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药飘香 医者众--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苏迷 2014-01-22

印象中,一个仙风道骨,白须飘飘的老人,正在为他的病人号脉,眉头一皱间,所有的病情就被他娓娓道出。这样的一种情形,怎是一个“神奇”了得的事情!但是在传统的中医历史上,一些功力深厚的老中医,却真的具备着这样神奇的能力!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踏着古人走来的足迹寻去,几千年前,他们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已经创造出了原始的医学。大约3000年前的《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 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可以用来治病的草药。在不断的实践和对实践的总结中,原始的中医逐渐成为一种系统化和理论性的存在。2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典籍《皇帝内经》问世,“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怎么会生病呢?强调人的内部环境的和谐成为中医的源头。


  

从“元气论”出发,根据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类万物的影响,中医形成了“五运六气”学说。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则把“气”当作生命活动的本源,致病的外因,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内因,则是“百病生于气”。这也可以归结到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传统中医理论的骨架,始于《周易》,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人的身体,只要能保持阴阳平衡,就可以做到百病全无,健康长寿。


  

几千年来,生活在这片辽阔国土上的人们,无论是伤风感冒,还是头痛发烧,亦或是那些说不清名字的病痛,中医,都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在带给人们健康生活的同时,传统中医学也一直在不断发展,各地中医流派异彩纷呈,共同点缀着繁盛的中医事业。


  

悬壶济世 妙手仁心


  

吴地医学文化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南宋时期,苏州先后出现了医院和药局,现存的宋代石刻《平江图》上,就刻有医院标记,这是历史上有实物可考的、定名为“医院”的最早一所医院。而吴门医派的出现,又为医学史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方志记载,历代苏州名医有1200余人,自元代葛应雷、葛应泽发扬于前,戴思恭、葛乾孙光大于后,吴医名闻天下。明代杨循吉在《苏谈》中首次确定了吴医的名称,“今吴中医称天下”。清代唐大烈将苏州地区、包括自己在内的31位医家的医论、杂著汇编成《吴医汇讲》一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医学杂志,在中医史上确立了吴医的重要地位。


  

温病学派是吴门医派重要的一支,以苏州名医叶天士为代表的一批温病名家,如薛生白等,以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见解著书立说,自成一派,其中尤以叶天士所著《温热论》影响最大,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卫、气、营、血”理论也成为温病学派的经典理论。


  

生于苏州的范仲淹曾经说过一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由此可见吴地医生之多、医风之盛。直至今日,苏州的中医药事业仍旧处于领先水平,在医药研究上成果不断。非典期间,在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中医中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元末明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提到苏州“医士甚多”。他写道“他们中有很多医术高明地医生,善于探出病根,对症下药。有些人是以学识渊博著称的教授,或者如我们应该称呼他们的那样是哲学家,还有一些人或许可以称作魔术师或巫师……”


  

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吴地风流古今颂


  

为展示传统医学的辉煌成就,弘扬“吴门医派”的文化特色,200210月份,苏州中医药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


  

博物馆位于景德路黄郦坊桥东堍,原为明嘉靖年间苏州状元申时行故宅遗址,历经四百余年沧桑变化,其主厅名“春晖堂”,取自“杏林春晖,治病救人”之意。馆内水池、假山、长廊、石柱、芭蕉错落有致,典型的江南风格。


  

进门之后,巨石两边的石刻醒目地点名了吴地医药的传统,“济世之道,莫大于医;去疾之功,莫先乎药”、“作为医师,宜兴悲悯,当先识药;宜先虚怀,勿责厚报,”寥寥数语,道出了医药的功能和为人医者应该具备的素养。馆内共设八个展厅,分别介绍了中医的起源、发展,吴医的形成与发展,历代吴中名医介绍,吴药的发展,苏派特色中药展示,医疗器具用品,名医诊室等。观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前人坐诊的情形,苏州地产的珍贵药材,名医、典籍,还可以从那些藏品中推测前人的生活!


  

在医疗器具用品展厅中,有一个相对庞大的展品“竹夫人”,在空调还没有发明之前,天气闷热的时候,夫人们就把这些藤做的“夫人”抱在怀里用来降温!还有一类被叫做“铜噼啪”的工具,咽喉或者鼻腔疾病需要喷药粉时,把药粉放在铜噼啪上面轻轻一吹,就进去了,非常方便!


  

博物馆前设诊室,后有养生苑药铺,到医院看病就诊的人总是会经过博物馆来回走动,对中医药知识的推广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2004年,苏州中医药博物馆被评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同时,它也是苏州市的科普教育基地。


  

妙草灵方 佳作留香


  

医、药不分家,吴中医学的鼎盛和吴地医药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关系。


  

苏州药材交易市场繁荣,古城内外各种名号的中药店、药材行、参茸店星罗棋布,达340家之多,百年药铺雷允上诵芬堂、沐泰山堂、良利堂、天益生堂等,都以“道地药材,精心炮制,优质饮片,精当修合”特色闻名四海,誉满天下,它们炮制的六神丸、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玉枢丹等成药都颇有盛名。


  

苏州的特色药材也是非常之多,珍珠、荷叶、芡实、玳玳花、绿梅花、枇杷叶、芦根等在展厅中都可以见到。“吴茱萸”是一味温中止痛有特殊疗效的中药,中医用之可以治疗厥阴头痛,阳明呕逆,少阴下利,因为生长在吴地而得名。《中国药物大辞典》记载:“本品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为佳,故名。”


  

天时地利具备,流传在吴地的医学典籍自然也不会少。据了解,自宋代起至清,保存下来的医学古籍不下四百余种,涉及到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本草等多个方面,有对理论的诠释与发挥,又有养生、方药、医案、医话以及临床各科的经验总结与记述,其中,《温热论》、金匮心典》、《神农本草经疏》、《十药神书》等均为经典之作,成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皇帝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绿色、养生、保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中医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长谈的话题。与此相对,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有关专家认为,人们的用药理念回归天然,因此对中草药的需求量也将迅猛增长。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医在医学界还是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中医要发展,必须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