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古人过冬穿什么

 字余 2014-01-22

国学·古人过冬穿什么

2013年01月25日 14:47来源:深圳广电集团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描写了风雪飘飞、把酒叙衷肠的景象,可古代人们过冬是否都如此轻松洒脱呢?在“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的寒冬,他们会穿什么御寒过冬呢?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描写了风雪飘飞、把酒叙衷肠的景象,可古代人们过冬是否都如此轻松洒脱呢?在“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的寒冬,他们会穿什么御寒过冬呢?

 

珍贵莫过狐白裘

裘并不是古代贵族的专利,它根据材质的不同贫富皆宜,算是古代最常见的冬服。

用来做裘的皮毛有许多种,如狐、虎、豹、熊、犬、羊、鹿、貂、狼、兔等。其中以狐裘最为珍贵,但其价值也不尽相同,狐腋下的纯白皮毛最为轻暖,因而是最高级的,又称“狐白裘”。在古诗中提到这种裘的地方很多,大多用来反映穿戴者的富有和身份,如李白《将进酒》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就是呼唤主人家将千金难买的狐皮裘拿出去换酒,好一醉方休。

狐、貂、貉、豹所制的裘既名贵难寻,又轻薄保暖,也被称为“轻裘”、“轻暖”,多为贵族的御寒首选。《周礼》中还特别规定,因为裘属于亵衣,穿的顺序为:内衣——裘——裼——袭,一定要在裘外面罩上裼衣来掩饰兽毛外露,顺便增加服饰的华彩度。

鹿裘、羊裘、狗裘则最一般,多见于贫户人家,如《淮南子·齐俗训》记载:“贫人则夏披葛带索,冬则羊裘解札”,身穿羊裘常常说明一个人的贫困。因为羊毛可以做毡,羊裘日久,毛变得板硬也像毡,所以羊裘又称“毡裘”。此外,鹿裘也是粗劣之裘,这大概是因为上古中原地区鹿较易得而皮又不如狐、羔轻暖的缘故。

冬服原料,从丝麻到布衣

丝麻,是古代一般百姓冬天制作被褥、冬服的主要原料。李白在《子夜吴歌》说:“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用丝絮为征夫赶制冬袍的情景。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也指用丝绵为絮的麻布被,因使用多年,已丧失保暖作用。

用丝麻制成的冬服被称为“袍”、“茧”,二者的区别在于里子与面子之间的填充物不同,絮新丝绵的叫茧,絮乱麻和旧丝绵的叫袍。穿着高级冬服茧的多是达官贵人,比如《左传》中就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楚国大臣申叔豫为了装病不上朝,在大暑天穿了两件茧,又套上裘,以显示身体极为虚弱,但他又热得受不了,就想出办法在地上挖坑,其中放入冰块,再躺在上面。

家里贫苦的农户冬天则会穿“布衣”或“褐”,其中褐是用兽毛或粗麻等编织而成的一种粗服,类似麻袋片。《诗经》里的“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说的就是粗麻衣服都没一件,怎能熬过腊月天,此后就以“褐夫”作为贫苦人的代称。布与褐属同类,都是毛、麻织品,但布细一些,一般知识分子未做官时常穿布衣,布衣便成了未做官的知识分子的代称,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亩”,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流行尖头鞋

古代君王、后妃及公卿百官所穿的鞋子称为“舄”,冬天用皮、夏天用葛作为鞋面,其中葛布是特指用葛藤纤维绩纺而成的布。用皮革制成的冬鞋还要根据等级染成不同的颜色,来与冠服相配,如王和诸侯用赤、白、黑三色,以赤色为上,王后和命妇用玄、青、赤三色,以玄色为上。

北方游牧民族则多穿靴子,样式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其中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便于冬季御寒防水。在一些降雪非常多的地区,人们还会穿鞋套,是为了保护靴、鞋、袜免受雨雪侵蚀,入室即脱去鞋套。清代的男人在冬天还喜欢穿着一种尖头鞋,其材料夏秋用缎,冬则用建绒,冬天时还会特意将底加厚,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