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疯狂的鱼雷(7):最后的疯狂与总结

 笑熬浆糊糊 2014-01-21

 

最后的疯狂:“回天”式人操鱼雷

从中途岛海战到瓜岛战役之间的半年多时间里,日本海军损失惨重,曾经不可一世的联合舰队开始逐渐走向衰亡。虽然日本海军在战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他付出的代价却更加巨大。而且更大的危机在于这个资源非常有限,无法为其战争机器提供足够的战略物资——长期战争已经使日本的经济体系崩溃。经过战前几代人物的努力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战舰一艘接一艘地沉入了海底。新造的舰船数量简直是杯水车薪;反之,盟军却越打越多,越战越强,数以千记的各型军舰和数以万计的战机覆盖了太平洋,压向日本本土。

1943年,被所罗门群岛海域的海战失利弄得激愤难平的黑木博司中尉和仁科关父少尉在交流之中谈到日军已经逐渐失去战场主动权,以什么方法来挽回败局呢?他们都是日本海军潜艇部队的军官,当时正在大分基地接受操纵微型潜艇的训练。面对躺在鱼雷库里的93式氧气鱼雷,两人感到不能让这种空前的武器就此沉寂,是否可以将之改装成由人控制的“人操鱼雷”呢?这个构想在两位军官的眼里闪耀着光芒。其实在他们之前,日军潜艇部队就有人提出类似的想法,而且日本的盟友意大利海军已经创造了运用微型潜艇突袭敌方港口的成功战例。不同的是;日本“人操鱼雷”的操纵着是进行自杀式的攻击,有去无回!这种设想最初被军令部作为无视人道的武断想法加以拒绝,但是,随着战局的恶化,日本海军最后在1944年2月接受了这一疯狂的想法,于2月26日秘密命令吴海军工厂研制“人操鱼雷”,这比海航部队组织“神风”特工队还要早8个月。这种特攻兵器最初被命名为“救国武器”、“零六”,最后得到了“回天”的称号,寄托了其创造者扭转乾坤的希望。吴海军工厂于1944年7月制造出三枚样雷,日军立刻组织人员进行实验、训练,领头的就是黑木博司中尉,他后来在操纵训练中因事故丧身。

疯狂的鱼雷(7):最后的疯狂与总结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疯狂的鱼雷(7):最后的疯狂与总结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无力回天的“回天”鱼雷

“回天”人操鱼雷发展了两个型号,其中“回天”一型就是在93式氧气鱼雷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称得上是93式鱼雷的特殊改型,形状与普通鱼雷相似,只是排水量更大,但其结构有很大不同。“回天”一型直径1米,全长14.7米,重8300千克,从前向后分为战斗部、驾驶舱和动力舱。战斗部装有1.55吨高爆炸药和触发引信,威力足以摧毁当时大多数军舰。所谓驾驶舱其实只是一个夹在两个氧气罐之间的小隔舱。由于装药量太大,致使驾驶舱内部显得极为狭窄,即使是一个瘦小的人坐进去也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在这个狭小的舱室里,装备有观察外部情况和搜索敌情的潜望镜,控制升降、调节沉浮的操纵杆,保持鱼雷平衡的阀门,调节发动机氧气流量的阀门,方向舵操纵杆,甚至还有一些食物和淡水,不过那些即将“玉碎”的驾驶员似乎是无福消受这“最后的晚餐”了。“回天”没有设置救生舱,因为成员根本不打算活着回来。“回天”一型的动力舱就是一枚93式鱼雷的尾部,最大航速能达到30节,续航力是78千米/12节。“回天”鱼雷由潜艇搭载,一般一艘母艇带有6枚,发现目标后由潜艇艇长命令发射。由于可自动潜航、上浮、变速,因此比普通鱼雷更有威胁,实际上就是一艘微型自杀潜艇,而且不留下雷迹,受到攻击的舰船往往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已经葬身海底了。“回天”鱼雷单纯地从武器角度来看,拥有许多现代鱼雷都无法匹敌的优点,例如可以远距离奔袭,可以根据战况实时地做调整机动,并正确的选择目标,而且造价低廉,破坏性强。但是,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也存在许多致命弱点:适航性差,操纵困难,需要熟练的驾驶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在长时间航行时容易发生故障沉没,观察设备糟糕透顶,视界非常狭窄等。

驾驶“回天”的志愿者要经过严格选拔和测试,在出击以前“回天”的驾驶舱会被封死,以示必死的信念。从“回天”正式作战的1945年4月下旬到战争结束的4个月时间里,其取得的战果如下:万吨级货轮15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5艘、水上飞机母舰1艘、舰种不明6艘,合计击沉29艘,重创2艘。在日本兵败如山倒的战争末期,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当初对采用“回天”态度消极的日军大本营也对这个战果感到惊奇。据说战争结束后不久,日军代表来到马尼拉向盟军投降,美军代表劈头就问:“在海上还有‘回天’吗?”日方代表回答:“搭载‘回天’的潜艇还有7艘在海上。”美方反应非常激烈:“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立即发报让他们投降!”盟军对“回天”的畏惧可见一斑。

氧气鱼雷的总结评述

1933年,随着93式氧气鱼雷在吴海军工厂实验成功,标志着日本鱼雷在性能方面领先当时世界水平20年以上,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具体来讲,93式氧气鱼雷在射程上达到其它国家鱼雷的3~4倍、在装药量上则达到1.5~2倍,加上航迹隐蔽的优势,作为一种武器而言,它无疑是优秀的,也是日本所独有的。日本舰船史研究家远藤昭认为;氧气鱼雷是旧日本海军80年历史上唯一依靠技术革新而产生的新武器。日本海军将它视为珍宝,把氧气鱼雷作为一种决战兵器应用于同美国海军的舰队决战中。但是,在太平洋战争中,氧气鱼雷表现并没有达到先前的期望。虽然在战争初期,93式氧气鱼雷的超远射程和隐蔽性,加上日本战前通过非常规方法训练出的一批精锐部队,使其在夜战上占有很大的优势。日军了望手能在漆黑的夜色中仅凭肉眼就能发现万米外的舰影,鱼雷、舰炮射击相当迅速、准确,配合威力强大的鱼雷,没少让美军吃苦头。不过,这些战术优势可能在一两场海战中决定胜负,却无法扭转整个战争的形势,美军凭借雷达和战术改进,逐渐压倒了日军的鱼雷优势,掌握了夜战的主动权。同时,氧气鱼雷在实际运用中也暴露出一些技术缺陷,例如容易自爆等问题。总而言之,氧气鱼雷作为一种有效的海战武器,的确在某些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根本上说,日本海军希望依靠它取得战略性胜利的想法完全落空了。这种结果并不是由于氧气鱼雷本身的技术缺陷造成的,甚至也不是由美军在雷达等方面的技术进步造成的,而应该归咎于日本海军战略指导思想的滞后和海战形式的变化。

从根本上说,氧气鱼雷仍然是日本海军根深蒂固的大舰巨炮主义的产物,也许是依靠鱼雷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人有了很深的鱼雷情节;总之在日本人看来,40000米的超远射程使氧气鱼雷称为一种能在敌战列舰主炮射程之外发起攻击的手段,他们梦想着可以在敌舰队火力圈之外摧毁对手,而自身毫发无伤。就这点上来说,日本人太过于理想化了。在整个战争中,氧气鱼雷一次这样的机会都没有,即使在那些氧气鱼雷闪光的战斗中,40000米的射程也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这个距离大大超出了双方的交战距离。日本人设想的作战条件——对主力舰队实施超远距鱼雷攻击——从未出现过。另一方面,太平洋战争已经是一场全新形式的海上战争,传统的火炮战、鱼雷战逐渐被航空战所取代,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的主宰。飞机作为一种火力投送手段,其作战距离之远,机动速度之快,战斗运用之灵活都不是氧气鱼雷所能比拟的,日本人射击的大规模雷击战在这种新型战争中根本不可能发生。战争爆发后,“变态”的“北上”、“大井”号竟毫无用武之地,很快被拆除鱼雷,挪作他用。号称雷击能力最强者的“岛风”号驱逐舰在平淡的服役生涯中,甚至从未向目标发射过鱼雷,在1944年被美军飞机炸沉。虽然英美战后提到93式鱼雷仍会感叹“当年只有这个远不及日本”,可惜时过境迁,曾经鹤立鸡群、独孤求败的氧气鱼雷,带着昔日的辉煌,同日本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和称霸世界的梦想一起,最终消失在了太平洋浩瀚的波澜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