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要领详述(彭安宁、彭谷洋)

 nqj0108 2014-01-20
·
 

太极拳功夫的修炼,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可也的确不容易。各种技艺都有他特殊的思维、神经、肌肉、筋骨的活动要领。太极拳真正的功夫,一直严格地遵循着家族或师徒的承传关系。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没有师父引进门、没有言传身教,掌握其要领很难。过去很多人虽拜师学拳,可一辈子功夫仍不见有多大长进,往往因为不是入门弟子难得真传的缘故。为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能够在习练过程中不走偏方向,能够打下扎实的基础,本人试着以个人学习和修炼的体会,将老师所传的要领尽可能明白地表述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太极拳的普及和提高有所益处。

太极功夫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筑基、练精化炁(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盘架子是提高太极功夫的最基本手段之一,涵盖了太极功夫的四个阶段,几乎每个初学者都是由习练太极拳起步,欲求太极真功夫,盘架子时一定要真正理解并遵行以下十三个要领:

一、松肩张肘;二、含胸拔背;三、气沉丹田;四、虚灵顶劲;五、松腰胯;六、分虚实;七、上下相随;八、用意不用力;九、内外相合;十、意气相连;十一、动中求静;十二、动静合一;十三、式式均匀

这十三个要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要求,同时存在于每个式子中。有些要领相互关联,拆开了讲解会有重复,但不逐个讲解会含糊不清,不易理解,练拳时不能融会贯通。下面逐个介绍为的是讲明各个要领的目的与要求,真正练的时候应该统一、协调,使之浑然一体。这是每次盘架子乃至推手与技击时都必须遵守的要领,是抵御、攻击、取胜的重要法宝。把这些要领自然协调地运行于整套拳中才能产生强身健体、周身一家、增强功力、反应灵敏、妙用无穷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无处不太极,无论干什么身体都遵照这些要领,不但姿态大方典雅,而且将远离很多毛病,颈椎病、腰腿病等。

1.松肩张肘

这与其他拳术的要领“沉肩坠肘”第一个显著的区别在“松”与“沉”字。太极拳强调的是全身放松,放松是最难练的功夫,所以汪永泉老师一再强调放松,教导我们“打一辈子拳,放松一辈子”,实际上能很好地放松,本身就达到沉的效果,“松沉”是因果关系,这与用意去沉有本质的区别,“沉肩坠肘”容易因沉至紧。肩部在人体中宽度最大,在散打格斗时是很重要的部位,既要会灵活地躲闪,又要在增强击打力和变换击打方向与延长击打路线等方面肩负重任,只有松透才能灵活至极。用意念在肩部形成一道气圈,仿佛肩部的肌肉和骨骼都悬浮在气圈中,有利于“松肩”。第二个明显的区别是“张”与“坠”字,“张肘”指的是在盘架子、推手和实战过程中,肘保持放松状态的同时大脑意念中肘始终保持与身体脱离且向上的张力,实际上并不用抬起,仿佛腋下夹着个纸球,既不夹瘪又不掉下即可。“沉肩坠肘”初学者或理解不正确的人容易在沉紧的肩上又加上有意识的坠力,导致肩部僵死而不圆活。“松肩张肘”是武术秘诀“肘不张、肩不松、胸不开、气不通”的要求,对于强身健体和散打推手都至关重要。

2.含胸拔背

几乎所有的拳种都有“含胸拔背”这项要求,但很少见到把这个要领讲解清楚的资料,不知是否有秘不传人的意图。不少练太极拳和其他拳的人把这个要领理解错了,不仅拳姿小气难看,一副挨打的模样,而且也影响到正常形体的美观。“含胸拔背”的秘诀是:在意念的导引下气由百会穴沿任脉下降到会阴穴即完成“含胸”,气由会阴穴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穴即完成“拔背”。“含胸拔背”就是导引内气运行小周天(也可是大周天)的过程,在外形上不要刻意做任何外观动作,做了容易凹胸凸背,“低头哈腰拳术不高”就是针对于此。“含胸拔背”做不正确,将导致身法僵滞、反应迟缓,不但影响动作的灵敏性,也影响内劲功力的发挥,甚至有害于健康。

3.气沉丹田

如果没有言传身授,很难掌握气沉丹田的要领。一吸一呼是一次完整的呼吸过程,“气沉丹田”只是这个过程的一半。所见到的武术书籍和一些教拳的老师都说,只要保持腹式呼吸就是气沉丹田,这对一般把太极拳作为健身运动的学员勉强可以,但对练武术的人来说就很片面了,不掌握“气沉丹田”很难练出技击功夫。正确和全面的讲解应该是,一吸到中腕,一呼到丹田,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位置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吸是合、化与积蓄的过程,呼是开、发与攻击的过程,“开合一定间”指的就是这个过程。吸气的积蓄与发力的呼气过程,类似于空气压缩机及气压锻床的原理,靠气的压缩与瞬间的释放催力,气的催力和助力效果极其重要,是形成巨大功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气足则力足,一吸到中脘备足气,一呼到丹田仿佛弹性十足的球猛然撞到磐石产生巨大的反弹力,威力迅猛的爆发力就是这样产生的。胯部在发力时的作用相当于大炮提供反力的后座,丹田在小腹部位,小腹之下为胯部,这不正是巧夺天工的安排吗?气瞬间沉向丹田,激发胯部及下盘的反弹力,与全身的整体力聚于一集中力击发目标,这就是武术的爆发力,不同于西洋拳击靠肌肉产生的击打力。

“气绝身亡”,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太极拳所指的气不仅仅指呼吸的空气,而且包括运行于身体内部的气,所以用“炁”表示。“气充则血足,血足则体强”,不是多吸入氧气就行了,最重要的是运行于体内经络、血肉、筋骨及内脏的“炁”充足,营气足则内脏强健,卫气充则毛发与皮肤光泽,脸色健美,这需要坚持不懈地锻炼,这就是内家拳所谓的内壮功。

“气沉丹田”指的是下丹田,位于脐下约三寸处,该部位被称为生命能量的源头、人体的发动机。为何要气沉丹田?首先气沉丹田较气浮于胸使得人体的稳定性加强,呼吸能引起人体重心的变化,肺呼吸重心上移,腹式呼吸则下沉上轻中心稳固。另外,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中医认为丹田是“藏精之所”、“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胸式呼吸气在体内运行的距离短,主要在肺至口鼻之间,因此氧气与五脏六腑及三焦中的水谷精气发生生化作用的机会较少,不能充分利用吸入的氧气。腹式呼吸使吸入的氧气运行的距离加长,与五脏六腑及三焦中的水谷精气发生生化作用的机会增多、增长,充分利用了吸入的氧气,有助于积聚精力获得健康。腹式呼吸的肌肉伸缩与氧气生化作用过程产生的生物电的变化,使得毛细血管开放,并刺激血管周围的神经,并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感觉中枢,从而引起“麻、热、胀”等感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内气畅通的气感。还有,腹式呼吸使横膈膜下降幅度增大,给腹内脏器一种有益的挤压按摩作用,这种挤压按摩作用也能使腹腔内产生生物电脉冲,腹内会有温热的感觉,也非常有益于健康。

4.虚领顶劲

这个要领主要是针对头部,大脑是神明之府,是主掌思维、言语、行为的司令部。所以,这个要领关系到聪明才智与灵活敏捷的发挥。人的大脑共有100~150亿个神经细胞,每天能记录大约8600万条信息,人的一生能凭记忆储存100万亿条信息,每一秒钟大脑进行着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大脑的神经细胞回路比现在全世界电路线网络还要复杂1400多倍!大脑的健康不仅对于拳师,对于每个人都十分重要,头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脑部供血,脑部供血充足,耳聪目明、反应灵敏。此外,头部的位置与任何动作都影响和改变身体的重心与稳定,而重心与稳定都是搏击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低头容易前倾,抬头容易后仰都是技击所忌讳的毛病。掌握了“虚领顶劲”要领,就能避免头部位置的错误。

“虚领顶劲”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虚领,就是百会穴要有上领的意念,初学者可以想象头顶百会穴处的头发有被轻轻上拽的感觉,并保持住就完成了虚领的要求;二是顶劲,指的是前额有前顶的企图,只要下巴微微内收,并保持住即为“不丢顶”,初学者可以想象在下巴与前颈之间夹住一个小纸球即可;三是松肩,肩部放松后大椎与百会穴之间形成上下相拔的张力,这时才能感觉到百会穴上领,可以试试,如果肩部紧张或端肩则上领的感觉就不存在或不明显了。

“虚领顶劲”不仅仅是太极拳的要领,而是每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随时都应保持的典雅端庄的姿态与形象,古代流传下来的人物画像或雕塑,那些为人师表人物的身姿都含 “虚领顶劲”,只有这样才进得庙堂和学堂,才能统兵挂帅压得住阵脚。

5.松腰胯

腰和胯处于人体的中节,腰的位置为以命门为中心的环带,胯上胁下的部分,在身体的中部,“腰者肾之府”,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太极拳视腰为人体运动的主宰,在技击运动中的作用如同排球的二传手,排球极具杀伤力的“短平快”主要靠二传手的组织。搏斗中的优势和威力与腰部动作关系紧密,腰是人体转动的枢纽,它对全身的变化,重心的稳定起控制作用,腰被拿死什么招势也发挥不好,所以拳谱上说:“命意源头在腰隙”。汪永泉老师教拳时总是强调:掤是掤的腰,捋是捋的腰……,不同的招势不同的腰法,要学会用腰。腰部只有放松才能转换迅速,腰部放松与紧张就好似连发冲锋枪与单发步枪的对决,发射速度(发/秒)是好枪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制胜的关键。腰不仅对于习武者重要,就是普通男女,要想有健康幸福的生活,也必须有强壮的腰。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人们找医生看病的理由中,腰痛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调查结果显示自觉不舒服的症状,腰痛排第一,肩颈酸痛和关节痛依次跟在后。临床医生发现腰椎退化有年轻化趋势,30岁左右的年轻人约有40%有腰椎退化现象,站不久、坐不长、走不远……每五个年轻人就有两个腰椎提早退化,30岁就有50岁的腰,甚至有20多岁腰椎就已经在退化了,50岁以上约有九成腰椎已经退化。太极拳的健腰强腰作用十分显著,而且没有丝毫负面效应,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胯的位置指的是以环跳穴为中心的区域,两条腿就像是建筑物的底柱,胯是盆骨与两根底柱的转换结点,与建筑物的不同在于胯是灵活多变的活动结点,随招势的不同和力的方向变换而调整结点的受压区。武术界有句老话“教拳不教胯”,可见胯的价值和重要性,有些专门的练胯方法一般不轻易传授。胯不松,裆不开,不但底盘不稳,而且阻碍了力由腿而胯而腰的传递。不仅要胯相通,而且肩与胯合,胯部动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肩和腰,三者的动作是否协调恰当,关系着人体主梁,即脊骨效力以及全身整合劲的发挥。腰胯练不到位,永远出不了功夫。

“松腰胯”从字面上就易理解,即是腰部与胯部都要放松,具体做的时候想象放松后的腰部与胯部各自被一道气圈悬浮着,有松透的舒服感。加上前面介绍的肩圈,就是太极拳极其重要的三道气圈,既独立又相辅相成。松胯的同时还需要开胯配合,即用意念导引两环跳穴分别向两侧张开。“松腰胯”还须与尾闾的自然下垂配合起来,否则腰胯松不下来。腰部常见的错误是松腰而不顶腰,顶劲来自腰脊,腰不顶则身形不中正,顶与松并不矛盾,腰脊如同磨盘的轴,有了这根轴,磨才可以转动自如。

“松腰胯”要领掌握正确了,腰胯的虚实变化速度才能提高,相当于提高了“二传手”与“主攻手”的敏捷性,这样无论是防守还是击发才能快如流星闪电,猝不及防。

6.分虚实

身体运动哪怕最简单的动作都包含虚实,即使是站立。人体本身是个不稳定体,若立正放松地站立,就可感觉重心的变化,是靠脚部肌肉维持稳定,受力的部分为实,不受力的部分为虚,举个极限的例子,死尸没有依靠是站不住的。古人常用阴阳来表示和解释虚实,太极图就是虚实最完美的表示(见图1):

仅从虚实的角度来分析,黑表示实,白表示虚,黑鱼中的小白圈与白鱼中的小黑圈分别表示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圆规不但两脚全实或两脚全虚画不出圆,就是一脚全实或一脚全虚也画不出圆,必须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才能画出完美的圆,人能够运动自如也是如此。

从盘架子的角度来说,若无虚实之分,则动作呆滞、呼吸不畅、变化迟缓,毫无轻灵圆活之趣,太极拳的技击与健身养生效果全然丧失。盘架子时举足为虚,落足为实,向左则左实,向右则右实,前进则后虚,后退则前虚。

“拳之为用主搏人”,虚实概念与实战技击密切相关,故应知虚实而善用。彼虚则我实,彼实则我虚;指上打下或声东击西为先虚后实;先重后轻或先轻后重为虚实无常;彼实则避之,彼虚则击之为随机应变……

认识到虚实的重要性,练拳时一定要注意分清虚实的问题,正如拳谱上所说: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两腿分虚实注意虚非疲软,虛腿点地含腾挪之意;实非站死,实腿落地含上提之意。两手也有虚实,主要打击手为实,另一手防护为虚。对实手而言,出拳(掌)时是虚,到终点时是实。对虚手而言,当打击手受阻,则可由防护变为击打,及由虚变为实。另外需知道太极拳绝大多数动作都是左手实则左腿虚,右手实则右腿虚,这样才能保持中正。

呼吸与动作协调的虚实变化对于养生和技击都非常重要,吸气为虚,呼气为实,拳势为合与化劲时吸气,拳势为开与发劲时呼气。这与人类的先天自然运动规律一致,铁匠抡大锤打铁和农夫抡锄头刨地都是如此,太极拳运动只不过采用腹式呼吸提高了呼吸的质量,既有养生气功的效果,又是催生巨大爆发力的方法。

虚实变化在盘架子时比较缓慢,是“找劲儿”的过程,这时对身体的平衡性要求较高,应将呼吸与动作协调起来,对增长功夫和健身强体益处极大。在推手与散打实战中,虚实则是瞬息万变,转换速度成了胜败的决定因素。下面举几个动物转换速度的例子:螳螂完成从扑捉到擒获昆虫的整个过程仅需0.05秒!电鳐的放电频率能达到50次/秒!蜂鸟翅膀的振动频率可达70次/秒!苍蝇总能在蝇拍下溜之大吉,这是因为其逃逸时的转向速度仅五百分之一秒,最慢也能达到二百五十分之一秒!太极拳高手虚实变换的速度常人望不可及,故能稳操胜券。

7.上下相随

汪永泉老师讲解太极拳式子时把身体比作古钟,钟蒂为头部,钟顶大肩部,钟身为上身,钟口为胯部,吊绳与钟锤为人体平衡中线,钟锤对应的是尾闾。古钟端正即为身体 中正,钟锤处于钟口投影面的中心,此时不但姿势端庄,而且身体舒适。身体运动时钟锤就跟着移动,静止时钟锤又恢复中线位置。世上万事万物都遵循自然界均衡统一的趋平性规律,比如大自然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人类的惨烈厮杀、亢奋激情都不会长久,都受趋平性规律的制约,上下相随是趋平性规律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的体现。

与任何运动一样,太极拳招式的转换过程亦即虚实的不断转换符合矛盾法则,是重心偏离与归正的变化过程,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中土不离位”、“安舒支撑八面”、“上下一条线”、“尾闾正中神贯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靠的就是“上下相随”。无论是练拳还是实战,虚实变化无常,重心则力求稳定。

上下相随也是保持周身圆满无缺避免凸凹与断续的需要。上下相随要注意肩与胯相合、肘与膝相合、手与足相合,进一步细化就是左肩与右肩、左胯与右胯、左肘与右肘、左手与右手、左脚与右脚都要相互照应,这是从形体上保证周身一家,劲力完整的要领之一。足进身不进必仰,身进足不进必栽。大脑一个指令,必须手眼身法步一呼百应,协调一致各就其位。从强身健体养生角度来说,这样提高的是每个肢体和部位的灵活与和谐,对稳定性极为有利。从散打技击实战的角度来说,攻与防的灵活、劲力的完整与迅猛更是需要上下相随,王宗岳明确指出“上下相随人难进”(王宗岳“打手歌”),“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王宗岳“打手要言”)。

很多人容易误解上下相随,过分地追求平稳。太极拳作为搏击术与其他各项体育项目的运动规律是一致的,巨大的劲力产生于不平衡运动的过程,是由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换而成,如掷铅球、扔铁饼等运动蓄势与发力过程十分明显。太极拳更善于造势,其势如“高崖坠石”、“泰山压顶”、“惊涛拍浪”。一定要正确理解“分虚实”与“上下相随”,其中的奥妙就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是趋平运动而不是稳定不动,一定要用得恰当,往往在一瞬间,既要蓄势又要发力还要保持平衡。

8.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虽然重视内外兼修,但更着重神、意、气等内在的修练,所以产生了“用意不用力”的特殊练法。初学者一般都很难理解“用意不用力”,认为“一力降十会”、“力大胜力小”,力气大打架就是不吃亏。先介绍一下未经训练的力是个什么状况:普通人的力主要是指肌肉收缩所做的功,当按某个意图使劲时,比如打一直拳或举起杠铃,很多肌肉不但没有一起协调作用甚至起克制与抵消作用,也就是说帮倒忙。一个普通男人全身的肌肉如果同时协调作用于一处,能产生约25吨的力量!当然,即使训练有素的人也不可能发挥出100%的力量,但相比之下比普通人发挥的比例要大得多。铁与磁铁矿物成分基本相同,铁就 因为分子结构的排列杂乱无章,力的作用相互抵消所以没有吸力。但如果用磁铁与铁接触一会儿,铁也能产生一些吸力,这是因为铁与磁铁接触部分的分子结构被捋顺了。再比如金刚石与石墨的矿物成分也相同,但价值却相差万倍,也是由于分子结构的排列不同造成。所以,一个肌肉发达的强壮者不一定能打过一位看似柔弱的拳师。

太极拳将“用意不用力”作为要领,主要就是为了在放松状态下用意念调动全身的整体协调作用。如果不放弃多年养成的拙力,自恃有力,则永远也练不出全身的整体协调作用,也就是武术界常说的“整劲”。这个过程与优质钢的冶炼过程相似,铁矿石被一遍遍在高温下熔炼,每一次熔炼过程都去掉一部分杂质,还要适时添加一定比例的合金成分,再经过分子结构排列的处理等复杂程序才能达到“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只有保证三个前提才能练出整劲:一是最大限度地舍弃拙力,二是正确的姿势,三是意、气、力的统一协调。盘架子时不用力不是一点力也没有,如何掌握这个限度呢?注意理解“最大限度”这几个字,比如做“单鞭”这个动作,平举的前掌与后勾手上连多承受一根羽毛的力也不要有,这就是太极拳所说的“一羽不能加”。“用意不用力”练出的轻灵劲就像慈虎口衔小虎仔(见图2),恰到好处。长期坚持这样的“用意不用力”,最终就能练出威力无比的“整劲”,一旦发力则迅猛通透。

“用意不用力”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锻练灵敏的“听力”。太极拳指的“听力”主要为接触点皮肤的敏感性,要能感觉到对手的重心位置、虚实变换、力的方向、主观意图所在等,“听力好”就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如同现代战争谁掌握了信息战的主动权就将胜券稳操掌中。人体大部分器官,如耳朵、眼睛、鼻子都只限制在某一点,皮肤则遍布全身,皮肤上布满了几十万个类似小型发报机的触觉神经,如同传感器一样随时将信息通报大脑,皮肤有发展更大敏感度的潜能,越练越灵,“用意不用力”就能保证身体放松,提高敏感性。身体紧张拼傻力,信息来源就堵住,成了盲人骑瞎马。

“意”在太极拳中占有统帅即“君”的位置,郝月如强调“善于用意,巧于用气”、王宗岳在《打手要言》中指出“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意”是思维活动,其功效发挥的优劣与智慧有关。须要指出的是,每个式子和用法都有各自的意象,一定要用心学习、体会与揣摩。例如陈鑫在谈到发劲时说:“势必至用全身力和欲推倒山岳之势以推”,这就是意的一种用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静观皆自得,细而草木昆虫,大而天地宇宙,都蕴含着微妙的自然规律,外师造化,终得心源。

在推手或散打时,运用好“用意不用力”,还能有效地节省体力,以“静如捕鼠之猫,动若弩弓突发”的态势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占据主动。

9、内外相合

人的身体是包括内部与外部的整体,各种运动姿势都是由身体整体运动产生。仅仅是一个局部的小动作,比如大拇指的动作,都需要大脑的指挥、错综复杂的神经系统、几十条分开的肌肉与筋腱骨块的协调配合。人的每个动作实际上都是内外相合的运动,那为什么太极拳要把它作为要领来强调呢?这是由于太极拳的技击目的需要用意识强化内外的协调,使之能更有效地发挥“拳之为用主搏人”的功效,同时也更增强了健身强体与养生的效果。普通人由于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惯,运动时虽然内外也都在动,但相互间已很不和谐了,甚至内外运动是互相抵制帮倒忙。

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一样都强调和重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是内劲汇聚的过程,外三合是外力与内劲整一至用的完美架势,内外相合就是把内三合与外三合统一为“六合”,达到“周身一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太极拳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包括推手与散打,或开或合,或发或化,都保持内外相合,浑圆一体,完整无缺,无过无不及。

太极拳内外相合的运动,是腹式呼吸作用下身体的开合运动,身体的主宰在腰脊命门穴,平衡主要靠尾闾控制(如同船的舵),左右两肾以命门为中心的抽换运动是全身总的虚实所在(见图3)。太极拳的运动形式是圆,一动无有不动,身体内外包括五脏六腑都同时相互协调而动,达到内脏按摩作用,因此对健身尤其对强肾效果显著。

“肾气”与人的生长、发育、壮大以至衰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若肾气由盛实转为衰虚的进程较缓慢,则人体老化的进程也缓慢,寿命就较长;若肾气衰虚的进程较快,则人体老化的进程也快,寿命就较短。“人未老,肾先衰”,是中老年疾病的源头,肾气与人体内分泌及免疫功能都有关系,肾气衰就容易发生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减弱。近几年的调查显示30岁的肾虚率为58%、40岁为71%、50岁为80%、60岁为90%、70岁为95%,相应的近年来中老年人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心肌梗死发病率成倍上升。太极拳的强肾功效其他运动与补药无法比拟,所以太极拳师多长寿,而且老当益壮生活质量高。

10、意气相连

“意”是指由大脑发出的指令,即常说的“心思意念”,是智慧的产物。人与其他动物相比,大脑智慧奇妙绝伦,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无论做什么包括推手与散打,智慧的作用都绝对重要,所以武术重视“意”。“意”虽无形无象,而有形之动莫不受之驱使。

“气”的重要性比较好理解,“气绝身亡”,须臾不可离开。太极拳所指的气既包括内气也包括外气,外气是吸入的空气,内气则是运行于体内的炁。太极拳本身就是气功,站桩是静功,盘架子是行功。太极拳是通过养气、调息、通经络提高周身气血运行质量来增强体质、内劲和功力。气行则血行,气停则血凝,气充则血足,血足则体强,体强则意坚,意坚则魄雄,魄雄则益寿延年。

太极拳与普通人的行动和一般的体育运动不同,他的练气、养气和用气都是在主动意念的导引下进行,不是简单的自然呼吸,而是奇妙与精深的气功呼吸法,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宝贵财富。“意气相连”就是要求:心动则意起,意起则气随,气随则周身相应,彰显内功之威力。形象地比喻就是:心为统帅,意为号令,气为先锋,四肢百骸为将士,同心协力,势在必胜。“意气相连”的奥秘在于“神宜鼓荡,气宜内敛”,神即是意的外在表象,随灵机、目的而变化并显示于外,气内敛行之于血,入之于髓。吴公藻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攻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是“意气相连”很恰当的注释。盘架子掌握好“意气相连”就能有效地蓄养内劲,看似没用力,实际需要时可随触即发,迅猛异练养生架与练技击架“意气相连”的练法基本一样,区别仅仅是,练养生架气主要运行于自身,气不出圈,每个势子结尾当内气欲出时,即用意念将气收敛回归体内,连眼神一同收回;而练技击架时,则需要将内劲通出圈外,意想透过敌背达于极远方。

相对于太极用法的十三式,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和各种劲法如滚、错、折、磨、弹、冷、正、断、拍、掸、拽、擎、踏……,意气的变化与运行各不相同,是教与学的难点和重点。

各类拳术都离不开意气的运用,只不过内家拳更为注重而已。就像外家拳以外壮功为重点,内家拳更重视内壮功,而“意气相连”是锻炼内壮功的诀窍。把“意气相连”理解透并练好了则能神安、意静、气足、血充、体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血正平,长有天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些中医理论都强调了气血在抵抗疾病和延年益寿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重视“意气相连”这个要领。

11、动中求静

太极拳虽然以柔缓为其独特的练法,但与站桩、打坐相比,行拳过程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处于动态。太极拳要求动中求静、静中寓动,十三势行动歌诀要求“静中触动动犹静”。道家用“太极”比喻宇宙的原始状态,阴阳为一切生机之源,含虚实动静变化之意。以“太极”为拳名,强调该拳效法宇宙之境象与自然之规律,气势磅礴,生机昂然。

盘架子看似动又似静,这就是动中求静的显像,观月星辰其静也动,看捕鼠之猫其动也静……。一切变化由虚中产生,于静中形成,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太极拳运动遵循“心静用意”、“凝神静气”、“静者胜躁”的原则,每个招式的手眼身法步既有腾挪活泼之势,又显稳重大气之状。不仅练者身舒神畅,有“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前,心态本泰然,处之若平素”的悠然之态,观者亦被感染进入放松入静的气功状态,功夫越高影响场越大。贯彻“动中求静”要领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无精打采、动作呆滞、老态龙钟,要有弩弓待发、鹰隼猎物之神意,稳重从容。

太极拳动中求静,也体现出气功行功的特点,从养生方面具有“动静兼修”的效果。“宁静致远”,“非静无以成学”,在深静的潭水中激起的波纹扩散更加久远。练拳时“动中求静”,才能更好地体会太极拳的“找劲儿”,深刻地体会每招每势的奥妙,并牢牢地铭记于心,这是太极功夫的必由之路。

12、动静合一

前一个要领“动中求静”,接着就要求“动静合一”,通过不断地追求,最后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动静”的完美结合与更高境界。太极拳动如江河滔滔不绝,如行云连绵不断,这是搏击的需要,但要求其动中含有静意,即动的形态,静的神态,庄重肃穆,稳重大气,这也是搏击的需要。王宗岳根据古老的中国哲学理念论述太极拳时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阐明了“动静”的对立统一。阴阳表示所有相互对立的事物,如黑与白、长与短、强与弱、善与恶等,用于太极拳则表示动与静、虚与实、开与合、化与金等。太极拳的动即阳对应着实、开、发、呼,而静即阴对应着虚、合、化、吸。太极拳自始至终,每招每式无时无处不太极,即虚实变化贯穿始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更具体地说就是化中有发、发中寓化。盘架子时动中含有静意,静中蓄有动势。能领会和应用“阴阳、动静、虚实、开合、呼吸、化发”这些自然常理,才能更好地掌握太极拳,达到登堂入室、登峰造极的境界。

在盘架子时强调“心静用意”、“动静合一”,身虽动心贵静,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正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李亦畲进一步解释说:“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含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含合”。“动静合一”就是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动中无静则显忙乱轻浮,静中缺动则显僵硬呆滞,这不仅仅是挨打的架式,对于健身强体效果也不大。唯有虚静才能感知微动,功夫练到“动静合一”的地步,太极功夫才能达到“不听而闻无声之声,不视而见无形之形”、“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

“动静合一”符合天道即自然之道,这也正是太极拳既是精采绝伦的搏击功夫又是效果奇佳的有氧健身运动之所在。

13、式式均匀

这主要是针对盘架子的要求。盘架子是太极功夫筑基的重要过程,是知己功夫。太极拳要求“运动如抽丝”,想象把蚕茧抽成一根完整的纤细蚕丝,这个过程需多么地轻柔匀称,盘架子追求的就是这种劲,既均匀又连绵不断。太极拳的精深就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拳术和运动,那些都是基于人或动物的特征而创造,而太极拳理论的依据是宇宙万物的总运行规律。由无极(虚空)而生太极(阴阳)再生万物,太极拳起式为无极桩,运动过程以虚实即阴阳为本源,演练变化无穷之招势。“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观察研究神奇的太空不难发现所有星球的运动都是在圆的轨迹上匀速地运行。太极拳盘架子无论整体还是局部也都是走圆,整个套路也要求均匀。这种练法符合老子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式式均匀”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孤立的一个式子均匀即可,比如云手是一种速度,倒撵猴又是另一种速度,应该整套拳保持一个速度,各个式子同一个节奏,使得整套拳看起来如同“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行云细雨绵绵不断”。平时练拳时,观者看来如同:平明湖上泛舟,花间幽径漫步,从容平静,古朴端庄,轻柔典雅。

太极拳的十三个要领介绍完了,笔够坚持不懈地按照这些要领研练太极拳,并能融聚为一个自然和谐的整体运动,一定能够品尝到真正的太极拳滋味,能够得到所追求的太极真功夫。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