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趣闻之三十三:与烹饪器皿有关的字

 一个好老头 2014-01-20

鼎: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本义古代的烹饪器具,鼎的形状有圆和方两种(圆比方的起源要早一些)。圆鼎,其形为三足、两耳、圆腹,无盖着居多。方鼎为四足、两耳、方腹。《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据说,鼎的制作笔“鼎”字历史悠久。相传鼎为黄帝创制。《事务纪原》:“《史记》、《黄帝内经》等书皆云皇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与荆山。此鼎之始也。”鼎主要用于烹制整只牛、羊、猪等食物用于祭祀。因此,到了商周时期,鼎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制度的标志,如列鼎制度。列鼎是指一组鼎形制、纹饰相同或相近,大小依次递减。天子用九鼎,分别盛方牛、羊、豕、鱼、腊、肠胃、肤(带皮的猪肉)、鲜鱼、鲜腊。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由于鼎是用来烹饪整只祭牲的,所以鼎是最大烹饪器。所以,在汉语中便以“鼎”表示大,如:“鼎力相助”、“鼎鼎大名”、“鼎盛”。另外,用鼎煮制食物沸腾以后,声响也很大,故就有了“人声鼎沸”一词。

鬲(lì):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鬲本义是一煮粥为主的烹煮食物的炊具。鬲的形状为大口、带形腹、三足(也有四足)、两耳、有盖,足中空,与腹相通。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甗(lǎn):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本义是蒸饭器,全器有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形似无足之鼎,盛放食物,称之为“甑(zèng)”,下部为鬲,用于煮水,甑、鬲中间有箅以通蒸气。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簋: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小篆
 

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说文》:“,黍稷方器也。”从字形可知其为会意字,从竹是因为后代簋多为竹木制,皿为食盘,艮是放满食物的食器的象形字。

簋的形体特征大都是有圆形或方形底座(有的有足),腹部有圆形、方形两种(以圆形为多),有的有耳(二或四)。

簋在商周时期也为重要的礼器,以偶数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釜: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小篆 

本义烹饪炊具,敛口圜底,或有二耳,类似现代的罐。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好老头我一直以为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是由食材和烹饪器具决定的。中国古代以稻菽为食,烹饪器具又是由上述组成,其特点是方便蒸煮,不宜烤制,故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以蒸煮为主。而西方古代以小麦为主要食材,又没有上述的烹调器具,故只能以烤制为主。这个观点不知对否,望知道的网友们予以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