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型FmW35火焰喷射器 中间的德军士兵身后背负的是FmW41火焰喷射器。它分为两个容器罐,上面是高压气体,下面是燃油罐,燃油容量7.5升,重量22千克,射程有所提高,但发射次数仍然不理想
喷火坦克的出现 喷火器作为一种攻坚武器首先出现在一战战场上。德国是最早研制火焰喷射器的国家。在1900年便开始着手设计,并在1914年投入作战。这种早期的火焰喷射器利用氮气压缩燃料箱内的燃油并将其喷出,在喷嘴口点火使之成为一道火柱,但是早期的火焰喷射器射程只有25米。英国虽然在1916年曾经研制过射程接近30米的火焰喷射器,但设备过于笨重,使用不便。
二战初期步兵用的喷火器仍然笨重而且射程有限。德军使用的背负型FmW35火焰喷射器重达35.8千克,携带燃油11.8升,射程在30米左右,不过需要两名操作手,使用相当不便。二战后期开发的轻型火焰喷射器FmW40重量虽然只有21.4千克,但燃油携带量只有7.5升,只能使用数次。后来装备部队的FmW41火焰喷射器有两个容器罐,其中上面是高压气体,下面是燃油罐,燃油容量7.5升,重量22千克,射程有所提高,但发射次数仍然不理想。总之,步兵用喷火器在射程、发射次数与携行重量上存在明显矛盾,而且喷火器手一般总会暴露在对方轻武器的杀伤范围内,往往是有去无回。所以后来把喷火器装上坦克的点子一出现就大受欢迎,前面所说的种种问题似乎都可以克服了。 最早使用喷火坦克的是意大利陆军。1936年入侵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时,意大利军队在安萨尔多公司的C.V.33坦克上安装了火焰喷射器,取代了原来的机枪,而火焰喷射器使用的油箱则采用拖车的形式拖在坦克后面。发射时操作手只要向火焰喷射器的油箱加压,燃油即通过特殊的喷嘴喷出。限于当时的技术,向燃油箱施压有三种方法:将油箱置于喷嘴上方,通过重力施压;利用压缩空气向油箱施压;利用油泵施压。 将油箱置于喷嘴上方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德国陆军在考虑可行性后只考虑后两种方法。德国陆军进行大量的试验后总结出了影响射程的因素-喷嘴的形状和口径,燃油通过喷嘴时的流速,燃油管路和喷嘴的直径大小之比,空气阻力、特别是使用时的风速,燃油喷射出后保持燃油柱形状的时间,燃油柱离开喷嘴后喷嘴的仰角。 受当时技术所限,从燃油箱到喷油嘴的燃油管路长度会造成一定的燃油压力损失,也会影响射程,所以燃油管路的长度一定要短。德军考虑将燃油箱安装在坦克内部,而且采用压力较大的压缩空气瓶和燃油泵,但坦克舱内的空间较小,紧贴乘员的压力设备如果一旦发生泄漏将会严重威胁乘员的安全。1939年德军决定这些压力设备的压力不能超过800千帕。 在理论上,只要压力越大,燃油喷射的距离就越远,但是随着燃油柱喷射速度的提高,相应的空气阻力也增加。经过试验发现不管压力增加到多少,各种不同喷嘴的燃油喷射距离都存在一个不可超越的极限。1939年试验了多次后,德军总结出,在加上适当的压力后燃油柱可以投掷至80米远,但是要想达到这种距离就会消耗60-70升的燃料。侧风是影响射程最大的因素。在有侧风的影响下,燃油柱的射程不会超过50米,但如果目标距离只有30米则侧风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坦克的行进速度对射程也有很大的影响。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以认为,喷火坦克在储备有足够的燃油的条件下,射程在50-80米距离内时,其喷射的次数就会很少;射程在40米以内,则喷射的次数可以大大增加。 意大利陆军的喷火坦克由于使用了拖车,所以机动性大受影性响,而且由于油箱暴露在外,所以危险性较高,如果油箱不幸被击中,有可能危及到整车的安全。德军在综合考虑战斗力和安全性后,决定将喷射器的燃油箱安装在车身内部,只要坦克的防护能力够好,火焰喷射器就可以在近距离发射,这样就可以解决燃油储备问题,不会因为燃油箱容积较小而影响发射次数。于是从1939年年底开始德国工程师开始改造喷火坦克。 德军刚开始使用的喷火坦克不是工程师在工厂中专门改装而成的,而是前线部队在战场临时改装的。1939年3月,在西班牙作战的德军部队对I号坦克的机枪不太满意,于是萌生了加装步兵使用的火焰喷射器的想法。同年3月30日,这些参战的德军向参谋部提交报告,指出虽然在Pz.Kpfw.I型坦克上加装火焰喷射器很容易,但由于这种肩背式火焰喷射器射程较短,所以性能不理想,而且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希望能够研制射程较远的喷火坦克。而位于北非的第5坦克团也开始借鉴第6坦克团以及意大利C.V.33坦克的经验,开始在Pz.Kpfw.I坦克上安装肩背式火焰喷射器,不过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托布鲁克攻防战中将躲在混凝土工事中的据守之敌用火熏出来。 意大利L3Lf喷火坦克正在喷射火流
1号喷火坦克侧视图 部署于北非的德军第5坦克团正在对一辆临时改装的1号坦克安装的火焰喷射器进行发射试验 德国喷火坦克部队的建立与早期作战行动 初期改装型喷火坦克
德军真正使用的喷火坦克是利用Ⅱ号坦克改装而成的Sd.Kfz.122,开始称装甲喷火车辆(Sd.Kfz.122),后来改称Ⅱ号喷火坦克。1939年1月21日德国陆军兵器局下属的战车设计办公室颁布了喷火坦克的设计要求,并和MAN公司、纽伦堡公司签订了设计战车底盘的合同,和戴姆勒-奔驰公司以及柏林一曼菲尔德公司签订了炮塔和车身的合同。新设计的喷火坦克拥有两个位于前方挡泥板上方的火焰喷嘴。这两个能独立操作的喷嘴可以水平旋转180度,即从9点钟方位转到3点钟方位。每个喷射器都有一个燃油箱,容量160升,如果每次喷射持续2-3秒钟,则可喷射80次左右。该车采用压缩空气为燃料,提供足够的压力,车内装有4瓶压缩氮气。压缩乙炔作为点火装置。
Ⅱ号喷火坦克还有一挺安装在球形枪座上的MG34机枪,机枪俯仰角为一10度一+20度,采用KZF2瞄准具,有效射程200米,炮塔内有12个弹药箱,每箱储存穿甲弹150发,总计1800发。 坦克总重12吨,配置3名成员。车长兼主炮手负责操纵机枪和火焰喷射器;坐在坦克前部右侧的无线电联络员则主要操作FuG2无线电台,另外还负责右侧的那门火焰喷射器;驾驶员的位置在坦克前方左侧。坦克的前部装甲厚30毫米,侧面和后部装甲厚14.5毫米。该车的正面装甲可以抵御25毫米口径反坦克火炮在600米距离的攻击,但侧面和后部装甲显然比较薄弱,口径8毫米的机枪就可以穿透。该车采用MAN公司为Ⅱ号坦克D型研制的La.S.138底盘,扭力杆式悬挂系统,每侧有4个承重轮,发动机为迈巴赫HL62TRM直列6缸液冷汽油发动机,排量6.2升,转速2600转/分时输出功率103千瓦,采用迈巴赫SRG14479半自动7挡变速箱。 Ⅱ号喷火坦克生产服役记录 从1939年4月开始MAN公司为喷火坦克制造底盘,至同年8月,共有46辆La.S.138底盘完工。同年7月,用软钢制成的车身装在La.S.138底盘上进行了一系列试验。1940年1月开始在卡萨尔的魏格曼工厂进行生产型的组装。同年3月,德陆军从前线将43辆D型Ⅱ号坦克退回了工厂,这样MAN公司就不用专门再制造新的底盘了。同年4月,工厂召回了首批订购的20辆Ⅱ号喷火坦克中已经交付的数量。经过试验发现该车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这些坦克全部召回工厂进行改装。
经过试验最终定型的生产型于1940年5月开始生产,采用1系列的La.S.138(F)底盘(编号为27000~27085)。至同年10月,魏格曼工厂总共生产了87辆Sd.Kfz.122,另有3辆已经制造完毕的车身由于没有底盘而闲置。1941年2月,魏格曼公司找到了3辆La.S.138底盘。至此,1系列的90辆Ⅱ号喷火坦克全部制造完毕。而在第一批Ⅱ号喷火坦克正式大规模组装前,德军又开始和各大公司签订制造第二批次的喷火坦克的合同。1940年3月8日MAN公司被授予了制造150辆La.S.138底盘的合同,要求从1941年年底前开始交付,每个月交付数量不得少于30辆。这些2系列的La.S.138底盘编号为27101-27250。MAN公司于1941年8月开始组装这些底盘,中间曾要求只需将90辆La.S.138底盘组装成喷火坦克,其余60辆按照普通Ⅱ号坦克设计,不过后来计划又更改,全部150辆底盘都作为喷火坦克底盘而制造。 1941年12月20日陆军兵器局接到通知,要求停止喷火坦克的生产,转为生产前线急需的自行反坦克炮,于是B型Ⅱ号喷火坦克的制造于1942年3月全部停止,此时共制造了62辆。包括这62辆坦克在内,150辆La.S.138底盘全部安装了7 6.2毫米口径的Pak.36(r)反坦克炮。 1940年3月1日德军颁布命令正式组建喷火坦克部队,在位于温斯多夫的装甲部队学校德军组建第100装甲营,并要求该营组建完毕后立即开始训练,在1940年7月10号前投入战斗。 第100装甲营的营部于1940年3月5日组建完毕,下设的3个连也于3月21日组建完毕。而组建第二个喷火坦克营的计划也于5月提出。5月4日第二个喷火坦克营(即101装甲营)组建完毕。该营下属的第一连于1940年4月26日组建完毕,第二连于5月10日组建完毕,第三连则在5月1日已组建完毕。但Sd.Kfz.122的生产进度落后,到1940年6与19日只有16辆下线,所以就算当时这两个营完成了训练和作战准备也无法参加5月和6月在法国的战役。 为和其他部队的战车区分,100装甲营和101装甲营在其坦克上画上了特殊的符号,其中100营Sd.Kfz.122的标志是多种颜色的一团火焰,101营Sd.Kfz.122的标志是在炮塔后部的绿色呈十字交叉的喷火器。 随着德军兵力指示表的调整,1940年9月这两个装甲营的编制也发生改变,下设1个营部、1个营部附属连、3个喷火坦克连、1个后备连、1个轻型支援排和1个维修排。根据1941年2月1日颁布的K.St.N.1177兵力指示表,每连设1个连部,配属2辆Ⅱ号坦克,下设3个喷火坦克排和1个武器排,每个喷火坦克排装备4辆坦克,每个武器排配属5辆Ⅱ号坦克。根据K.St.N.1179兵力指示表配置的后备连装备有2辆Ⅱ号坦克和6辆Ⅱ号喷火坦克,不过这个后备连存在的时间并不长。101装甲营直接将这个后备连并入3个坦克连,而在1940年6月23日参加战斗后直接取消了这个后备连的编制。 德国喷火坦克战术原则 1940年9月1日德陆军印发的《喷火坦克使用作战手册》对喷火坦克的基本战术原则和作战能力作了一定的阐述,其中部分引述如下:
"喷火坦克是一种近战武器,当其他武器不能摧毁敌军时喷火坦克能够瓦解敌军的抵抗意志,打击敌军的士气。" "喷火坦克的主要目标是部队和易燃的目标,距离不应超过30米,机枪则用于对付距离在400米左右的目标(最佳作用距离为200米),燃油箱内的燃料能让每个火焰喷射器发射80次左右,每次喷射持续2-3秒。" "在防护良好的野战工事中,一般武器无法摧毁敌人时喷火坦克可以摧毁守敌的意志,迫使他们逃离已经烧红的工事,然后其他武器就可以将这些敌人消灭。" "如果目标呈平面状,则以零度角发射火焰可以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燃油将覆盖从坦克车体前部20米到目标之间的距离,转动喷射器,则火焰可以覆盖半径50米的区域。对分散目标可以将两个喷射器同时打开。遇到类似于碉堡、战壕等坚固工事时,为了延长其燃烧时间,可以先用燃料将目标浇湿,然后再喷射火焰。" "喷火坦克必须在常规火力的支援下参战,在遇到敌方装甲力量时由Sd.Kfz.121坦克负责将其消灭。" "在作战中,为了最大的发挥喷火坦克的作战效能,应将三个连的喷火坦克一起投入战斗,在推进时宽度应控制在850米以内,只有在受地形限制时,才允许以连为单位投入战斗,而且100装甲营和101装甲营不能单独作战,必须配合坦克师和步兵师参战。" 在战斗中,德军常规坦克部队主要负责摧毁敌军的反坦克火炮、坦克以及火炮阵地,而Ⅱ号喷火坦克可以利用其喷射器产生的浓烟来掩护自己,阻碍敌军的视线,浓烟散尽时才露出Ⅱ号喷火坦克的身影,而此时其已经抵达有效射程内,火焰喷射器又一次喷射出火焰。一般一辆Ⅱ号喷火坦克补充310升燃料外加4个压缩氮气瓶以及乙炔需要半小时,当然这只是在基地内。如果燃料补充车能够跟随连队前进,那么整个连的Ⅱ号喷火坦克只需要1小时就能加注完。 德军第100装甲营参战损失记录(数据来自德军原始资料,仅供参考。) Ⅱ号坦克 Ⅱ号喷火坦克 Ⅲ号坦克 指挥车
1941年7月22日 参战 10 17 1 0 维修 8 14 3 1 损失 6 11 1 0 1941年9月1日 参战 16 15 2 0 维修 2 15 1 0 损失 7 12 2 1 1941年9月30日 参战 8 7 2 0 维修 7 20 1 0 损失 10 15 2 1 1941年10月20日 参战 11 7 2 0 维修 5 21 1 0 损失 9 14 2 1 Ⅱ号喷火坦克技术参数 车长(米):4.9
宽度(米):2.4 高度(米):1.85 底部离地高度(米):0.34 车重(吨):12 汽油容积{升):200 最高速度(千米/小时):55 公路行驶速度(千米/小时):40 野外行驶速度(千米/小时):20 公路行程(千米):250 野外行程(千米):125 爬坡性能(°):30 越障高度(米):0.42 越壕宽度(米):1.70 涉水深度(米):0.9 履带地面压力(千帕):85.3 单位功率(千瓦/吨):8.6 首次大规模参战 第100装甲营于1941年配属第18坦克师,同年6月22日参加了"巴巴罗萨"行动。参战前几天(6月18日)该营的装甲车辆有24辆Ⅱ号坦克、42辆Ⅱ号喷火坦克、5辆Ⅲ号战车、1辆Sd.Kfz.267指挥坦克。第100装甲营在战中损失惨重,至同年11月5日撤出战斗休整时,只剩下7辆喷火坦克。第18坦克师要求第100营将剩下的11辆Ⅱ号坦克和2辆Ⅲ号战车留下,于是第100营携带仅剩的7辆Ⅱ号喷火坦克返回基地休整。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1941年12月22日,第100营被改编成常规坦克部队(即第100装甲团第1营)。1942年2月5日,这个营又改名为"大德意志"装甲营。该营下设3个中型连,每个连配属10辆Pz.Kpfw.Ⅳ坦克。作为"大德意志"坦克师的一部分,这个营于1942年夏返回苏联战场。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第101装甲营隶属于第3装甲兵团,参战前其全部家当有25辆Ⅱ号坦克、42辆Ⅱ号喷火坦克、5辆Ⅲ号坦克、1辆Sd.Kfz.267指挥坦克。参战后该营隶属于第7装甲师。
1941年8月26日第101装甲营的参战纪录如下:"……在布罗提那地区,部队正准备越过洛基贾河时遭到了敌军的狙击,经过侦察发现敌方阵地宽约2千米、纵深2千米。第7步兵团的一个营开始沿着河岸组织反击。该营左翼为第101营的喷火坦克,而右翼则是第25装甲团。6时整,第101营发起进攻,3连在最右侧,2连在左翼,1连则跟在2连后面随时策应。前进一段距离后受地形限制,进攻队形收缩。过了一个小峡谷后,地形豁然开朗,于是第101营又保持进攻队形前进。侦察显示敌方装备有反坦克炮和重型火炮,而且敌步兵很有可能就隐蔽在前方不远处的浓密森林前面的小灌木林中。而编队左侧是一个小峡谷。第101营的坦克朝着这个灌木林开进,但却发现压根就没有步兵藏匿在里面,反而引来了敌军火炮的攻击。前面浓密森林是无法穿越的,101营指挥官准备从左侧绕过去,但发现峡谷较深,坦克无法通过。此时朝着森林进发的步兵遭到了敌军猛烈的机枪狙击。第101营立即沿着刚才前进的路线返回支援。3连、2连和几辆Ⅲ号坦克组成梯形编队开始从左侧进攻,有2辆Ⅲ号坦克则组成侦察小分队绕过主编队朝树林东侧开去。为了开阔视野,这两个连的Ⅱ号喷火坦克开始喷射燃油燃烧灌木林。眼尖的几个士兵发现了藏匿在灌木丛下的苏军士兵,另一些苏军士兵则藏匿在早已挖好的战壕中。2连和3连加大了喷射力度,在后面待命的1连也加入战斗。经过数十分钟的燃烧,忍受不住的苏军士兵逃出了战壕,表情十分恐怖。2连的一个排喷火坦克大胆地开进,随即敌军的防线被瓦解。随即步兵向前推进,并抓紧时间挖好了战壕,第101营则后退至步兵后方,加固防线。第101营在此役中消灭了苏军5辆汽车、1辆坦克、数门火炮,俘获了苏军40余名士兵。100-150名苏军士兵阵亡,而第101营未遭受任何损失。"不过接下去的几次战斗就没这么顺利了,从下表中可以看出,该营后来损失惨重。1941年11月底该营撤出一线返回基地,同年12月10日101营连同其下属的3个连撤销编制,人员和装备全部并入第24装甲团,并随第24装甲团于1942年夏返回东线战场。 1941年11月8日101装甲师参战损失记录 Ⅱ号坦克 Ⅱ号喷火坦克 Ⅲ号坦克 指挥车
参战 6 5 2 0 维修 12 20 1 0 损失 7 17 2 1 Ⅱ号喷火坦克是用Ⅱ号坦克D型和E型改装而成的
用La.S.138底盘改装的Pak.36(r)76.2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 ![]() 101装甲营的Ⅱ号喷火坦克正在训练。请注意该坦克的烟幕弹发射装置处安装有装甲板,以提高该装置的防护能力
![]() 第100装甲营标志 ![]() ![]() 一辆Sd.Kfz.122正在喷射燃油。在点燃前,如果先在目标上浇注一些燃油可以确保将目标引燃
![]() Sd.Kfz.122喷射火焰的场面 ![]() 第100装甲营的喷火坦克正在集结,准备发动进攻。图中的车辆隶属该营第2、3连
![]() 正在大肆喷射火流的Ⅱ号喷火坦克。它周围的建筑物在剧烈的燃烧中大片倒塌,其作战威力可见一斑 ![]() ![]() ![]() 图14 Sd.Kfz.122装甲喷火车辆四视图
![]()
1941年5月26日德军在有希特勒参加的一次喷火坦克的高级会议上,展示了已经服役的Ⅱ号喷火坦克的一些照片,并对是否将Pz.Kpfw.B2(俘获的法国CHAR B2bis坦克)改装成喷火坦克提出了意见。希特勒表示同意将这些坦克改造成喷火坦克,并提议成立2个连,每连装备12辆该型喷火坦克,不过要在同年6月20日前能够参加战斗。 车长(米):6.86 1942年11月为了应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僵局,德军又动了喷火坦克的念头。这次德军看上了Ⅲ号坦克的底盘,采用了迈巴赫HL120TRM 12缸水冷汽油发动机,排量12升,2600转/分时输出功率268千瓦,6挡SSG77变速箱,车内拆除了75毫米弹药架,将1020升的燃油箱设置在战斗室下方的两个燃油槽中。该车采用了Pz.Kpfw.B2(F)喷火坦克的油泵增压技术,由联合动力公司生产的ZW1101 2冲程混合发动机驱动的油泵能产生最高可达1.7兆帕的压力;采用电子点火技术,最远可以把燃油(未点燃)喷射到50米远,点燃时则可以喷射至60米远,燃油喷射速率7.8升/秒;由于油箱容量增加,如果采用持续1秒钟的点射,喷火次数可达120次;为了防止燃油滴落回烧,也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射程,该车将喷嘴加装在金属管之前;金属管长1.34米,内径140毫米,比一般Ⅲ号坦克的主炮要粗得多;金属管与炮管外套筒之间以圆盘加4个螺丝固定,套筒上面有一根长长的指针作为车长直接瞄准之用;炮塔保留了MG34并列机枪,机枪和喷射管俯仰角一10°一十20°。除并列机枪外,车身前面还有一挺MG34航向机枪,这枪配备有KZF2瞄准具,有效作用距离200米,两挺机枪共备弹3750发。坦克全重23.8吨,乘员减少为3人。车长兼火焰喷射手;无线电员主要操作FuG5无线电台,同时也负责航向机枪;驾驶员的位置在车身左侧。吸取了Ⅱ号喷火坦克的作战经验,Ⅲ号喷火坦克全面加强了装甲防护,主要是加焊装甲,其中正面装甲加焊附加装甲板,达到80毫米厚,以抵御苏联76毫米坦克炮的袭击,侧面和后部装甲加焊3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加焊50毫米,侧面和后面装甲加焊30毫米。车上装有5个灭火器,3个在车内,2个在车外。其它外观与Ⅲ号坦克M型没有太大的不同。 由于喷火坦克的生产要占用大量宝贵的坦克底盘,德军转而开始在装甲车上加装火焰喷射器。首先装备这种由克伯公司研制的火焰喷射系统的装甲车是Sd.Kfz.251中型装甲人员输送车。车身两侧分别装有一具输油管路为14毫米口径的火焰喷射器。这个喷射器能够回旋160度,喷嘴上装有能够快速闭合和开启的阀门,以防止燃油滴落。由于操作手半露在车身外,所以每个喷射器后都装有防护装甲。另外该车在车尾还备有一套7毫米口径的小型火焰喷射器,并备有17米长的软式导管,可以在需要时拖到离车较远的地方喷射。整个系统加上两个总容量为700升的燃料箱总重为850千克。系统采用19号火焰燃油,采用持续1秒钟的点射,油箱燃料可以喷射80次,燃油消耗率8升/秒,喷射距离(未点燃)50米。克虏伯公司HL1140/400 1000/200系列的油泵由ZW1101 2冲程发动机驱动,油箱内压力可达1.5兆帕,ZW1101发动机输出功率20千瓦,车上携带有25升燃油足够该发动机全功率运行2小时以上。主喷射器采用电子点火,而7毫米的辅助喷射器则由毛瑟步枪弹空包弹点火。1944年5月该车又接受了部分改装,由于电点火装置不可靠,全部采用空包弹点火,辅助喷火器被取消,车上加装了一挺MG34机枪,备弹2010发,乘员也多配了2支MP38。 车长(米):5.8 1944年11月27日希特勒要求制造20-30辆的喷火坦克以备冬季攻势之用。次日,希特勒又要求在三天内利用现有的喷火坦克立即组建喷火坦克部队,即上文提到的350、351、352连,喷火坦克数量在30辆左右。由于此时德军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因此只能从修理和次要的战车底盘中抽调用以改造喷火武器的车辆,其中10辆为修理完毕的Ⅲ号坦克,20辆为"追猎者"坦克歼击车(采用捷克38(t)底盘)改装的新式喷火坦克。1944年12月8日陆军兵器局又从工厂订购了20辆全新的"追猎者"喷火坦克。美军曾俘获过一辆底盘编号为322091的该型喷火坦克。 车长(米):4.87 1944年12月5日鉴于战场需要,希特勒提出研制一种重装甲、远射程的喷火坦克。当时有人提议用"虎"式坦克改装。同年12月29日,希特勒再次要求研制重型喷火坦克,如果射程能够达到200米的话,希特勒甚至要求用"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1945年1月3日的会议上,希特勒强调这种新研制的重型喷火坦克正面装甲厚度要达250毫米。在1945年1月23日的可行性会议上,科隆上校代表陆军兵器局陈述了设计方案,认为如果采用新研制的大型火焰喷射器,利用压缩氮气为压力源,射程为120-140米,当然要达到这么远的距离油箱内的压力必须有2-2.5兆帕才行。如果它装在"虎"式坦克上,只需拆除原有的航向机枪,内部还可加装两个400升的油箱,当然由于燃油消耗率过高,只能喷射16-20次。由于内部增加了大容量的燃油箱,所以原来的火炮必须取消。而如果将燃油箱采用拖车的形式拖在坦克后面,那火炮系统就不用拆除,但坦克的机动性会受到影响。奥托上校表示为了增加射程,试验时已经采用了较稠的燃油,这样就不适合用油泵增压。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压力,还采用了特殊的压力阀门,这种阀门目前只有德国海军有。汤玛利少校则认为前线部队已经使用过喷火坦克,通过几年的经验发现喷火坦克在部队不怎么受欢迎,现在部队要求装备喷火战车是为了对付敌方的工事,因此他建议只采用轻型装甲车来改装喷火战车。因为"虎"I坦克的88毫米炮能够在2500米处对敌开火,而如果用"虎"I改装后的喷火坦克只能在距离目标120-140米距离处才能开火,而且只能喷射不到20次,因此从士兵角度考虑的话用"虎"I坦克改装显然是不合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