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铁老虎——二战德国虎式重型坦克

 老阿更 2014-01-23
图片

图片

图片

       虎式重型坦克不能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坦克,但可以说是最出名的坦克。虎式坦克于1937年春季开始研发,开发过程几经周折。到1941年亨舍尔和保时捷、MAN、和、奔驰公司分别提交上一款35吨左右,配备75mm火炮的坦克设计方案。然而,苏联T-34型坦克的诞生宣告了这些设计的过时。据亨舍尔一位设计师 埃尔温.阿德勒讲:“军事专家深为震惊,他们发现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竟无一款坦克能与T-34匹敌。”于是,定制标准立刻提高,包括车重增加到45吨,并配备一款88mm火炮。新坦克的原型车必须在1942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上亮相。由于研发时间有限,原先较轻的底盘设计被保留。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压力,因而该车可靠程度、稳定性相对降低了。不像豹式坦克,虎式坦克丝毫没有借鉴T-34坦克的设计经验:斜坡式装甲在防穿透方面的优势。但采用厚重、制造质量优良的直面装甲,实战中表现亦是毫不逊色。
  1941年底,保时捷和亨舍尔提交了样车,在面见希特勒之前于拉斯滕堡作了比较测试。最终采取了折衷方案,亨舍尔的基本架构被采用,而换装保时捷的炮塔。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这两辆样车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1942年7月,两辆坦克都开始了进一步的测试。在测试期间,保时捷的样车被淘汰,而亨舍尔的样车却非常成功。同月,亨舍尔的VK4501(H)定型,命名为"虎I",并且开始批量生产。



 图片

图片

        虎式坦克正式定名为6型装甲战车,批量生产开始于1942年8月。与此同时,军方订购了60辆保时捷设计的车体。这批被改装了固定战斗室,即人们常说的“费迪南德式”,1944年2月27日,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被正式更名为“象式坦克歼击车”。
        虎式坦克被匆忙投入实战,其实最初的产品漏洞百出。因此,所有大小改动,都直接在生产环节上完成。最为显着的改动是后期型号降低了炮塔,并为乘员提供更为安全、较易于逃生的驾驶舱。为降低成本,防水能力和空气净化/调节系统被取消了。
  虎I在1942年8月开始生产,而在1944年8月生产了1,355辆后停止。开始生产时平均每月25辆,而1944年4月已增长至每月104辆。增长的顶峰在1944年7月1日的671辆。一般而言,它用了两次生产期生产虎I和同期的德国坦克一样。当虎II开始在1944年1月生产时,虎I逐步淘汰。
  “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虎式坦克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19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被装备到一些独立的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现在列宁格勒的502重型坦克营一连。19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营的“虎I”式坦克参战。1945年4、5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
 

图片
 
图片
 
       虎式坦克的设计概念不同于德国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设计强调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它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抵销这些不利条件。虎I坦克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着重火力和装甲的而牺牲机动性。重型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3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没有计划生产。而真正刺激虎I的出现是为了对付苏联T-34。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4号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4号坦克的两倍,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庞大的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吊系统。
  虎I坦克的车体前方装甲有100毫米厚以及炮塔正前方有110毫米厚,相较于4号坦克车身前方只有80毫米的厚度而炮塔正前方也只有50毫米厚,而虎I坦克的两旁和背面也有80毫米厚的装甲。这样的厚度能够抵挡在大多数二战时期接战距离,尤其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弹,而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几乎相等,使得要从正面贯穿虎I坦克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在近距离下,车身两边和车顶较容易受到损伤,因为虎I坦克车顶的装甲只有25毫米至40毫米厚,和当时大部分的中型坦克没太大分别。虎I坦克大部分的装甲角度是垂直的与其它结构相连接,并采用焊接结构。焊接点质量很高,装甲都是采用焊接,而不是铆接。
  虎I坦克对多数桥梁而言过重,因此它被设计可以涉水四米深。这要求特殊的机制来透气和冷却。潜水需有30分钟准备。炮塔和枪必须被固定于前方位置并且密封。而且在坦克后部需高高升起一只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辆虎I坦克装有潜水系统,所有的后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两米。
 

 
图片
 
图片
 
  虎I坦克后部有个引擎室,两个可对流隔舱置于两侧,每个隔舱都有油箱、散热鳍片、散热风扇。引擎最初是设计使用一具 21公升 12汽缸迈巴赫HL210 P45汽油引擎 650匹马力(实际测为641匹,478千瓦),虽然是一具好引擎,它提供的动力不敷使用,这很快被升级了到HL230 P45 23公升700匹马力(实际测为690匹,515千瓦)。引擎为直列式汽缸,汽缸间角度约为60°,惯性启动器安置在右侧,也可穿过坦克后部的洞口透过链条驱动,引擎可透过车顶的舱口吊起。
  汽油引擎在后部下方并连结前方的齿轮箱,11吨炮塔使用由引擎供给动力的液压驱动系统推动,即使如此,自转一圈需要一分钟。悬吊系统使用了十六组扭力杆,为节省空间,负重轮摆臂一侧向前而另一侧向后,每只负重轮摆臂装有三个负重轮,提供更好的乘驾。负重轮直径为800毫米并且相互交错,要拆除内侧损失橡皮胎(经常发生)的负重轮,得一并卸下数个外侧负重轮。这复杂系统有一定的缺点,负重轮间的间隙因下雪或泥土因为结冰而无法动弹。苏联于凌晨的攻击时偶然发现此时虎式是可能处于无法移动状态。新的全钢制负重轮设计出来,橡皮胎制于内部,最终全面取代。履带725毫米宽。铁轨运输有限尺寸大小时,于外侧负重轮必须被卸下,并且需更换较狭窄的520毫米履带,即使优良的坦克乘员也须20分钟更换。
  内部布局是德国坦克特点。前方是开放乘员组隔间,驾驶和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坐于前方齿轮箱两侧。在他们后面地板区绕着炮塔底板围拢了形成连续的平实表面。这帮助装弹手检查放在履带上方隔间内的弹药。二个人坐在炮塔内,射手在炮的左边,车长在他之后,装弹手有一个折迭的位子在炮塔内,而从炮塔底板到车顶有157公分高。
  虎式坦克采用88毫米口径电动击发KwK 36L/56,由克虏伯公司研发并生产,炮塔有一个圆型的地板。主炮的支撑及发射机制则发展自德国著名的88高射炮,其88毫米36L/56 衍生型是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虎II坦克 88 毫米Kwk 43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该高射炮。是二战时杀伤效率最高的几款坦克炮之一。并配置了极为精确的蔡司TFZ 9b瞄准器,准确度惊人,该炮可装载三种型号弹药:PzGr.39弹道穿甲爆破弹、PzGr.40亚口径钨芯穿甲弹和HI.Gr.39型高爆弹。虎I的主炮发的炮弹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轨迹而飞行,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发炮,而连续5发是落在一个16英吋×18英吋的目标上。而虎I坦克亦曾在大于1哩(约1600米)的距离外打中敌军的坦克,可是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争距离是远比一哩近的。
 

图片
 
图片
 
       其它新特点是液压控制可变速齿轮箱和半自动传动系统。坦克的极端重量并且意味需要新的操控系统,替代用于轻型车辆的离合器和煞车设计,衍生型的英国Merritt布朗单齿轮系统被使用了。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统是双斜齿轮类型,意味着有两个不同且固定的轴藉由不同斜齿轮相互扭动,坦克配有有八段速度齿轮箱,因而有十六种斜齿轮运作。在必要情况下,最小半径旋转要透过单边煞车来进行旋转。虎式的操控系统在它的时代来说是容易使用的。但是,虎式坦克的移动性能仍有待改进。当虎式坦克拖曳一只抛锚的虎式坦克时,引擎经常过热和有时导致引擎故障或起火,因为这些原因虎式坦克被禁止用来拖另一只抛锚的虎式坦克。如果履带发生故障,经常都需要两辆虎式坦克拉拖动一辆。故障的履带对坦克自身也是很大的问题,由于履带是高度绷紧的,经常都不能单靠移除履带插销来拆除履带,有时甚至是用炸药包来炸开几段的。单辆德国Sdkfz9 Famo 半履带拖车无法拖曳虎式坦克,需增加到三辆 Sdkfz9 Famo 半履带拖车才能拖曳一辆虎式坦克。
  虽然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当中重武装和重装甲的坦克,盟军坦克的一名强大的对手,但设计过于保守且有一些严重缺点。平的钢板面明显的没有参考到T-34的倾斜钢板的设计,要求结实增强重量已提供充足的保护。坦克的重量紧密压在悬吊系统上,导致于维修困难,再耐用的悬吊系统也不堪使用。
  虎I坦克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它的非常高生产成本。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了 40,000辆美国M4谢尔曼式坦克和58,000辆苏联T-34系列坦克,与1,355辆的虎I坦克和500辆的虎II坦克比较。德国的设计在时间、原材料和费用都是昂贵的。虎I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当时4号坦克的两倍和3号突击炮的四倍。
        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虎I”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19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团第三连的虎式坦克在3,900m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虎I”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后部防护和发动机——它需要持续的工作,否则一旦熄火就很难启动。虎式坦克的重量限制了能通过的桥梁,另一个缺点在于以液压操作的炮塔机件转动的十分缓慢,炮塔可以人工转动,除了在对角度的微调外,极少在战场上做如此的动作。
 
图片
 
图片
 
       虎式坦克能够在1600米内有效摧毁绝大多数对手,比如T-34、M4谢尔曼式坦克或是丘吉尔坦克。然而,采用76.2mmF-34坦克炮的T-34在任何距离上都不可能击穿虎式的前装甲,但可以在大约500米的距离上造成侧面击穿。T-34/85的85mm火炮可在1000米左右击轻松击穿虎式的侧装甲,但需要逼近至500米才能击穿虎式正面装甲。斯大林-2的122毫米火炮在1000米左右,无论击中什么位置,都可能一发击毁虎式坦克。同T-34一样,M4谢尔曼式坦克的75mm火炮也在任何距离上都不可能击穿虎式的前装甲,但可以在大约500米的距离上将其从侧面击穿。英国人为雪曼萤火虫装备的17-pounder,如果发射APDS弹,可以在1,500米的距离左右击穿虎式的前装甲。美国人用的76mmM1炮,如果发射最常见的APCBC弹药,在700米可以穿虎式的前装甲,在1,300米左右的距离才能击穿虎式的侧装甲。但是,如果76mm炮发射HVAP弹药,在1,200米左右击穿虎式的前装甲是有可能的。由于战斗距离减少,很多炮都能击穿更厚的装甲。虎式坦克主炮拥有的强大穿甲能力意味着它能够在大多数对手无还击之力的距离击毁对手。这是一样在开阔地型作战时的主要战术优势。为了击毁虎式坦克,对方的坦克有时被迫进行一次侧击以求得到击毁虎式坦克的机会。
  在二战中,德国涌现出很多的虎式坦克王牌,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的米切尔.魏特曼,他被后世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坦克指挥官之一。他从基层做起,指挥过各式各样的车辆,直到他成为一位专职的虎式坦克指挥员。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以后的一星期,6月13日由魏特曼领导的第101独立重坦克营的第二连,在波卡基村遭遇英军,当时魏特曼击毁盟军超过24辆军用车辆,其中当然包含了不少英军的主力坦克,直到波卡基村战斗当晚,魏特曼的虎式毁于英军的空袭轰炸。
   国防军第502重装甲营第二连排长,奥托.卡里乌斯也是公认的二战期间德军著名的坦克王牌,同时也是历史上击毁战车最多的坦克指挥官,1944年7月22日在马里纳瓦村,2辆虎式坦克在卡里乌斯指挥下,20分钟内击毁苏军20辆重型坦克。其个人击毁战车总数达170辆左右、其他各型火炮达130门,大部份是在东线获得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欧宝原是德国人创办的汽车公司。十八世纪中叶,“OPEL”曾译为奥贝尔,取自创始人阿德姆?奥贝尔的姓氏。商标是由图案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图案是代表公司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又像闪电一样划破长空,震撼世界,喻示汽车如风驰电掣,同时也炫耀它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就。1862年,阿德姆?奥贝尔(Adan Opel)在吕塞尔海姆创建了欧宝公司,公司最初生产缝纫机、自行车。1899年,老欧宝的两个儿子弗里茨和威廉搞起了汽车和摩托车制造,并以老爹的名字“亚当.欧宝”命名工厂,使欧宝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897年欧宝年开始生产汽车,1924年,公司建成德国第一条生产汽车的流水线,使汽车产量猛增,在德国廉价车领域独占鏊头。另外,奥贝尔家族可能对当时的德国政府存在顾虑,于1929年将公司80%的股份卖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从此,欧宝汽车公司成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德国的子公司。
       欧宝汽车的标志为“闪电”图案,喻示汽车如风驰电掣,同时也炫耀它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就。
       Opel-Blitz(欧宝闪电轻型卡车)是德国opel于1930至73年制造的轻型卡车系列。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其3t版本、骡式轮履版本。
 图片
勃兰登堡生产线
 
       Opel-Blitz 3,6-36S
       Opel-Blitz 3,6-36S:生产年份 IV 1937 - VIII 1944,4x2 ,3.3吨卡车。共生产 82356辆,分别为1937年 - 4774辆、 1938年 - 10505辆、1939年 - 11487辆、 1940年 - 13685辆、1941年 - 7759辆、 1942年 - 9545辆、 1943年 - 14585辆、 1944年 – 10016辆
 
图片
[Opel-Blitz 3,6-36S](摄于法国北部)

图片
[Opel-Blitz 3,6-36S](无线电车)

图片
[Opel-Blitz 3,6-36S](摄于乌克兰南部)

图片
[Opel-Blitz 3,6-36S](通信车)

图片
[Opel-Blitz 3,6-36S](连队配置)

图片
[Opel-Blitz 3,6-36S]

图片
[Opel-Blitz 3,6-36S]

图片
[Opel-Blitz 3,6-36S](摄于东部战线)

图片
[Opel-Blitz 3,6-36S](摄于东部战线)

图片
[Opel-Blitz 3,6-36S](摄于东部战线)

图片
[Opel-Blitz 3,6-36S](摄于东部战线)

图片
[Opel-Blitz 3,6-36S](摄于东部战线)

图片
[Opel-Blitz 3,6-36S](摄于东部战线)

图片
[Opel-Blitz 3,6-36S](输油车)

图片
[Opel-Blitz 3,6-36S](输油车)

图片
[Opel-Blitz 3,6-36S](消防车)

图片
[Opel-Blitz 3,6-36S](输油车)

图片
[Opel-Blitz 3,6-36S](厢式车)

图片
[Opel-Blitz 3,6-36S](厢式车、摄于东部战线)
 
       Opel-Blitz 3,6-6700A
       生产年份1940 - 1944 (位于勃兰登堡/哈维尔),4x4 3.1吨卡车,总产量25000辆
 
图片
[Opel-Blitz 3,6--6700A](Kfz.305 )

图片
[Opel-Blitz 3,6--6700A](Kfz.305 )

图片
[Opel-Blitz 3,6--6700A](货车)

图片
[Opel-Blitz 3,6--6700A](货车)

图片
[Opel-Blitz 3,6--6700A](货车)

图片
[Opel-Blitz 3,6--6700A](坦克输油车)

图片
[Opel-Blitz 3,6--6700A](消防车)

图片
[Opel-Blitz 3,6--6700A](油罐车)

图片
[Opel-Blitz 3,6--6700A](战地厨房车)
Opel-Blitz 3,6-36S/SSM Maultier
       Opel-Blitz 3,6-36S/SSM Maultier:2吨轮履式,生产年份1942-1944, 产量4000辆, 其中300辆底盘用于制造15cm火箭车
图片
[Opel-Blitz 3,6-36S/SSM Maultier]

图片
[Opel-Blitz 3,6-36S/SSM Maultier]
 
       Opel-Blitz 3,6-47 Omnibus
       Opel-Blitz 3,6-47 Omnibus: 4x2, 30座客车, 产于1939-1944, 产量2880辆
 
图片
[Opel-Blitz 3,6-47 Omnibus]
 
       Opel-Blitz 2,5-32
       Opel-Blitz 2,5-32:产于1938 - 1942, 4x2 ,1.675吨卡车,产量10000辆
 
图片
[Opel-Blitz 2,5-32](消防车)

图片
[Opel-Blitz 2,5-32](Kfz.8)

图片
[Opel-Blitz 2,5-32](Kfz.8)

图片
[Opel-Blitz 2,5-32](货车)

图片
[Opel-Blitz 2,5-32](救护车)

图片
[Opel-Blitz 2,5-32](救护车)

图片
[Opel-Blitz 2,5-32](木板车)
 
       Opel-Blitz
       Opel-Blitz :4x2,1.5吨卡车,生产于 1936-1937
 
图片
[Opel-Blitz]

图片
[Opel-Blitz]

图片
[Opel-Blitz]

图片
[Opel-Blitz]

图片
[Opel-Blitz]

图片
[Opel-Blitz](南斯拉夫警用运输车队)

图片
[Opel-Blitz](模型、改装车、装flak38)

图片
[Opel-Blitz](模型、改装车、装flak38)

图片
[Opel-Blitz](模型、改装车、装flak38)
 
       Opel-mPI
       Opel-mPI (Kfz.15):产于1940 – 1943 ,4x4 军用越野车,产量10000辆
 
图片
[Opel-mPI](Kfz.15)
 
       Opel-1吨级别
 
图片
[Opel-1t]

图片
[Opel-1t](消防车)

图片
[Opel-1t](客车)

图片
[Opel-1t](面包车)
 
       Opel-Pickups(皮卡系列) 
 
 图片
[Opel-Pickups](1.2L木板车)
 
图片
[Opel-Pickups](1.2L厢式车)

图片
[Opel-Pickups](2.0L汽油发电机皮卡)

图片
[Opel-Pickups](opel 2.0L)
 
       奥林匹亚1.3L面包车
 
图片
[Opel-Pickups](奥林匹亚1.3L面包车)

图片
[Opel-Pickups](带探照灯)

图片
[Opel-Pickups](救护车)

图片
[Opel-Pickups](厢式面包车)
图片

       有史以来哪种轿车的产量最大?熟悉汽车的人都知道,就是德国大众公司的甲壳虫,总计生产了近2 000万辆。这种轿车和二战中德军装备的一种著名的VW 82“桶车”(Kubelwagen)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起这段历史,必须让时光回到1933年。
 
图片
正和82型桶车进行对比试验
 
       这一年,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他对德国人民许下了两个承诺:一是让每个德国家庭的餐桌上都有牛排;二是让每个德国家庭都能拥有自己的小汽车。作为希特勒关注的项目,汽车的设计由极有天赋的设计师费迪南·保时捷博士承担。希特勒认为这种汽车应该是四座,采用排量1升的风冷发动机,百公里油耗不超过7升,最大时速100千米,价格不超过1 000帝国马克。而此时福特和欧宝轿车的价格一般在2 000到3 000帝国马克之间。保时捷知道,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简化设计,降低成本。1936年完成第一辆60型轿车的设计;1939年专门在沃尔夫斯堡建造了一座KDF-Stadt工厂,即后来的大众公司;1940年进行批量生产,计划年产100万辆。这种车被命名为KDF-wagen,即后来甲壳虫的雏形。然而,希特勒并没有实现他对德国人民的承诺,为了1938和1939年德国对奥地利和捷克的战争,陆军武器局于1938年1月向保时捷提出了生产军用大众汽车的要求。于是保时捷在60型基础上开始设计军用车辆,并于当年11月制造出样车。新设计出的车辆被命名为62型大众军用车。该车发动机后置,具有圆滑的车体和挡泥板,备胎安装在前舱盖的凹陷处。遗憾的是,62型军用车的越野能力明显不足,于是保时捷将其底盘升高50毫米,改进了传动比,并且根据军方提出的要求作了相应改进,改进后的车辆被命名为82型,1940年投入生产。
       82型大众军用车辆底盘下部较平,全重只有685千克,只要1个人就能够从前方抬起来。看过82型车的人,都对它的板条箱型车身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结构简洁,风格硬朗,由带有加强筋的薄钢板冲压制成,配有折叠式风挡和帆布顶棚。车体上有4个车门。底盘由一根半管状的主梁和冲压钢板构成,四轮独立悬挂,采用扭杆弹簧。动力为1台后置0.985升4缸水平对置风冷汽油机,在3 000转/分时功率为23.5马力,最大速度80千米/小时。到1943年3月,82型桶车又换装了1.131升发动机,功率提高到25.5马力,动力更加充足。桶车的内部设置极为简单,前方是单人座椅,后方为一条长椅,座椅下方可以存放少量物品。发动机进气口就在后座之后,当门窗关闭后,噪音让人难以忍受。
 
图片
北非德军使用的82型桶
 
       82型“桶车”也有多种变型车,如皮卡型运输车、半履带式155型雪地运输车和专门用在铁轨上行驶的“桶车”,德国人甚至还制造过6辆4轮驱动型的样车。
       82型“桶车”在纳粹德军入侵波兰的作战行动中表现特别突出,引起了军方极大的兴趣和重视。1940年夏,军方第一笔订单400辆,这些车辆陆续装备到国防军的各个单位,逐渐开始取代侦察部队、通信部队以及中下级军官使用的摩托车。到1940年12月20日,第1 000辆82型桶车驶下生产线,整个战争期间共生产了52 000辆。
 
图片
军事收藏者珍藏的82型桶车
 
       在北非战场上,82型“桶车”凭借其在恶劣沙漠环境中的卓越表现赢得了隆美尔非洲军团官兵的喜爱。非洲版的82型“桶车”是大众公司在普通82型“桶车”的基础上于1942年专为非洲战场生产的,该车装备有特别的气球状轮胎,这种轮胎分为带胎纹的和不带胎纹的两种,其宽度大于普通轮胎,为此还特意加高了前舱门上的备胎支架。这种特殊的气球状轮胎在沙漠行驶时能够有效地减少压强,防止车辆下陷,开起来机动灵活,犹如在沙漠中飞奔的“田鼠”,它们是重要的通信、侦察和中下级军官的“坐骑”。“桶车”上两排座位之间设有步枪托架,可以携带4名乘员用的步枪,如果需要,桶车上还可以搭载1挺MG34轻机枪,有时甚至是1具反坦克火箭筒,这时候,这辆轻便灵活的小车就变成了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为了提高桶车自身的防弹能力,野战部队常常在战地为它加装装甲板,以防轻武器对乘员的伤害。
       其实,盟军也对这种小车颇感兴趣,北非战役开始不久的1941年,1辆被盟军缴获的82型“桶车”“桶车”被运往美国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试验场进行试验评估。试验表明,尽管在恶劣环境中82型“桶车”表现不如美国的通用吉普车,但它的越野性能出色,比美军吉普轻数百磅,油耗仅为吉普车的一半,操纵灵活,维护方便,而且可靠耐用。装有闭锁差速器的两轮驱动82型“桶车”在机动性上却和四轮驱动的美军吉普不相上下。因此,盟军士兵也特别希望能拥有1辆地道的德国造82型“桶车”,他们甚至会用2辆吉普车去换取1辆友军缴获的桶车。盟军士兵这样称赞82型“桶车”,“这种车真棒,官兵们都愿意开它,它让你信得过,因为你只要开着桶车出去就能开着回来。”
 

图片
战后大众公司推出的181型民用
 
       到战争后期,随着美军手里缴获的德军车辆的不断增多,军械部门专门印发了“桶车”的技术说明书,以帮助士兵们更好地使用和维护这些车辆。
       早在82型“桶车”投产之初,德军就要求大众公司开发一种适合在水网交错地区使用的两栖型车辆。根据德军要求,大众公司在82型“桶车”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变型的两栖型166型桶车。166型在1942年末投入生产,该车轴距更短,重量更轻,多数装备纳粹的党卫军。
       166型“桶车”采用了由82型桶车底盘改进而成的四轮驱动平台和具有全长挡泥板的船型车身,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前后轴均装有和82型桶车一样的差速器闭锁装置,爬坡能力相当出色。为了防水,166型“桶车”的车体上没有车门,和陆地型“桶车”一样,它也有折叠式帆布顶棚、管制灯和前舱备胎。除了外部附加的船桨和行军锹,该车的最大特点是安装在尾部的一具三叶螺旋桨推进器。推进器可以利用一个附设在车尾的推杆手动控制抬起或放下,推杆的下方是排气消声器,排气消声器高于水面,位于后排乘员后方。为了放置推进器,发动机百叶窗上设计成凹陷形状,推进器放下时,就会和车体后部的一个三齿花键相啮合,花键由曲轴驱动,带动螺旋桨旋转,推动车辆前进。发动机进气口也高于水面,刚好低于消声器
 
图片
战后大众公司生产的181
 
       166型“桶车”受到德军官兵的广泛欢迎,到1944年末,沃尔夫斯堡工厂和保时捷位于斯图加特的工厂总计生产了14 238辆。战后英国官方在沃尔夫斯堡进行过多次试验,证实该车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在平地上,166型能以55英里的时速行驶,在水中时速则超过6英里。
       除了82型和166型“桶车”之外,战争期间,保时捷和他的设计组还设计一种特别的92型军官用车。这种车由甲壳虫车的车身和82型桶车的底盘构成,总产量只有1 000多辆,极为罕见,留存至今的绝对可称得上是珍品。
       82型桶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国人对“桶车”的情结一直延续到战后很久,20世纪60年代,大众以著名的82型桶车为原型开发了一款民用越野车,称为181型“桶车”,该车于1973年后期进入美国市场,当时的名称为The Thing。181型“桶车”装备了改进的保险杠,发动机功率增大到40马力,配备带同步器的传动系统,不同的是把备胎从前舱盖上移到了前舱内部,挡泥板改为方形,车门经过重新设计,车门改为前部铰接(刚好和原来的桶车相反),为了降低成本,还取消了差速器的闭锁机构。181型“桶车”曾大量出口到美国,深受人们喜爱。可以说,至此,桶车的故事才进行到尾声,如今,拥有这样1辆当年德国原产的“桶车”是无数兵器爱好者的梦想,因为它们是浓缩的历史,尽管曾经作为侵略者的工具,然而历史始终是历史,优秀的桶车,永远不会被人们忘怀。 
图片
以军梅卡瓦III主战坦克驶过边境线
 
        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是主战坦克中的一个传奇,它的设计思路与当今世界的坦克主流截然相反,却获得了众多坦克专家的认可,被誉为“世界上防御最好的坦克”。然而最近在经过了黎巴嫩与真主党游击队的实战考验后,这个传奇却接连遭到重创,最近甚至传来了以色列军方准备停产该系列坦克的消息。几乎在同一时间,印度的“阿琼”坦克在经过了长达30年的“难产”后,也找到了它的归宿:印度陆军取消“阿琼”的大规模生产,已经生产的少量“阿琼”坦克则将用于执行训练任务。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http://95.adsina./main/adfshow?user=AFP6_for_SINA|news|newsworldpip&amp;db=sina&local=yes&js=on"></SCRIPT>< NOSCRIPT><A HREF="http://95.adsina./main/adfclick?user=AFP6_for_SINA|news|newsworldpip&amp;db=sina"><IMG SRC="http://95.adsina./main/adfshow?user=AFP6_for_SINA|news|newsworldpip&amp;db=sina" WIDTH=360 HEIGHT=300 BORDER=0></a></NOSCRIPT>

       “梅卡瓦”坦克:不破金身的终结

         
“梅卡瓦”系列主战坦克为以色列自行研制开发,在整个坦克的设计中融合了以色列在实战中总结出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动力-传动装置的前置、“防护第一,火力第二,机动性第三”的古怪思路,独特的楔形炮塔……“梅卡瓦”的这些特点几乎颠覆了坦克传统设计常识,但坦克专家们虽然对此投以惊异的目光,却很快认可了这一另类,在每年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它排名的迅速攀升就是很好的证明:1998/1999年“梅卡瓦”3居第10位,到2000年“梅卡瓦”3居第6位,2001/2002年“梅卡瓦”4跃居第4位,2004年更是升到第二,仅排在美国M1A2SEP之后。
       以色列“地小人少”的特殊国情才是另类“梅卡瓦”诞生的原因。由于兵源有限,以色列把坦克乘员的生存放到了首要的位置。从“梅卡瓦”I型坦克设计之初就要求把乘员位置放低并尽可能坐在车体后部,因此采用了独特的动力-传动装置前置的总体布局方案,发动机、燃油箱等都被用作辅助防护手段,将乘员位于3米厚的各种防护层之后,心理上的安全感大大增强,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强了乘员逃生的可能。
       为了贯彻“防护第一”这一理念,“梅卡瓦”的装甲防护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它是号称“把75%的车重都用于防护上的坦克”,而一般的主战坦克用于防护的重量仅占50%。从“梅卡瓦”I到“梅卡瓦”IV的历次改进中,防护性能的增强始终是重中之重,哪怕是付出了战斗全重超标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独特的楔形炮塔使“梅卡瓦”坦克的正面投影缩小,减少了中弹概率。为减少弹药爆炸引起的二次效应,车体前部和炮塔座圈以上部分不放置弹药。……种种措施使它被称为世界上最重视乘员生存力和防御最好的坦克。
        在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中,“梅卡瓦”坦克首战成名。入侵黎巴嫩的以色列“梅卡瓦”坦克击毁了9辆叙利亚的T-72坦克,而其本身虽多次被击中却凭借良好的防护性能无一人伤亡,在打破了T-72坦克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又制造了“梅卡瓦”不可摧毁的神话。在之后频繁的巴以冲突中它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可谓是当今最有实战经历的主战坦克了。
        然而黎以冲突中,在真主党游击队的反坦克导弹面前,“梅卡瓦”系列坦克却接连被重创。仅8月3日、4日两天,侵入黎巴嫩的以色列部队就有4辆“梅卡瓦”坦克被击毁,7名以色列士兵丧生。整个冲突中有47辆“梅卡瓦”坦克被摧毁,33名坦克兵死亡,是“梅卡瓦”坦克和以军在整个阿以冲突历史上表现最不成功的一次。有消息报道称,以军高层对“梅卡瓦”坦克的战场表现极为不满,决定向已经实施多年耗费100多亿美元的国产坦克项目宣判死缓:正式决定“梅卡瓦”坦克逐步减产,4年后完全停产。“梅卡瓦”的传奇走到了尽头。

      “阿琼”坦克:历经风雨难逃一劫

        与依靠实战中拼出赫赫威名的“梅卡瓦”坦克不同,印度“阿琼”坦克出名的原因却是因为它长达30年的“难产”。1972年,根据与巴基斯坦作战的经验,印度军方提出用一种新型坦克来代替原先装备的“胜利者”式主战坦克,并以印度古代神话中的战神“阿琼”来命名。按照设计的要求,“阿琼”坦克将装备有威力强大的120毫米线膛炮,采用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坎昌”复合装甲以及1500马力的大功率发动机。在融合了东西方最顶尖坦克的设计后,印度人得意的宣称“阿琼”坦克将是“世界第一”。
       然而随后的事实证明了伴随“阿琼”坦克的只是长达30年的难产和嘲笑。由于本身技术储备不足,虽然大量选用了国外先进的坦克部件,但在整合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同时由于整个坦克中这些关键进口部件的比例过高,“阿琼”原型车自制部件的比例为73%,但到实际生产中,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其所谓自主研制成为笑话,“阿琼”实际沦为了国外产品的“组装货”。
       1998年,在多次拖延之后,印度战车研发局对“阿琼”进行了第一次广泛的技术试验,军果发现了很多严重的技术问题,使得该计划不得不再次拖延。印度陆军对“阿琼”的缺陷实在放不下心,曾要求放弃这个项目,但没有获得政府批准,使该计划得以继续进行,然而在1994年和1995年的试验中,娇贵的“阿琼”仍无法满足已经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战术技术指标,在军方的试验报告中,该坦克被判定为“不适宜上战场”,印度媒体则把“阿琼”由“主战坦克”戏称为“主败坦克”,印军官兵更是将其称为“白象”,即“无用而累赘的东西”。但为了给这项进展了22年的自主研制项目留些面子,1996年印度国庆阅兵时,印度总理拉奥宣布“阿琼”研制成功。
       然而“阿琼”坦克的苦难并没有结束,在随后的试验中,它的装甲、动力、火控系统先后再度发现严重缺陷。2005年7月开始的野外测试中该问题仍未能解决,“阿琼”坦克不仅发现主炮存在技术缺陷,而且电子和火控系统也接连失灵,就连从德国引进的MTU 838 Ka-510型柴油发动机也在摄氏55~60度的高温中出现了故障。
       印度国防部30年的努力付诸流水,最终只好无奈地取消本土自行研发和制造的“阿琼”主战坦克成军计划,而已经生产的少量“阿琼”坦克将用于执行训练任务。“阿琼”坦克计划前后共耗资约35亿美元,最后却只得到了包括原型在内35辆成品车。均价高达1亿美元的训练坦克——“阿琼”留给印度的,只有苦涩的回忆。

图片
“梅卡瓦”1型、2型、3型侧面图的比较

图片
 
 “梅卡瓦”4主战坦克

图片
以色列“梅卡瓦”4主战坦克

图片
以色列梅卡瓦MK-3型主战坦克

图片
 以色列梅卡瓦MK-3型主战坦克


图片
 印度“阿琼”坦克目前仍不具备实战能力

图片
 印度阿琼坦克

图片
 印度国产阿琼坦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