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知识】律诗格式

 DLLC1234 2014-01-26

 
 
 

律诗格式



五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特别提示:
  此五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用平韵〕”,其余不变。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
  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例词参考 ○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唐〕李白

 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五言绝句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特别说明:
  此五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用平韵〕”,其余不变。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
  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例词参考 ○

  


听 筝

〔唐〕李 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五言律诗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特别提示:
  此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用平韵〕”,其余不变。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例词参考 ○

  


五律·春望

〔唐〕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五言律诗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特别提示:
  此格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用平韵〕”,其余不变。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例词参考 ○

  


五律·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特别提示:
  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可用仄韵)”,其余不变。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例词参考 ○

  


为女民兵题照

〔当代〕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七言绝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特别提示:
  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可用仄韵)”,其余不变。
  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
  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例词参考 ○

  


早发白帝城

〔唐〕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言律诗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特别提示:
  律诗首句多为押韵。
  此格七言律诗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可用仄韵〕”,其余不变。
  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例词参考 ○

  


七律·书愤

〔宋〕陆 游

 昌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七言律诗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特别提示:
  律诗首句多为押韵。
  此七言律诗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可用仄韵〕”,其余不变。
  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使用另一特定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表示韵脚。

  


○ 例词参考 ○

  


七律·登庐山

〔当代〕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七律·长征


〔当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格律诗中相关词语解释


  【孤平】律诗忌犯“孤平”,多指五言格律诗而言。所谓孤平,指带韵脚的句子中,除了韵脚之外,整个句子仅有一平,即视为孤平。

  说明:不是凡孤立出现平声都算孤平,而是就整个句子而言。如李白诗《对雪献从兄虞城宰》“肠断忆连枝(平仄仄平平)”,第一字就不算孤平。另外,句中仅一个平声与韵脚并连,也不算孤平,如“仄仄仄平平”。

  仄收句中,即无韵脚的诗句中,出现单平声,通常不忌“孤平”,如“仄仄仄平仄”。七言格律诗中除“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句第三字用仄会出现孤平之外,其余句式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现“孤平”,类如“(仄)平仄仄仄平平”句的第二字,不在孤平之忌。

  另有一种特定平仄格式,自唐以来便被认可,当谨记:

  【特定句式】

  五言:“平平平仄仄”,可换作“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可换作“仄仄平平仄平仄”。

  【拗救】所谓拗救,是针对诗句中犯了“孤平”的补救。如该用平声的字用了仄声,便改其相邻位置的一个仄声字为平声,以此来保证两个平声。例如:

  “平平仄仄平”〔原格〕→“仄平仄仄平”〔句首出现孤平〕→“仄平平仄平”〔于第三字补救一个平〕。

  这便是拗救,亦称为“拗补”。这里所谓的“拗”,即指不同顺,当然是指脱离格式而言。 例如:

  〔李白·对雪献从兄虞城宰〕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兄”补“弟”)

  【拗句】指脱离格式的不和谐的句子。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所谓“一三五不论”,即指诗句中通常第一、三、五字可不论平仄,当然对于五言诗来说只能是“一二不论”。但“一三五不论”的前提是,不得违背“忌犯孤平”规则。“二四六分明”,即指严格履行规定的平仄格式,当然也是特殊情况除外。

  【粘对】是指律诗平仄格式中的一种搭配方式。“对”,是针对一联中两个句子“平仄相对”而言,如第一句第二字为平,第二句第二字必为仄。“粘”,是针对两联相邻的句子“平仄相同”而言,如上联尾句第二字为平,下联首句第二字亦必为平。

  【诗联】律诗中,按顺序以两句为一组句,人们常把一个组句称为“一联”,一首律诗分为四联,并依次分别命名为: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平仄】所谓“平”和“仄”,即古人于诗词格律中规定的“阴平、阳平”和“上声、去声”的声调格式,基本类似于今代四声调中的“一声、二声”和“三声、四声”。古音与今音是有些区别的,当代人按格律写诗词,当然应该完全遵照今人的读音习惯。格律本身即力求语言声调上的谐美,而这种谐美,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语音习惯和语言环境基础之上的,否则,就难以称为谐美。今代有些人往往忽略这一点,偏偏要向古音古韵中寻找所谓的谐美,甚至强调到让多数人都不知所以然的“入声”上来,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显现古人遗留下来的诗词格律的韵味,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反倒令人绕舌拗口,了无情趣。
  顺便再探讨一下“平仄”实用效果问题。诗句中的“平”或“仄”,其实均各包含两个声调,按照诗词格律写诗作词,并非仅仅符合平仄格式便能保证你写出音韵谐美的作品。在遵照诗句平仄格式的基础上,结合诗句构意及整体音韵效果,还应于平仄中考虑其各自两种声调的搭配。比如,在句中需揣度的某字应“平”,究竟用“阴平”合适,还是用“阳平”合适?若某字应“仄”,究竟是用“上声”还是用“去声”?这也是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有一个权衡的,当然这也是一个经验上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