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慎、童文杰、马贺山对禹王碑的释读

 w59n 2014-08-02

 

   明朝状元杨慎禹碑释文-------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堙。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世界人文科学院院士童文杰,一位研究禹碑30余年的八旬老人,于1982年写《禹碑释考》,2001年修订成《长沙岳麓山禹碑今译》,此文入编《中国新时代人文科学优秀成果精选》,被评为国际优秀论文。童老的释法得到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的认可,得到了《著作权证书》,获“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并收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走向未来启思录》一书。其释文如下:

承帝曰咨:翊辅维卿,州渚坎,龙蛇专行,置身洚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靡形析,嚣网弗辰,往来平定,华嵩泰衡。宗疏源裒,乘桴伸壅,郁塞咸趋,南渎衍亨。衣织食既,庶民登宁,鸟兽永奔。

    与明代杨慎破译的碑文大同小异,均表明禹王碑碑文为“大禹治水”之说。破译的77个字中,51个字相同,只有26个字不同。

    童氏释文译义:

  承帝吩咐:首相是你,州渚被水淹,龙蛇遍地行走,亲身治理洚水,你明天就开始干起来吧!长久在外忘掉家,住宿在高山旷野,绞尽脑汁,累坏身体,大声疾呼,谁不震动!为平定水土而奔走,由华山而嵩山而泰山而衡山。疏导水源汇合入海,乘小舟治理那被壅塞的地方,障碍都排除了,南方的河流通向大海。衣织起来,饭吃得饱了,庶民从此安宁,鸟兽永远逃奔。

   

   马贺山[禹王碑]释文

承帝冢然,翼辅雝卫。灾洚矢发,沮恒往行,三河飞涌。北过冀而奠,姒若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华岳泰衡。崇楚事裒,劳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宁,疆无漾漭。

 

马贺山破释[禹王碑]

    从哪判断[禹王碑]的文字比甲骨文早?

    在这里我只举一个例子,而这个例子涉及了其中的十四个字,它能起到举一凡三、管中窥豹的作用。让我们从人谈起,甲骨文的人字与今天的人字无多大变化,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形态,一撇一捺,甲骨文的人字是人的身体和一只胳膊的侧面形状,与现在的人很接近,而禹王碑的人字却与甲骨文的人字有些不同,人字有各种不同的写法。先看承字,禹王碑的人字被写成了一个曲线,曲线上部点了一个点,表示眼睛,人的腿部被树桩绊住了,左边是两手的形象,言救被捆的人,这就是拯字,古时拯承为一字。与承字写法的人字还有姒字,也是一个曲线上面点上一个点,它的左侧是个耜形,言人用耜,古时姒似耜同用,大禹姓姒,换句话说,姒已表明是大禹,他绝不会是越王或楚庄王。在看另外一个由曲线人组成的字,这是一个弗字,这个字是个否定副词,与不同义,而甲骨文的弗字被解释成从八从已,象不平直之两物而以绳索束之,使之平直,故有矫枉、拂正之意。实际上,此字的本义应为不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头和身子分家,所以用两个身首异处之形,表示多人会发出同一声音:不!这就是弗用两个断头人来言不的本意。后来逐渐演变成用绳捆住两个人,仍言不意,这是个会意字,只有人才有不意,而甲骨文则将二人之形视为箭杆,不确,箭杆不会发出不声。用曲线来表示人的还有河字,象一人肩扛禾苗之形,旁边有水。宿字是屋下一人躺在加过工的板上,而甲骨文的宿字则是人躺在席上,与今宿相同。庭字象一有权仗的大人在社前祭祀,比金文的廷字更象形。往字象二人走到一起,中间有止和王这个声符,更明确往来之意,甲骨文的往字无人字旁。徙字由两个止字和两个人字组成,只是偏旁的位置不同罢了。再看帮字,禹王碑的帮字,由二人守卫城垛之形,甲骨文从丰从田,金文从丰从邑,皆是邦意。象以曲线了型上部有点表示眼睛的人字,并非禹王碑独有,在黄帝时代的石刻文字中,也有相同的人字,[图二]这绝不是一般的巧合,而正好说明禹王碑是上古文字,窥一斑而知全貌。

     除此之外,人在禹王碑中还有其它几种写法,如卫字、行字、衡字、衍字,这四个字都由人与其它字组成,而甲骨文的行字被解释为街道,笔者认为街道不是行的本义,是引伸义,最初行的本义应指人走为行,无街也可走。请看禹王碑的行字,就无道可寻,由两个人组成,面对面,言走到一起为行,这里无街字的任何痕迹,由此可见,二人走到一起为行,这时的行字属于缺胳膊短腿,尚在发育之中,而甲骨文的行字,已成熟、定型了。卫字也是这样,由两个人守护着人住的地方,其中一个人已挺着大肚子,象一个怀孕的女人,甲骨文的卫字,已有街道,还有两只脚围着方城走动守护,此字至今无变化。衡字也是这样,由两人看着一鱼,言二人平均分鱼,与街关系不大,可见当时还无街的概念。甲骨文中无衡字,金文解释为辕前横木,行字之中为角为大,以上从行、卫、衡三个字的字形分析中,可知禹王碑中的行、卫、衡还不成熟,还在发育、成长中,保存了象形的、原始的本意,要早于甲骨文金文的行、卫、衡字。再看与此相关的衍字,甲骨文的衍字从行从水,而禹王碑的衍字,仍是从二人从水,无街可寻,可知仍未定型。最后再来看北字,甲骨文的北字与今日北字相同,禹王碑的北字象形性更强,象二个相背而坐的人,表方位,而备字,则象太阳快落下去了,站立的二人该休息了,非常形象。

     综上所述,禹王碑的文字比相同的甲骨文字、金文字还原始、还象形、还缺少部件,只因它非常讲究对称、工整、美观,是一种被称为蝌蚪篆的夏朝官方文字,而甲骨文则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俗体字,这就象拿上朝的官服与老百姓干活穿的搭垃相比,这之间相差太悬殊了,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中国古文字不是商人创造的,也不是夏人创造的,是黄帝时代的仓颉、诅踊们共同创造的,说的客观一些,伏牺时代已有作书的文献记载了。目前古文字界的专家学者还一致认为商朝盘庚以前还未发现文字,即无出土文字,又无传世文字,请问[禹王碑]的77个算什么文字,我说是夏朝文字是因为愚翁已将[禹王碑]的文字全部破译了,我下结论是有根据的,不是轻易说的,不是信口雌黄,不是人云亦云,我是在破译了[仓颉书]、[夏禹书]的基础上,最后才破译[禹王碑]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禹王碑]的文字是任何人伪造不了的,它不单单是上古文字,还是可读可识可解的一段成文历史,门外人士[包括鲁迅]怎么评论[禹王碑]都不为过,畅所欲言嘛,古文字专家学者却要慎重一些了,因为你知道破译一个古文字有多么难,如果你不下工夫去研究去琢磨它,你绝对不认识这个字,你不知它念什么,当什么讲,作文字学问,与作其它学问不同的是,你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研究每一点,每一横,每一撇,每一捺,细致具体,融会贯通。 对于[禹王碑]也应该有这样的耐心,看看[禹王碑]到底念什么,写的什么事,只有弄清了[禹王碑]的文字,读懂了[禹王碑]的内容,你才能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否则就会有失公允,将[禹王碑]拒之门外,而失去中华民族古文字中的又一瑰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