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年祭灶亦乐乎

 小毛头书屋 2014-01-23

小年祭灶亦乐乎

小年祭灶亦乐乎

小年祭灶亦乐乎

人有大有小,年也一样。大年是农历正月初一,小年则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大年是春风得意之时,灯红酒绿,皆大欢喜。小年也毫不逊色,喜气盈门,不亦乐乎。过年,实质是从小年开始。

以农耕为主的中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忙碌碌,无半点闲暇工夫。小年的到来,恰逢耕作间隙,人们满载着一年的喜悦,开始打扫庭院,筹备年货,过年的序曲奏响。那些爱敲爱打、爱弹爱唱的也开始向一起凑合。

小年最重要的礼仪是祭灶。这是一项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风俗。旧时,家家都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尊称“司命菩萨”,传说他是颛顼的儿子叫黎,玉皇大帝亲封“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监察行迹善恶,保佑阖家安康,备受崇拜。在成千上万个神仙中,唯灶王爷没有庙宇,屈身于民间的厨房之内,备受烟熏火燎;且无泥身,只是一张版画印发的彩像;除大户富户有神龛外,多数人家是在锅台上方的墙壁上悬一块木板,把灶王爷供于上方,渭北一带基本都是这样。

关于灶王爷的传说很多,合阳流传的故事很美。说很久以前,有个穷人家的孩子叫张单,有一手盘灶的绝活,火旺省柴无烟,远近百里闻名。且乐善好施,遇穷苦人家分文不取。虽寡言少语,但善解纠纷。遇上搅家不贤的媳妇能劝其伺奉双亲,摊上麻糜子婆婆会使她通情达理。时间一长,百姓竟忘记了其名,尊称“张灶王”。此事传入天宫,玉皇大帝恰好要派一神仙下凡司灶,待这年腊月二十三张单归天后,就立刻册封。由于民间口碑极佳,又掌管民间琐事,故享誉最高,供奉数量最多,老百姓最爱,也最称职。不管穷家富户都必请其神像,神像上书“东厨司命主”或“一家之主”,彰显的是灶君地位权力;两边“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反映的是百姓夙愿。自上年除夕入户,与百姓日夜相守,到了腊月二十三才去向玉皇大帝述职,是众神中走得最晚的一位。民间有“过了二十三,凡间无神仙”之说。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来年应该得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具有重大的利害关系,祭灶就成为小年这一天的头等大事。

祭灶俗称“送灶君”。讲究入夜之时,露天摆上桌子,点燃香烛,供上糖瓜瓜,行祭祀礼。让灶王爷口甜心畅,向玉皇进好言。唐代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醉酒”的记载。宋词中有“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的描述。鲁迅先生笔下的《庚子送灶即事》、《送灶日漫笔》,把近代送灶一事写得更为逼真。

合阳人对送灶历来相当重视,腊月二十二就开始筹备,家家打扫庭院,特别是主妇,对灶房里的锅碗瓢勺样样都得冲冲洗洗,灶王爷的挂像同样得拂去烟尘。贡品讲究甜食,意在让灶王爷口甜说好话。所以多数家都蒸糖馍馍,也有叫糖包子。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白面作皮,将红豆提前煮熟捣碎,拌上红糖作馅,包成圆形或三角形,上部用梳子纹饰花瓣。因为是用作敬神,故点饰要求庄重;一种是用渭北特产的黏(方言读ran)糜子为主料,俗称“黏糜子窝窝”,内包些红枣,蒸好后类似糯米糕。也有做黏糜子甑糕的,杂粮巧做,同样惹人口馋。

合阳没有“女不祭灶”之说。相反,主妇出于对灶王爷的尊重和爱戴,腊月二十三黎明,先由主妇“敬灶爷”,程序是点燃老油灯,插上三炷香,把满满一盘子糖馍馍摆到锅台上,行三道拜礼,奠两杯糖茶,再祈祷祝福。礼成之后,糖馍馍一分为二,一部分置于灶王爷像前的木板上,一部分用作节日享受。

小年的早饭兴喝“枣沫糊”,这是一种地方特色的家常饭,尤其县东南一带。先将大枣煮熟,捞出后把枣核捣出,摊于纱布上,使劲加力挤出肉汁,再适量兑水,里面加些红豆花生,在大锅里烧至鼎沸,用面作沫糊状即可,其色显深红,类似八宝粥;其味呈香甜,甘淳爽口。当然第一碗仍得置于锅台上让灶王爷先尝,孩子们挨个儿给灶君行叩头礼,然后一家人乐呵呵坐于一桌,吃糖馍馍,喝枣沫糊。有些还要给四邻送点,美味共品。露井等地还兴做道特色菜,如辣子豆腐、八宝甜盘子。午饭讲究吃臊子馄饨,馄饨内包得是精肉末,是合阳人用于喜事招待贵客的特色小吃,除祭灶外,祭神祭祖一般不用。与早饭一样,得盛上四碗先敬灶王爷,这道大礼由男主人进行,烧香叩首,把灶王爷从墙壁上请下来,这叫“请灶爷”,只不过与除夕请法不同。晚饭后,家家院子里灯火通明,不时响起爆竹声,灶王爷画像在一家大小的祈祷声中点燃,又是一片欢乐,“送灶爷”礼仪结束。包括灶王爷在内,大家吃了一天,乐了一天,只待大年到来,又请回灶君朝夕相伴,年复一年,祈盼着,乐乎着,为着幸福和平安。

说到“送灶爷”,民间有许多美好的传说,最感人的是吕蒙正寒窑祭灶的故事。这个曾三次入相扶主的宋代廉吏,幼年父母双亡,家境十分贫寒,长大后身居寒窑,靠吃斋饭坚持苦读,终于求得头名状元。入阁前那年腊月二十三,拿不出分文去买点香烛祭灶,情急之中,在路边采得茅草一撮,天黑后在窑门外点燃,自吟道:“一根茅草三炷烟,吾送灶君上青天,灶君上天言好事,保我一家都平安。”眼看已入年关,他只得用木棒在门口两边题了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明显缺一;下联是“六七八九”,不见十;横批是“南北”,没有东西。把谐音翻译,则是自己处境艰难,缺衣少食没家具。穷人们奉吕蒙正为楷模,相传光绪三年遭年馑,合阳是重灾区,家家生计艰难。老百姓为图平安,多数人家用白开水和茅草祭灶,虔诚之至,令人敬佩。到了1958年,“食堂制”户户没锅没灶,又不允许带吃的回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有的悄悄地揣块馍,有的偷偷地在家擀一碗面条,有的拿几把红枣,尽管祭品微薄,但心底仍是那么虔诚。也就从这年起,随之而来的是“三年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灶王爷影像消失,祭灶形式不敢公开进行。只是腊月二十三中午,吃馄饨,用馄饨敬灶王爷的风俗还可看到。一家人乐呵呵吃上一顿,情感和趣味里依然渗透着和谐的祈盼。

改革开放后,人们从党的政策里感悟到了幸福平安的真谛,基本生活条件有了改变,灶王爷职责由司命衍化为信使。小年祭灶虽然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但礼仪有了变化,对灶王爷的祈祷变为文化追求和精神享受。美食元素骤然上升,年味日渐浓厚,除了吃馄饨,贡馄饨外,油汪汪的酥饼、热腾腾的油糕、黄澄澄的鸡蛋煎饼,花色多样的食品,苹果核桃和红提葡萄占了大半个厨房,呈现给灶王爷的是丰收的硕果和农家的小康景象。企盼他带信于天宫,给神仙们聊聊今天之盛世,人神共乐,天地同春。


小年祭灶亦乐乎

小年祭灶亦乐乎

小年祭灶亦乐乎

小年祭灶亦乐乎

小年祭灶亦乐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