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蜀素帖临习指导[米芾]

 普金书屋 2014-01-22

发布人: 三典轩 [米芾书画艺术展厅网站]  机构:    作者或来源:   (http://www./)  

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收放类似于此。《蜀素帖》中的收放对比,可谓极尽其能事,最臻佳妙,艺术感染力非常强。总体而言,该贴结字中宫紧束、外围放逸展拓。具体考察,其收放又可分以下几种情况:上收下放,如图一中“无”、“肩”、“可”三字;下收上放,如图二中“味”、“业”、“资”三字;中收上下放,如图三中“襄”、“具”、“书”三字;上下收中间放,如图四中“劳”、“老”、“学”三字;左收右放,如图五中“娥”、“帆”、“蜍”三字;右收左放,如图六中“集”、“舆”、“泽”三字;中收左右放,如图七中“湖”、“九”、“秋”三字;中放左右收,如图八中“佳”、“惟”、“江”三字。另有两种特殊的收放方式:长笔放,即将原本并无紧密处的字中某一笔画写得较通常时长,如图九中“中”字的竖画起点明显很高,“女”字的横画向左舒展,“同”字则拖长了右下角,相应的其,他部位就有了收的意味;多维收放,如图十中“青”字,从横向来看是上放下收,但从上面的竖画出头很短来看,上面又是收的;“何”字的单人旁上放下收,而右旁是上收下放;“握”字的右部横向收缩,在纵向上又是放的了。

        2.轻重对比          

      用笔的轻重(体现为笔画的粗细)对比并非每—件作品所必需,有些作品也可以不强调用笔的轻重,但在《蜀素帖》里,米芾的很多结字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如图一中“岁”、“子”、“溪”、“多”、“云”、“清”六字的轻重对比,就较一般行书来得明显。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用笔何处轻、何处重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有的上部重,有的下部重,有的左部重,有的右部重;有的笔画多数粗重,只在一二笔处轻细些,如“岁”、“子”、“多”、“云”四字;有的却正好相反,只有少数重笔,如“溪”、“清”二字。

      当然也不乏轻、重笔画数相伯仲的。   《蜀素帖》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该帖中不少字用笔的轻重对比是很强烈的,可以谓之大粗大细。如图二中“舒”、“须”、“缘”、“渔”、“俳”、“具”六字,其轻细处实在只有粗重笔画的十分之一了,可见米芾书写时用笔是何等的“提得起”与“压得下”。如此大轻大重已属不易把握,但米芾更可贵的是能使这些笔画和谐地共处一字之中。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线质、力感的统一,粗而不肿、细而不软,都健拔遒劲;其次是笔画搭配时,细笔画往往都注意了紧凑,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系统大于各部分之和,四五个细笔画紧凑在一起的分量是可以等于七八画的,所以这就相对地调节了粗细的失衡。对立与统一,是—切艺术最根本的规律。          

      在粗重笔画中,还有一类“结块”的。如图三中“本”、“醉”、“娑”、“震”、“涣”、“濯”六字,都有—处数个笔画纠结交融,形成一个“块”。显然这不是失误,而是米芾在结字中营构重笔的另—手法。明末王铎最喜欢用的涨墨法,或许是受到了米芾的启发。

       3.参差、险夷处理

         《蜀素帖》是米芾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此时他的书法技巧已经炉火纯青,因而天性的狂放不羁必然体现在他的书法中。          

      该帖中有众多的字结构参差,如图一中“劲”、“物”、“蟾”、“夷”四字普遍左边的重心高出很多,而图二中“地”、“仕”、“遗”、“对”四字却正好相反;又有部分上下结构的字,如图三中“灵”、“亭”、“光”、“学”四字,上下错位,往往下部右移,或上部右倾。这些奇诡的结体,变幻灵动,似乎随意布势、不衫不履,实则富于情趣,嵌布在一般字列中,使节奏更加丰富。  《蜀素帖》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还有的结字,各偏旁部首的俯仰斜正并不一致,并以欹侧为主,奇险率意,表现了动态的美感。这些偏旁部首又并非各自为阵,而往往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欹正相生,有机统一。比如图四中“霄”、“暑”、“资”、“毕”四字,字态很像杂技演员在走钢丝,悠悠晃荡,但又终归均衡。又如图五中“载”、“取”、“射”三字,都像在伸懒腰,字势上张,但同时底下的长笔画、重笔画或下垂画稳住了“字脚”。而“群”字左右各趋所向,似乎要分离,但因为左右轴线在下方彼此撑住了,如同两小儿勾手抵脚后仰,显得既开张又紧密。          

      当然,《蜀素帖》里的字并非都如上述那样终能稳住重心。即便稳住了,绝大多数仍微微左倾,少数则微微右斜。像图六中“之”、“年”、“前”、“郎”四字,更明显是倾向一边。书法毕竟主要是作为整体来着眼的,这类字正是该帖行气跌宕多姿的重要因素。《蜀素帖》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4.增减笔画          

      增减笔画是行书中常用的手段,它有助于书家能动地调节字态与疏密、轻重,如图一中“底”字所加的点。但在米氏《蜀素帖》中,增减笔画主要体现为钩、挑的增附或减约。前文已经提到的“鹰嘴钩(挑)”就是属于笔画的增附,是米芾行书的一个独特标记,其例又如图一中“政”字的挑。而有时为了避免雷同,或需要空透一些,钩起的部分又可以被简略掉,如图一中“才”字。口字旁写作两点、两口字写作三点(如图二中“破”、“吟”、“器”三字)在该帖中也司空见惯。还有很多以点或短横、短竖取代若干笔画的‘隋况,如图三中“为”、“兴”、“乐”三字。有时,一些短小笔画很自然地在萦带中被省略,如图四中“虹”字的点、“附”字的撇、“易”字的短横等等。增减笔画并不是很随便的,它是出于美化的需要,并且要以不至于让人无法认读或错读为前提。

          5.同字异态          

      在米芾的行书中,即便一字中反复出现的笔画也都形态不同,就更不要说同一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字了。《蜀素帖》的结字虽然有规律,但并没有走向程式化,同样的字在此、在彼的面目一定是不雷同、甚至是迥异的。为了领会书家的意图,我们可以试着将某两个“同字异态”的字互换位置,看看有何不妥。此外,在该帖里还有一些部首成对出现的字,也同样注意到了变化。

          (三)间架结构把握好后,应将注重点放在起、转、收的精微笔法上          

      一位书法家在营构字的间架结构时展露的个性特点,是他独到笔法的重要方面。但,更为精微的笔法往往体现在笔画的起、转、收等地方。间架结构把握好后,应将注重点放在这些地方,临写、对比、找出误差,再重新临写,反复推敲,力求准确。          

      就楷书而言,字的间架结构与精微的起、转、收都吃透了,则所临的范帖也就基本学到家了。但,对于行书,尤其《蜀素帖》这样行气极尽变化的字帖来说,还有一个章法问题。

      五、《蜀素帖》的章法特色   《蜀素帖》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从总体看,《蜀素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