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坡人在苏州

 苏迷 2014-01-23

在苏州,有一类特殊的外籍人士,他们大多会说普通话,甚至生活习惯都跟我们差不多,很多人还参与过园区早期的建设。他们有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苏州新加坡俱乐部。

俱乐部成立于1995年,由一群参与园区早期开发建设的新加坡人发起创建,主要会员是新加坡籍的企业家、高管,包括其家人,也有一些非新加坡公民。俱乐部会长张卫明介绍:“中国的一些企业家跟我们一些会员关系很好,也时常支持我们的活动,并且很想加入我们。不过,他们没有投票选举权。我们每年都会选新的委员会,从委员会中再选择会长。我之前做了两年秘书。”

从成立到现在,苏州新加坡俱乐部一共有400多个会员。“现在有些人回去了,但他们没通知我们,所以还是保留他们的信息。”目前,大概有180个会员还活跃在苏州。

每年,苏州新加坡俱乐部大概会举办56次活动,有新加坡国庆晚宴、圣诞party、宵节晚会、TGIF(“感谢上帝”的意思。因为星期五是工作的最后一天,大家都希望很早下班,回去庆祝)活动等。“新加坡本身是一个中西文化混合的社会,有很多传统的中方文化,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也都过。”

除了这些活动,还有一个高尔夫球俱乐部。大家不只在苏州打高尔夫球,还经常到南京、杭州、常州,有些人甚至会跑到黄山、昆明。

很多新加坡家庭都是“丈夫上班,太太在家,小孩上学”这样的家庭模式,由此就出现了“太太团”,太太们经常会聚在一起学烹饪,喝下午茶,做脚底按摩。“周末她们一般不做饭,其中一天在外面吃饭,之后购物回家。”

这几年,张卫明发现在苏州的新加坡人少了很多,其他的一些外籍人员也是一样的状况,“尤其是今年,大概是经济不景气的原因。金鸡湖路上的一家餐厅,我在20062007年去的时候还有很多老外,现在去很少看到了。”

 

 

张卫明:替欧美公司找伙伴

张卫明真正待在苏州的时间,从2006年开始。“第一批来苏的新加坡人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中还有人留在苏州。在这儿那么多年了,很多人都在这儿安了家。”

 

留在这儿,纯粹是个人喜爱

1989年.张卫明所在的美国公司有一些中国的业务,他也就第一次来到了苏州。1997年,他加入了深圳的一家公司,2002年被公司派驻苏州做物料总监。此后,一家美国公司让他负责亚洲的供应链,于是他又辗转上海和深圳。从2002年到2008年,在这家公司的6年时间里,张卫明接触到很多欧美的中小型供应商。“我发现,他们不像一些大企业在中国有很大的办事处或者代理处,所以我2008年离职办了现在这个咨询公司(苏州威朴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替欧美公司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我现在有4个大客户,等于我在为四家公司工作。”

凭借在美国公司工作二十多年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熟悉,今年初,徐州重工集团也找到了张卫明。“他们当时想要找一些产品的合作伙伴,我在美国找了些厂家介绍给他们。所以,我是企业的媒人。”不过,这几年张卫明的一些订单基本很少了。“我现在在开拓新的市场,比如南美洲。这是一个新兴国家,有更多的机会。”

张卫明的业务和苏州基本不相干,“本来这里有个办公室,但我的业务很多在其他省份,有的还在国外,所以我就取消了。而我在上海、深圳的员工,也不用我去管理。因此,留在苏州纯粹是个人的喜爱。我喜欢苏州,尤其是园区,环境安静舒适,最重要的是这里有很多新加坡朋友。”

每个月,张卫明都要出差23趟,“但2/3的时间我都在苏州的家看书,或者跟朋友聊天。”

 

基本是华裔,很多风俗能接受

张卫明的太太是陕西人,两人在上海认识,也很喜欢苏州和新加坡。太太的国籍至今是中国,“她说中国那么大,为什么要转到新加坡国籍。她爱国,我也尊敬她。”

他的母亲也常住苏州,“不过,她不习惯这儿的冬天。所以冬天她会回去,等到春天她再过来。我们那儿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全年的温差不会超过5度。”

如今,张卫明的孩子5岁了,在新加坡国际学校读书,送去那儿读书是为了让孩子像新加坡人一样掌握两种语言。未来,张卫明还是会回到新加坡,“计划34年后,等她到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

和一般的新加坡家庭不一样,张卫明喜欢带家人去西山或者上海玩,他很欣赏各地的风味。“虽然和太太有一些差异,但因为我基本也是华裔,很多风俗我也接受。”

 

严平辉:开个馆子解乡愁

认识严平辉,是一次参加园区邻里中心的美食节。当时也不知道这人就是店里的老板,在他家的摊子前左转右转,见我犹豫不决的样子,他很认真地给我介绍他家的东西。待到美食节上搜刮一通后,仍觉得肚子没饱和,想就近再喝一碗粥。转了一圈师惠邻里中心,还是对咖东餐厅比较有兴趣。谁知,坐定了不久,又见着了他。正纳闷中,他介绍,自己是这家小馆的老板。

馆子有两层,弄得很温馨,一楼的餐厅用很多红酒瓶作装饰。原来,老板也代理做一些红酒。

 

吃货偶然“吃”下个馆子

据他介绍,这家馆子已经开了3年。这让严平辉很欣慰:“一个餐厅能够开3年,就算基本稳定可以活下来了。”

馆子是他和朋友从其他人手里接过来的,原本有很多股东,但很多人没时间来,他和另一个朋友就将这家店完全“吃”下来了。在此之前,严平辉一直在中国做贸易。“我有个好朋友,我们当年都是在新加坡生产线上工作的人,那些厂都移来中国,所以朋友就叫我来这儿找点机会。我就改变跑道,投身贸易。前几年很辛苦,因为对中国国情不熟,算是磨合期。几年后,就慢慢进入状态,但也是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

尽管他从事的事业跟这家馆子没丁点儿关系。但“我只是爱吃之人,用这边的潮语说,我就是所谓的吃货。”以往没开餐厅的时候,严平辉都会自己做。有些朋友到他家,他就煮咖喱、肉骨茶,或是海南鸡饭。他甚至还会探索用大闸蟹来做辣椒螃蟹,也会跑去吃藏书羊肉,去灵岩山爬山吃斋面。

接手之初,“一切都是破破烂烂。”限于资金,严平辉和他的伙伴只能一步步进行改造,“我们的重点还是以厨房为主,厨房是生命线嘛。”

餐厅的菜系以东南亚菜系为主,“现在我们的菜有200多道,招牌菜有辣椒螃蟹、黑胡椒螃蟹、海南鸡、肉骨茶、秋葵、空心菜。大部分菜是从上海进,还有一部分从东南亚买来,咖喱等一些东西可以自己配。”据说,他们的辣椒螃蟹已经做到一定水准了,“一个礼拜大概可以卖到100只,味道跟新加坡没什么两样。”

如今,餐馆已小有成就。“从几个人发展到三十多个人,从没有制度到有制度,从以前拿菜单点菜到现在的电子点单……我们也是绑紧腰带走过来的。”

 

想给新马人解乡愁

稍微稳定以后,严平辉准备开第二家店,“在湖东华池街晋合广场三楼,面积450平,有5个包厢,一个雪茄房。”为此,“最近都在试菜,我们已经投入了2年。”

虽然新加坡餐厅在苏州有好几家,但都没有将海鲜真正做起来,因为运输困难,而且海鲜本身太贵,也很难保持新鲜。但这正是严平辉看中的市场。为此,他将自己的店名取名为“樟宜村”,因为新加坡的机场就在那儿。樟宜在新加坡的东面,以前新加坡是海港的时候,很多人在那儿捕鱼并且进行买卖。

为了适应中国人的习惯,严平辉特地准备了圆桌和包厢。“新马人的餐厅都是开放型的,中国家庭更喜欢有私人空间的感觉。”

据严平辉介绍,目前在咖东餐厅消费的客人,七成是国内客。因为新马人在苏的总共大概一万多人。“消费还得靠大家啊,呵呵。”不过,他自信地说:“新马人基本都会来我们这儿。这个餐厅是补助我们心灵创伤的地方。”严平辉说起他曾经的遭遇,“以前飞机晚点了,到苏州晚上8点,就没饭吃了。这边楼下开到11点。”但如今这个圈子越来越小了,“在这里的新加坡人以高管为主。到了一定年限,都会回去。”

尽管这样,严平辉还是很乐观,他认为苏州和外国接触比较早,所以比较有国际观,比较容易融入。“我去过中国很多地方,曾经在上海、苏州和杭州之间做过比较,最后还是留在苏州。上海太过压抑,杭州偏向国内的民营企业。而苏州骨子里有些东西和新加坡很接近,这让我感到熟悉和亲切。”

 

蓝金兴:工程师投身咖啡店

虽然蓝金兴直到去年才搬来苏州,但其实早在他刚来上海做工程那会儿,出差到苏州,就跟苏州结下不解之缘了。他在这儿的一年,不但买了一套房,还认识了现在的太太。

“我一来到这儿,就觉得亲切,感觉苏州很舒服,跟新加坡有点相似,但节奏还没那么快。到了冬天,坐在阳光底下喝咖啡,真正很惬意。”

第二个孩子的出世,让蓝金兴做出决定:常住苏州。此前他和朋友谈过他想开一家咖啡店,朋友建议他将店面开在苏州而不是上海。于是,准备一年后,蓝金兴在苏州的咖啡店终于开张了。

 

印尼伙伴提供咖啡豆

之所以开一家咖啡厅,源于蓝金兴的个人爱好:“我本身喜欢喝咖啡。每次出差去印尼,都要带些咖啡豆回来,朋友们都喜欢。”

而另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他有一个生意伙伴,在印尼有自己的咖啡园,种的咖啡豆不错,而且有猫屎咖啡。蓝金兴上个月刚去过那儿,见到朋友他们自己种、自己烘焙,那感觉真是很好。

为了让我们感受咖啡的魅力,蓝金兴泡了三种咖啡,美式咖啡、意式浓缩以及猫屎咖啡。在泡猫屎咖啡时,店员拿出了一个特殊的容器——虹吸壶。看着水沸腾时上升,萃取成黑色的咖啡下降,一步一步都控制在煮咖啡的人手中,有点实验室味道。蓝金兴说,这样沸腾煮出的咖啡,会更加醇香。

尽管不怎么会品,但还是能感觉到一些差异:美式的比较淡,意式的苦,而猫屎咖啡则会“苦尽甘来”。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蓝金兴说,猫在消化中将一部分涩的味道去掉了。而好的猫屎咖啡还应该是野猫的猫屎,“因为咖啡豆就像一粒粒车厘子,猫如果是野生的,会自己去选最好的吃。如果是家养的猫,就不会有这样主动的选择。咖啡豆是季节性产物,不到季节的话,那些家养的猫吃什么?负责的人,会给他们吃水果,这样不会伤害它的胃。”

 

妻子学做意大利冰激凌

除了咖啡,咖啡厅还提供各种意式的冰激凌、蛋糕,其中卖得最好的要数榴莲系列,包括榴莲冰激凌、榴莲慕斯、榴莲芝士。他们用的是马来西亚的榴莲,为了让口感更细华,榴莲的渣都滤掉了。而那浓郁的榴莲味,真像在吃整块的榴莲,十分过瘾。

蓝金兴从小生活在新加坡北部,只要过一个长堤就到马来西亚,走路十分钟就到海关,所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差不多。“记得小时候我们住的那个地方也种榴莲,大概有几十棵。榴莲是不能采的,只能自己熟了掉下来,而且它在晚上才会掉。所以一到那个季节,我们就会比较紧张,晚上一直在那儿等。听到一声“噗通”声,就赶紧跑出去捡回来,一家人围坐着吃,那种感觉非常有意思。”

蓝金兴的太太本来不爱吃甜食,包括冰淇淋,有一次当她与丈夫回新加坡,“他介绍做冰激凌的朋友给我,我竟然也喜欢吃了。”这位“冰激凌美女”说,现在女孩子都怕发胖,但意大利冰淇淋相对健康,没有过多热量,甜度也比较低,所以她选择做意式冰淇淋,让女孩子可以放心地享受这个美妙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