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古文字形意 考华夏古文明

 东西二王 2020-10-09

对于研究我国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国学等学科来说,什么历史文物或历史文化最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刻有文字的龟甲与青铜器文物或者是汉字文化最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因为文字是文明的开端,是文化的起源。因为我们使用的文字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一、当今社会对华夏文字的理解是相当片面的

有成系统的文字、有祭坛神庙等宗教标识、有层次分明的城邑或国家形态、有冶炼铜器技术是当今国际社会评判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准。

人类至少在10万年前就已经能说话了,1万年前的古人已经进化为“现代人”,3500年前的古人大脑与当今之人并没有多大区别。他们除了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沟通交流之外,就是书面语言。

原始人类没有音像储存技术,因此目前还没有发现保存原始人类声音和影像的音频视频资料,也许存在这种东西,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口头语言的历史载体就是“表音符号”,但是书面语言的历史载体并不仅仅是“字”,而应该是图文字画。

对于古人来说,形象逼真的图画算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事物的表象与本质,蕴含了“道”的图文应该是更厉害的。因为“画”是由复杂的色彩与线条的组合体,而“图”却是不需要色彩辅助就能揭示事物本质的线条组合体。能独立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能自成体系、蕴含着“道”的“文字”就是指属于“图”这个范畴的“图文”,“文以载道”最能反映这个意思。简单的线条只能称为最低级的“记号”,线条的组合体分为初级的“符号”与较高级的“字符”,字符分为形符、声符、义符。

古老的“图文字画”就是文字、也是文化,文明的起源应该从原始人类以“图文字画”记事开始,这应该是区分人类有无人智的标准。不会作图绘画、只会打制石器的原始人类应该称为蒙昧无知、人智尚不健全、没有文化的古人类。

既不会唱歌跳舞、又不会作画作图的古人类应该属于愚昧的、卑微的贱民。会作画的人、会作图的人、会跳舞唱歌的人都应该属于古人类社会中最高贵的那群文化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人不能准确表达意思、存在认知与交流障碍,这在原始社会的阶层分化中必然与前者存在天壤之别,前者必然会被后者所尊崇,这是伏羲为什么是人族共祖的根本原因。

将古老的华夏文字理解为“字”是错误的、片面的、狭隘的。将一个陶文符号或一个骨刻符号看作是一个字,或译为当今某个字,这只是“解字”,并未完成“释文”。“文”不是“字”,更不是所谓的独体字,“文”是图文信息。

“字”具有表音、表形、表义的符号功能,既可单独表义,也可与其他“字”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整表达某件事或某个意思,这就是所谓的“连词造句”。十几个半坡陶文甚至几十个贾湖契刻文字被译为“字”,却被认为很难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字系统。若以本文的观点来看,每个古文字都应该是自成体系的系统文字

古老的华夏文字本身既有“字符功能”,又有储存与传播图文信息的媒介功能。一个古文字所蕴含的“道”并不是那么肤浅的!文字是由“文”和“字”两个单词组成的组合词,“文”本身就包含了“字”的意思。换句话说,“文”的本义是指“图文信息”,而“字”的本义是“特殊符号”,包括形符、音符、义符三种,二者之间的区别大得很。

二、与神农氏族有关的古文字“华”的文意和字义解析

“华”的繁体字至少有“崋、華、蕐”等3种写法,其音有一声、二声、四声等3种读法。

辨古文字形意    考华夏古文明

“华”始见于金文(注:刻在青铜器上的钟鼎文称为金文,金文的出现时间比甲骨文稍晚,殷商时期有金文)。金文“华”字像山丘上开着花的植物。“><”表示枝叶,其上为花,一横足以表示“大地”,这两横一直没有被简化,说明这两横有着特殊意义。两横一上一下,表示有高低之分,因此高出大地的土应该称为山或丘。从文字演化过程来看,战国时候加草头是对原字义作限制,表示草本类,未加草头的原字义概念更大,既包括草又包括木,因此表示“植物”。古人的文意应该具有通识性,如果是特指树木或花朵,其图文就不应该是这样的。

“花”不是古字,“花”的本字是在秦始皇颁布秦小篆的时候才出现,因此先秦文献提到“花”的时候基本上用“华”。但“华”又不完全是指“花”,因为华有35个释义。“华”可以通“花”,但是“花”不能反过来通“华”。因为华的衍义包涵了花的本义,而花的释义却包涵不了华的本义。

《说文》属于秦小篆释义,与金文字形不一样,故不引。秦朝之后的文献属于衍义,孔颖达、郑玄等古人注疏多有错谬,亦不引。《尔雅》曰:“瓜曰华之”、“木谓之华”。木的概念相当宽泛,有草木、灌木、树木,草木开花结籽,灌木开花成实,树木开花结果。“华实、桃华”的华就是指花与果实,比如五谷中的“稷”是有籽的狗尾巴草培植出来的,豆荚等“菽”类植物、“栗”类植物大多都属于“木”。藤蔓类植物开花结瓜,包括南瓜、丝瓜、黄瓜,也包括地瓜等薯类块茎。

“开花”既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也意味着事物的本质发生了变化,“结果”是事物变化或运动的结果。无论是开花还是结果,总之事物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华”的古字形似花非花,似果非果,结果必先开花,因此“华”的本义除了“花”以外,可以归纳为“开花结果类植物系的统称”,寓意为“正在发生变化或已经发生变化的事物”,或者是指“事物的变化”,这包括了“事物的精华”,与“朴”所表示的“原始形态”概念是相对的。

被四处引用本义、因一词一译而产生多个衍义,是古文字的本义被拆分为古义和衍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将肢解拆散的古义和衍义归拢重新进行概括提炼还原本义,因此“开花结果类植物系的统称”以及“表示花”则是“华”的本义,即“字义”。“华表示事物的变化或精华”属于“文意”,这不是引申的衍义。种植或生长着这类植物的区域也可以被命名为“华”,带有“华”的山川地名比较多,比如西华山,这说明“华”的概念具有广泛性。

“华”作为人族称谓,将人与开花结果类植物系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也就是人们采摘瓜果豆菽,研究种植这类植物,因此“华”的古字很有可能是指神农氏族,并很有可能成为神农氏族的图腾标记。因为“神农”不是古字,“神”属于春秋战国时期从“申”字演变而来的第二代文字,“神农”显然属于东周诸子百家弄出来的名号。在“神农”之名出现以前,只有“华”字才能代表神农氏族,因为神农属于华夏,神农氏族不可能使用其他字,也只有“华”的释义才能被解析为“神农”。

“华”始见于金文,那么多殷商甲骨卜辞却没有“华”字,“夏”也很少见,这说明盘庚之后的殷商与华夏的关系似乎隔得有点远?“花”的本字是在秦朝出现,在此之前的“花“写作“华”,那么似“花”状图文就应该是“华”的古图文。玉器、陶器等文物特征不能作为氏族标记的认定,因为这些器物具有可移动、可流通属性,各氏族的标记应该在祭坛或广场、集会大厅等不可移动文物上具有明显特征,但是很遗憾地看到国内考古遗址似乎并未提取并公布有关氏族标记或印记。

生长在高山之巅的花木显然十分“尊贵”,“华”本身就含有尊贵之意。有佚名者作《皇皇者华》被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收录,但这个“皇”字并不是指人族至尊。从“华”的字形来看,虽然看不出皇者气象,但是除了“夏”与“帝”以外,“氏、后、王、皇”等表示人族至尊概念的古文字都属于抽象化概念。华的衍义就不一一列举了,当今35个释义基本上都概括了。

三、“灵”的古文字析人类社会治理体制

“灵”的古字反映出了古人的祭祀仪式和领导体制。《大雅·灵台传》“神之精明者称灵”,《广韵》“灵,神也,善也,巫也”,《说文解字》“������:巫,以玉事神”。古字中的“神、灵、巫”三个字是通用的。

辨古文字形意    考华夏古文明

(一)关于“神”。东周之前没有“神”字,青白赤黄黑五帝及太一的神祠是春秋时期秦襄公、秦文公、秦德公、秦宣公、秦献公、秦灵公和汉高祖、汉武帝立起来的。神分为天神、上神、侍神者三种,在东周及两汉造神运动之前,天神不包括人族帝君。上神是由远古人族强者神化了的共工、祝融等十二祖巫。巫咸等十二巫属于“侍神者”。

(二)关于“灵”。《礼·礼运》“何谓四灵,麟凤龟龙”,凤是鸟族之灵,龟是水族之灵,麟是兽族之灵,龙则是神族之灵。万物有灵是指动物、植物、人类等人间有生命的三族,动物植物之灵称为“妖”,金玉奇石属于死物,其异物称为“怪”,“鬼”属于魂魄系。

原始人类最先学会的是用“火”,然后是用“土”制陶器,用“木”制弓箭、兴农耕,最后是用“金”冶炼铜器,唯独对“水”与“日”没有办法。因此古人祭天地主要是祭雨,因为水是人间三灵的生命之源,雨后万物生长,久旱万物枯萎,因此能施云布雨的“龙”便成了华夏的图腾。

(三)灵的古字解析。“靈”上面的雨字部代表上天的意志,中间三个口字代表人间三族。这个字体现了古人类与上天之间的关系。雨是上天的恩赐,于是后来也有“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的说法。下面实有“巫”、“示”、“王”、“玉”四种写法。

“靈”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这与帝颛顼“绝天地通”神人共治体制有关。下面的巫字表示巫代表人间与上天沟通,向人间君王转达上天的意志。因此巫既不属于上天,也不属于凡间,所以称为“神”。“君权神授”在《尚书·舜典》里面体现为“舜受命于神宗”,这与印度婆罗门、刹帝利有点类似,西方君主加冕需要由红衣大主教主持。

将靈下面的巫字理解为两个人,则表示二君共治。比如夏后、司后就属于军事首领与宗教首领二君并立体制,“夏”的本意是人族至尊,“后”与“後”字有区别,“后”的本意是人族君主,比“夏”的地位低,比“司”的地位高。

“������”表示“巫”,这与以玉事神的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领导体制关系密切。下面为玉字,表示以玉事神。良渚玉文化和宗教文化相当发达。良渚文化在遭遇海侵之前沿海岸线向北方的鲁中南山和豫南商丘地区迁移。山东进入了阶级明显分化的父系氏族社会特征,山东龙山文化创造了代表陶器文化顶峰的蛋壳黑陶,同时也出现了骨刻文。

“������”下面为王字,表示“君权天授”。“王”是上天之子,称为天子。王室代表人间与上天沟通,由王室宗伯负责祭祀。下面为示字属于战国之前的商周二君共治体制,“二”表示二君共治,商君与伊尹、伊涉、巫咸等相巫共治、周王室大小宗共治两京,“小”表示诸侯与文武。春秋时代是晋侯辅周王室,周王室是大宗,晋侯是小宗,晋侯在春秋称霸支撑了姬周上百年。

我国人类社会经历了”诸氏并立、长老体制”→“君权神授、神人体制”→“君权天授、王侯体制”→“君临天下、帝政体制”→“集体领导、共和体制”等五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更替都有着重大标志性事件,比如辛亥革命是结束帝国时代的标志性事件,解放战争是开启共和国时代的标志、始皇称帝是开启帝政时代的标志,武王伐殷是开启君权天授、王为天子时代的标志,绝天地通是开启君权神授、神人分治时代的标志,阪泉之战的结果是炎黄二帝开启二君共治时代的标志,涿鹿之战是镇压黎民复辟长老制度的标志。

四、甲骨文“夏”有人族强者之意

辨古文字形意    考华夏古文明

甲骨文“夏”和金文“夏”都像“人”,头、手、脚等人体所有特征一应俱全,甲骨文“夏”连头发都画出来了。甲骨文夏字像一个没穿衣服的人,金文夏字更像一个强壮的人,没拿武器却显示了王霸气势,笔划之多。相比之下,“氏、皇、帝、后、王、君、侯”等君王的甲骨图文非常简单,都不具备这样的气势,甚至连“人的特征”都不具备。什么人能有资格被这样画像?“夏”的古字显然具有“人族强者”或人族至尊的气势

“夏启征西河”应该是晋陕大峡谷这个西河,不是百科所说的河南安阳汤阴。

中原中心论和河南的毛病特别多,动辄就把华夏的历史移植到中原。

第一,从考古遗址分布来看,山西吉县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强大的氏族部落,这不属于华夏体系,属于敌对势力,对临汾陶寺和运城夏邑的威胁很大,夏启必须清除它。

第二,夏启征西河时,距离成汤建商还有几百年,在盘庚迁民入殷之前,安阳人都没有几个,也没财富宝藏,河南安阳地区尚未成气侯,距离又更远,夏启吃饱了才会去征安阳。

五、甲骨文的起源与形成原因解析

甲骨文字是中华文明万流朝宗形成的,是我国东南西北中五方民族以陶器等器物承载文字,并以器物流通汇聚于安阳殷墟形成的,这是上古时期各族人民智慧的集体结晶,这不是仓颉一人或一族发明的,也不是居于殷都安阳王宫之内的巫祭们发明的,更不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民族独立创造的。殷商王朝的诸巫只是甲骨文的总结者、改造者、运用者,然而使文字流传于民间者却是杀了周幽王的犬戎、春秋战国时期打打杀杀的诸侯们及流落各地的史官们。

为什么只在殷墟王邑才会出土大量甲骨文?因为甲骨文不属于平民文化,只属于祭司、巫咸、巫觋,起初只为“王”服务,文字属于巫师向上天沟通的语言,属于上天向人间君王下达指令的图文符号,由巫师用人间语言负责向王解释。直到武丁时期才开始为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服务。这表明武丁之前的甲骨文并没有流传于世,高级贵族都是只能看到陶器零碎文字的文盲。

商周时期为巫族服务的奴隶都是被残忍的剥夺了眼睛的瞎子。“民”的甲骨文字就是一个刺瞎了眼睛的人。“民”是不能看到文字的,因为民是奴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看不见字则愚昧无知才方便管理。西周对文字也管理得很严,只有王公诸侯和史官才能接触到文字。孔子授七十二弟子文化,所以说孔子是教育家,他推动了平民教育。

造出甲骨文的殷商古人属于现代人,其智商并不简单,所造文字之意并不肤浅。

人不是先天“生而知之”,而是后天“学而知之”,人脑是储存与运算功能,智商是储存容量大小与运算功能高低的体现。我国原始人类大约在3万年前左右已进化为现代人,3500年前的古人与当今人类没有多大区别。3300年前的殷商古人智商并不比当今之人低,不能把先人看简单了。

若以公元前1300年左右出现的殷商甲骨文为第一代文字,西周金文为第二代、秦国大篆和春秋文字属于第三代,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属于第四代,秦始皇颁布的秦小篆为第五代,秦末隶书属于第六代,经过两汉优化之后变成了第七代繁体方块字,然后简化合并成了今汉字,差不多是第八代。汉字不仅发生了形变,而且意思也变了。汉字的释义可以划分为今义、衍义、古义、本义等类型。

释古文字意原则上只引用《四书五经》等先秦文献原文,一律不引后人注解。《尔雅》是第一部辞典,属于十三经。两汉文献原则上只引用《说文解字》和《白虎通义》。《说文解字》是第一部字典,但其字并不是甲骨文和金文,而是秦小篆,若小篆与甲骨文字形同则可参考《说文》,若有别只能作为衍义。由于部分先秦文献是西汉补录,存在今古文经义之分,《白虎通义》是辨析四书五经今古经义的重要参考。百度汉语公布的释义相当权威也比较齐全,百度百科有常用汉字演化分析资料可供参考。

当今汉字只能称为字,不能称为文字,因为汉字已经丧失了“文”的功能,秦末汉初之人是毁掉了华夏文明的千古罪人。

4700多个甲骨文已辨形解字2000多个,这仅仅是辨认了古文字形但是百科并没有说清楚图文之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只辨小篆之字形,说小篆之文意。与发掘遗址考古相比,5000多个甲骨文才是最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矿山。弄明白了这4672个甲骨文,15万块甲骨卜辞够得读,掘地挖墓扰先人之灵,弄清甲骨文之意更具中华文明历史探源研究意义,莫要后人耻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