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0doc网文摘手

 shi620 2014-01-25

氨磺必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4-01-21 发表评论 分享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表明,到2020年精神疾病将占各类疾病总负担的1/4左右,并呈持续增加趋势。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综合医院内科20%—26%的患者伴有精神障碍,慢性躯体疾病患者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5%,无躯体疾病者的患病率为17%,33%—60%的普通内外科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与心理问题,因此很多综合医院也开始重视患者的精神问题。非典型抗精神病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等特点,现已成为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线药物。氨磺必利(Amisulpride,ASP),又名阿米舒必利,商品名索里昂(Solian),1997年由法国Sanofi‐Synthelabo公司研发,是一种新近在我国上市的对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具有显著疗效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该药属苯甲酰胺类衍生物,呈白色至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甲醇、可溶于等渗盐水、微溶于水。本文对氨磺必利在临床的应用状况进行了综述,现报告如下。

 

1 药理作用

 

ASP为苯胺替代物类精神抑制药物,是一种选择性多巴胺(DA)能D2和D3受体阻断剂,能选择性地与边缘系统D2、D3受体结合。低剂量时主要阻断D2/D3突触前自身受体为主,消除突触前抑制,使DA进入间隙量增加,缓解阴性症状;高剂量ASP进入体内后,主要阻断突触后受体,使DA结合位点减少,改善阳性症状。ASP能竞争性拮抗5‐羟色胺(5‐HT)受体,是其抗精神分裂和抗抑郁作用的分子基础,同时ASP对D1、D4、D5受体几乎无亲和力,且对5‐HT、肾上腺素能α、组胺H、胆碱能受体亦无亲和力,对纹状体DA受体阻断不明显,因此其具有较高的疗效和较好的耐受性。

 

2 药代动力学

 

人体单剂量顿服ASP 200mg后,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8%,分别于服药后1h、3h—4h出现2个吸收峰,2个吸收峰的血药浓度分别为(39±3)ng?ml-1和(54±4)ng?ml-1,药物消除半衰期(t1/2β)约为12h。ASP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约为16%,表观分布容积为5.18L?kg-1,除高糖饮食可明显降低ASP在人体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Tmax和Cmax值外,食物基本不影响ASP的吸收。以上数据提示ASP在体内的分布不易因生理状况的改变和合并用药而发生明显的改变。重复给药时,ASP的各药动学参数不改变,提示ASP较少发生体内蓄积。ASP的最适剂量为(200—400)mg?d-1,相应血药浓度为(200—500)ng?mL-1与给药剂量相比,锥体外系反应(EPS)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更强,在血药浓度>320ng?mL-1时,更易发生EPS。ASP多以原形从尿液中排泄,肾脏清除率约为330mL?min-1,经肝代谢很少,故对肝功能不全患者不需调整剂量。对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ASP的AUC可提高1倍,对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ASP的AUC可提高约10倍,且ASP极少能通过透析排除,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老年患者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显示,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单次给药50mg,其Cmax、t1/2β和AUC的值可升高10%—30%,故老年患者用药应慎重。

 

3 临床应用

 

3.1 治疗精神分裂症 一项在欧洲13个国家和以色列的50多个中心进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障碍的有效率和缓解率的开放随机临床试验中,结果提示,ASP、奥氮平、齐拉西酮和喹硫平等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和缓解率高于第1代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

 

Bhowmick等对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常规剂量ASP和奥氮平治疗前后进行了对照研究,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不良反应量表(ADRS)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发现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ASP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改善优于奥氮平,总体疗效略低于奥氮平,但差异无显著性;奥氮平对阳性症状的改善优于ASP,两药对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疗效各有优势。ASP易发生震颤和失眠,奥氮平易发生体质量增加和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提示ASP具有与其他第2代抗精神病药相似的疗效和更好的耐受性,可作为一线抗精神病药应用于临床。

 

刘林晶等应用ASP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进行了为期8周的随机开放对照研究,分别于基线及治疗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卡尔加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algary Depression Scale for Schizophrenia,CDSS)评定临床疗效,Simpson锥体外系副反应评定量表(Simpson Extrapyramidal Scale,SEPS)评定锥体外系副反应,同时检查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浆泌乳素、心电图,监测血压、脉博、体质量。结果显示,ASP组总有效率为91.7%、利培酮组为85.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ASP组PANSS阴性症状因子及CDSS总分减分率均显著高于利培酮组(P<0.05),血压、脉搏、空腹血糖异常率及QTc、体质量、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值和EPS、泌乳素升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利培酮组。提示ASP与利培酮总体疗效相似,但ASP对阴性症状、抑郁症状疗效更好,对心血管、糖代谢、EPS、泌乳素的影响更小。

 

段妮等应用ASP与喹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进行了对照研究,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6周末采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现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提示ASP治疗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Murphy等对12例年龄为16岁—26岁的以阴性症状为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低剂量的ASP(250mg?d-1)进行了对照研究,于治疗前后应用SANS及生活质量量表(QL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发现ASP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微、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3.2 治疗情感障碍

 

3.2.1 治疗抑郁症 Ravizza等在一项为期6个月的双盲研究中,采用50mg?d-1的ASP与(25—75)mg?d-1的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对25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治疗前后采用蒙哥马利抑郁量(MADR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ANS等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发现,阿米替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3%)高于ASP组(64%),其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发生率(41%、45%)显著高于ASP(24%、16%),内分泌紊乱发生率(7%)显著低于ASP组(18%)(P<0.05)。症状分级量表评分结果显示,ASP组为60%,阿米替林组为62%,两药总体疗效相当。

 

Hardoy等对20例重度抑郁症患者应用氟伏沙明(100mg?d-1)联合ASP(50mg?d-1)治疗进行了为期6周开放性研究,结果发现联合ASP治疗后,多数患者在治疗1周—2周后抑郁症状已有明显改善,起效时间明显加快,且耐受性良好。此增效作用可能与ASP选择性作用于D2、D3受体,抑制突触前5‐HT1A自身受体使受体脱敏,增加突出后5‐HT水平有关。

 

3.2.2 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在一项开放性研究中,Vieta等对20例双相躁狂障碍患者接受不同剂量ASP治疗前后进行了对照研究,应用躁狂量表(YMRS)、CG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显示,ASP能有效控制双相躁狂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平均剂量为680mg?d-1,耐受性良好,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抗躁狂药物。

 

3.3 其他 资料显示ASP用于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儿童孤独症、强迫症等方面也有肯定作用。赵新苗等探讨ASP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对符合条件的35例门诊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患者予以ASP(50—150)mg?d-1治疗,观察12周;治疗前后应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发现,ASP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PANSS总分及各量表分均自治疗7d时开始下降,敌对、抑郁、焦虑症状均得到减轻,1个月后认知功能有所改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疲劳、恶心,但均较轻微,患者均能耐受,1周后缓解。提示ASP对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且以低剂量即能明显起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

 

4 安全性

 

4.1 不良反应 口服ASP耐受良好,其常见的主要不良反应有血浆催乳素水平升高导致男子乳腺发育、乳房肿胀、阳痿,女性性冷淡、失眠、焦虑、激越、躁动等;其次为嗜睡、便秘、恶心、呕吐、口干等;其他不良反应较少见,如体质量增加、急性肌张力障碍、EPS、迟发运动障碍、低血压、心动过缓和QT间期延长等。曾有报道,长期服用ASP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舌或颊部运动,抗胆碱能类抗震颤麻痹药对此种症状无治疗作用,反而可能加重症状。

 

(1)EPS。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相比,ASP导致EPS的概率较低。在推荐的最大治疗剂量范围内(200—400)mg?d-1几乎不出现EPS,如帕金森神经功能反应、肌张力障碍和静坐不能等。

 

(2)体质量增加及代谢异常发生率。研究发现,口服ASP耐受性良好,体质量增加及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3)QTc间期延长发生率。ASP不良反应方面极少见Q‐T间期延长,如发生其严重程度与高剂量相关,国外多篇文献报道大剂量ASP可引起Q‐T间期延长。国内康燕霞等报道ASP诱发Q‐T间期延长1例,换药前复查心电图示:心率64次?min-1,Q‐T间期390ms。ASP起始剂量400mg?d-1,1周内加至800mg?d-1维持。3周后复查心电图示:心率60次?min-1,Q‐T间期520ms;立即停用ASP,3d后复查心电图:心率62次?min-1,Q‐T间期490ms。2周后复查心电图示:心率67次?min-1,Q‐T间期410ms,随访2个月心电图均示正常。

 

4.2 联合用药 ASP为DA能受体阻断剂,禁忌与DA能激动剂金刚烷胺、溴隐亭等联合使用。不建议与可能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如奎尼丁及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等联合应用。与某些精神抑制药如硫利达嗪、氯丙嗪、三氟拉嗪、舒必利、硫必利、氟哌啶醇等联合应用应慎重。与地尔硫卓、维拉帕米、β受体阻断剂、可乐定、多奈哌齐、加兰他敏、新斯的明等联合应用,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尤其是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应谨慎使用。与酒合用可使血浆浓度上升20%,需避免饮酒。

 

综上所述,ASP作为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与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区别是与受体有新的结合位点,且对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不同,不仅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情感症状(抑郁、焦虑),还可已显著改善认知功能。低剂量的ASP阻断突触前D2自受体,可增加DA的释放和运转;高剂量的ASP则降低突触后DA受体调节的行为,从而产生疗效,在推荐的最大治疗剂量范围内很少引起EPS及体质量增加,对糖、脂质代谢的影响极低。总之,随着氨磺必利在我国临床使用时间的延长,对其疗效和安全性将有更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于晶妮, 柴萌. 新型抗精神病药氨磺必利在临床的应用[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3, 19(006): 594-59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