的课程看头十足,其中涵盖小说与故事创作、编剧元素、电视剧剧作、网络文学创作与策划,甚至还包括版权管理和运营。

      作为一所力在求新的年轻高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这一创举或许还不至于令人太过吃惊。然而,就在去年,历史传统悠久、颇具精英意识的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决定“试水”开设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踏足新媒体文学人才培养。而复旦、同济、上大等沪上高校的中文系则早于几年前已纷纷将创意写作这一“时髦”专业揽入怀中。

      事实证明:文学教育正在思变。

      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样态不断变形延展,文学人才的市场需求也相应发生转变,凡此种种,必将指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弥合写作人才的断层:文学教育变革的时候到了

      过去的纯文学写作人才已不能满足如今的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网络文学界、影视文学界、文化休闲业……这些产业嗷嗷待哺,等着新型的文学专业化人才去填饱它们的肚子。

      在大学设立创意写作学科,这一倡导可直接追溯到2009年。这是一个转折年:那年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也是2009年,主流文学第一次对网络文学投以青眼——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指导下,中文在线旗下的17K网站与《长篇小说选刊》联手承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点评活动。

      一些嗅觉敏锐的高校发现,当文学不断“跨界”,中国的写作人才竟出现了一个断层。

      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先后设立了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点。

      上海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葛红兵告诉记者,过去的纯文学写作人才已不能满足如今的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网络文学界、影视文学界、文化休闲业……这些产业嗷嗷待哺,等着专业化人才去填饱它们的肚子。他强调:“特别奇缺的是底层的人文创造性人才,而非技巧性的写手。”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学策划与创作专业负责人林琳证实了这一说法——高校与盛大联合储备人才,目的不在培养“写手”。

      盛大文学市场部经理王晶说,盛大旗下有200万草根写作者,根本不缺写作人才,关键是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方式,培养综合人才——他们是写手,但同时也是编辑、编剧、经纪等等。

      例如,网络文学编辑和传统的文学编辑截然不同,不仅要适应网上快速审校,对计算机操作非常熟悉,同时还将出任经纪人,对作品的题材、内容把关,负责包装、推广、宣传以及版权管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认为,创意写作作为一个应时代需求而生的新潮专业,其创意原则、审美标准,甚至背后的商业机制,都是正在形成中的。

      其实,北大早年开设过作家班,中文系也招收过创意写作方向的硕士,但从教学和人才培养定位看,那时基本停留在传统经典写作的意义上。“按做学问的方案统一培养硕士,但最后真正从事学术工作的却很少。”现在,北大开设的创意写作专业,直接对接市场的需求。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文学以其新形态在延伸,包括游戏脚本、广告文案等等都需要文学的基础,文学的疆域已不止于小说、诗歌等传统文类。这意味着,学生培养的大方向应“由研究往实践转变”。

      虽然“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这句名言广为流传乃至遭到误读,但在不少大学中文系老师眼里,“创作”其实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系主任张生表示,就大学文学系而言,它承担了三个功能:学术研究,教育培训,以及文学的再生产。所谓文学的再生产,对应的即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内容制造。

      以美国文学专业为例,爱荷华大学是第一个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的学校,而在每年的普利策获奖者中,毕业于该专业的写作者比例高达70%-80%。“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台湾作家里,从余光中到白先勇,都是在爱荷华拿了MFA学位,然后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张生告诉记者,中国高校在这方面正和美国慢慢靠拢。

      

    创意写作:教什么,怎么教

      开创意写作专业,大学的目标不是将每个人都培养成鲁迅、莫言,而是多提供一个空间,让热爱文学的人少走一些弯路。

      同样挂出创意写作的牌子,装在各高校“篮子里的菜”却各有千秋。目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上海大学的创意写作走新潮路线,倾向于文化产业的策划,而复旦和同济的创意写作,则坚持经典,讲求文学创作本身。

      在中国刚刚起步的“创意写作”,该教什么,怎么教,仿佛都未有定论。“创意”该如何实现?师资问题怎么解决?有些老师甚至开始反思,传统的中文系,似乎一直还缺些什么。

      眼下,美国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工作坊培训模式被频频提及。美国的做法是,由4、5个学生组成讨论组,每周进行阅读、创作和点评。张生在加州大学访学时,曾观摩过该校的写作工作坊,“有时是学员先自我介绍,再把自我介绍发展成一个故事。”他自己在同济给学生上“小说与影视研究创作”课程时,会先给学生看小说,再集体讨论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

      在复旦,由陈思和、王安忆领头的创意写作是相对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但并不意味着它的教学方式也一样传统。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新媒体达人严锋认为,传统中文系的教学中心并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中国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西方说‘灵感就像一阵微风’,似乎文学创作无法培训,但如今,受到市场和西方作家培养模式两方面的影响,人们开始倾向于认为,文学创作是可以教的。”在文学写作实践的学习中,文学的语言、情节、故事、结构这些元素都是课堂上的学习重点。王安忆的课上,就会非常具体地通过对一些作品的细读,探讨技巧。但同时,从其他专业借鉴创作方法也是教学一大手法。“王安忆会请音乐、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的权威人士来给学生做讲座。”上海音乐学院的金复载就曾被请去讲授音乐的技巧、结构和方法,画家贺友直也曾前往写作课堂讲创作体会,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打开学生的思路。

      严锋把创意写作专业比作助产士和催化剂,“虽不能代替产妇生产,但有助益;同时,把不同学生放在一起,催化出一个充满热情的文学创作氛围。”

      无独有偶,爱荷华MFA专业的毕业生们也曾在合著的《第十一稿》中吐露,除了写作培训,MFA更重要的意义是把具有相同梦想的写作爱好者聚在一起。

      张生自己就是作家,很清楚写作者们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要走一些弯路。他希望,通过开设创意写作专业,可以让今后的青年作家们少走一点弯路。“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鲁迅、莫言,而是为文学爱好者们多提供一个空间。”张生希望,未来国内更多的大学也能像美国高校,例如麻省理工那样,开设更多类型的创意写作培训,比如科幻文学和非虚构文学。

      早年的北大作家班是以作家协会、鲁迅研究院为中心,从基层招揽那些已经有了一定文学才华的作家,对他们进行写作方法和审美意识上的培训。邵燕君感觉,这和盛大过去从网站中招一些已经小有苗头的作家来进行培养,是类似的。而北大中文系今年即将招收第一批学生的创意写作,则开始面向新媒体,包括一定的写作培训成分,并同时带有研究性质。“所有的标准都在形成中,在媒体形式变化下的文学教育大转型,还真不知道现在大学里哪个老师能教。”

      邵燕君表示,面对一个新的时代中文化转型的发生,高校老师能不能迅速接受它,在自己有学术权力时,进行自我转型,搭建平台,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考验。

      “我觉得老师应当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包括了解动漫、游戏、网络文学,从中挖掘学生们的经验,重新建立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通过挖掘、命名、辨析、讨论,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学科。”邵燕君说。

      去年,上大创意写作的第一批硕士已经毕业,葛红兵告诉记者,“非常抢手”,毕业前就被各家影视公司、网络媒体预定完。“MFA是高校新的生长点,中文系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未来趋势。”严锋表示。

      

    商业化的忧思:精英如何向大众过渡

      传统作家在写作中生存,网络写手在生存中写作。所谓精英文学的“自我”,应当吸引大量文学人口的加入——“先有泥沙俱下,才有大浪淘沙。”

      在高校文学教育的转型中,也有不少忧虑的声音:学院派从精英走向大众,纯文学会不会因“商业化”导向而愈发丧失其声音?

      王晶告诉记者,如今,整个网络文学在中国拥有2.48亿用户。仅盛大一家,售出版权的小说总共将近1000部。而畅销小说一般都能卖到上百万册的规模。纯文学难望其项背。著名网络写手“唐家三少”也曾表示,他来授课,擅长的还是“怎么适应读者和市场”,简言之,是“怎么赚钱”。

      对此,邵燕君认为,商业化并非网络文学的“原罪”。在精英文化传统向新媒体转化的过程中,传统精英文学的做法可以给网络写手提供视野的开阔和借鉴,但若问能不能在转型中重新建立一套带有精英意识的评价体制,学院还是首先要放下身段,主动走进以类型文学为主的网络文学、大众文学。

      她指出,现在的学院派指的是近100年来的中文系学科体制,是背对读者、以书为营、强调自我、以批评家为中心的,这样的精英文学标准有时并不适合大众文学。大众文学的基本道德是商业性。“好看是基础。怎么叫好看?内容要切中读者群的不安、困惑和焦虑,而手法一定是在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惯例的同时,又能花样翻新。”

      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差异性,还能部分追溯到媒介的转变。“纯文学、精英文学诞生在一个纸媒的时代。而大众文学诞生在一个网络的时代。”邵燕君说,纸媒的时代是崇尚节俭的,因为有“书籍”这个物质载体的限制。这背后其实是工业时代的节约标准——书要被反复阅读。这种“玩味”的习惯造就了阅读的品味,就算在文学作品内部,也要讲究小说结构的精致,诗歌语句的长短。但现在,文学不是用来反复阅读,而是用来即时满足的。这就导致了被认为“又水又长”的网络文学的出现。

      阅读媒介、习惯都变了,甚至连打字速度也变了。“龙吟满月”是起点中文网的兼职写手,她告诉记者,自2008年起,一系列针对网络作者的薪酬、奖励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网站激励写手们每天更新一定的字数以获得相应的奖金福利。以起点中文网主站的签约作品为例,作者每天必须更新1万字付费章节,才能拿到每月1000元的全勤奖金。

      日更万字,而读者甚至恨不得作者一天十更,难怪有人觉得,网络写手可谓是一个高危的吃“青春饭”的职业。那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投身网络写作?邵燕君表示,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网络写手。虽然网络文学有其不可解的商业机制,但可以给底层的文学青年提供一个阶梯和希望,“网络文学,或者说大众文学,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可以从事的、前方有梦的职业。”“龙吟满月”就是其中的一员。从08年开始加入网络写手大军的她是因为“喜欢写”。“当时想写作只有出书这一条路,结果读大学闲余时上网发现,原来还可以这么写。”

      但是,以读者为中心、依托资本力量的商业文学,由于其读者文化层次大多较低,也确实存在“向下拉齐”的危险。“龙吟满月”告诉记者,如今,替代了先前火热的“穿越文”,开始流行“重生文”。更新换代的小说类型完全是跟着读者的趣味走,而除了少数“大神”级的人物的粉丝,一般读者的忠诚度都不高,哪怕情节是雷同,文笔单调的小说,只要是流行的类型,他们就爱看。

      因此,大部分时候,网络作家的经验还是内部的传递、积累和参照,自成系统。网站培训班,师傅带徒弟,写手自发的训练,看哪个火学哪个。“龙吟满月”说,培训的时候,前辈会教你,千万别用500字的优美文笔来描写一个场景,“因为读者往往会直接跳掉。”邵燕君感觉,精英文学需要考虑的,不是排斥大众文学,而是如何助其提高水准。而要在网络文学内部建立精英的标准,就要吸引最高端的粉丝,形成内部的金字塔,形成良性的互动。

      事实上,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正在慢慢融合,盛大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办专业,就有一种自觉“学院化”的姿态——不仅请来网络大神写手,如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等授课,也聘请了叶辛、王安忆等文学大家做兼职教授。

      而回到创作本身,邵燕君所特别推崇的一个网络写手“大神”猫腻,就是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结合的代表。在猫腻的小说中,具备对现实逻辑的折射,对社会最大矛盾和困惑的反映。而其小说中的价值观在如今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已无法觅得,因为那种反犬儒、强调公共道德完整性的价值观已不为公众所相信。

      有一句名言:传统作家在写作中生存,网络写手在生存中写作。网络写手在底层中挣扎,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往往特别及时,他们每天浏览大量网站信息,自觉地考虑读者。在邵燕君看来,所谓精英文学的“自我”,应当吸引大量文学人口的加入,否则只能是一个自娱自乐的文学爱好——“先有泥沙俱下,才有大浪淘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