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前阵子Teambition创始人齐俊元接受的一个采访。“我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事情是特别难的,努力去做就好”齐俊元说道。作为一个90后创业者,他在工作中表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作风,或许就得益于他这种乐观的心态。

记者:我以前在交大也听说过你,觉得很有传奇性,听说你自学编程,2个月就把Teambition做出来了?

俊元:哈哈,我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挺精彩的。当时我的公司在闵行的紫竹园区,我需要每天从徐汇到闵行上班。那个时候因为之前的项目做得不太顺利,整个公司就换方向了,从原来的健康方向换到了信息化办公(Saas)方向。这个转变对团队的很多人而言,与他们的专业不匹配,所以就离开了,最后我们就只剩下2个人,就是现在我们CTO李强。李强那个时候做的是后端,那前端的程序得有人写。所谓的前端就是,比如一个网页,外面长什么样、别人是怎么用的,都是前端来决定的。因此如果不写前端,公司就要完蛋了,你总不能说我有个后台程序,你来看看代码(笑),所以那个时候就自学来做。为了节约时间,决定在交大从徐汇到闵行的班车上自学,但是学生在挤校车这个问题上地位很低(笑),得老师上完学生才能上,所以我要每天5点多就去排队,冬天也比较冷,就在那里看书。有的时候挤的上,有的时候挤不上,挤上了也是坐地板。可能那个时候给人感觉比较传奇吧,每天会看到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坐在那里看书,我看上去又显得特别小,说不定还以为是哪个老师家的孩子呢(笑)。那段时间就是一边看,一边写,晚上再坐最后一班校车回徐汇休息。

记者:前面你说公司转变方向了,我知道的一些公司,他们是“渐进式创业”,先做社区,然后慢慢边缘的一些东西出来,到后来就做出来了。你转过来做Teambition跨度非常大,这是突然想起来要做的,还是慢慢引申而出的呢?

俊元:这是自然而生的。我们最初做的项目是一个云端的健康档案,把每个人看病的经历、家用的医疗仪器测的数据可以存下来,那就维护了一个健康档案,万一以后生病了,就可以方便地查看过程,那时就需要做标准化的数据库。因为医学那边不同的专业区分度很大,所以我们当时有三十多个医学院兼职的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是医院里的医师,团队内部各个方向的人很多,管理的效率对我们而言就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一直在想要用一个好一点的工具来把我们管理的效率提升上去,所以国内国外用了三十多个产品想选一个合适的。我自己又是管院的,你知道管院的人最擅长做的就是搞一个矩阵,分析哪儿好哪儿不好。当时综合下来就觉得这些产品有2个非常大的硬伤,导致我们没办法用下去。第一个就是,它们大多很难用。一般来讲要满足你的需求的话,定制性就比较强,那些工具就做得特别不人性化。举个例子,你可以用Excel来干很多的事情,但它非常难用。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书店里教你怎么用Excel的书籍卖得那么好,就因为它难用嘛。但是如果你在企业里,你很难为一个并非你主要业务上的系统投入那么多的精力,所以这个系统必须非常容易上手。

记者:你试用的产品都是基于云端的吗?

俊元:那还不是。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它们大多是面向开发者的单机软件,比如Microsoft Project、Qlikview或者Omni Plan这些比较有名的信息系统,以及你所知道的那些OA、ERP都是桌面软件。这有三个问题:

第一,部署特别困难,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这个代价是无法接受的。

第二,它不是做给团队一起用的,它是做给管理者一个人用的,你把事情管好,然后在用会议功能、邮件功能把事情传达下去。邮件算是投递比较快的了,但你还是经常会出现邮件没收到、紧要时刻找不到附件或者重要的邮件进了垃圾箱等等的问题,效率比较低;还有些人会用QQ群,或者微信群,这样的问题在于,这样的产品依然不是为协作办公而设计的。它是让你沟通的,但是你真的在里面讨论问题的时候会发现,过了一会儿你就不知道自己在讨论什么了,信息太乱并且无法回顾。

最后一个问题在于,它们的移动化非常差。之前提到的那些比较大的产品,大多没有手机客户端,这在我们现在的工作节奏里是非常痛苦的。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问题。

当时的健康项目并不是说不成功,只是当时的市场状况而言,我们比较难熬,但那时还是在继续做,所以这个系统最初做出来只是我们内部自己用。直到后来健康项目几乎停了的时候,我们头脑风暴了很久想了很多新的方向,但后来发现,我们手里有一个真的可以满足我们切实的需求,并且被很多人喜欢的产品,为什么不专注下去把它做好。

记者:那个时候刚开始做,你们就已经在设计上下很大功夫了?

俊元:我们做任何东西,设计是不会差的,否则我不会让它出来。因为你是做给自己用,长得很丑的话,很难受的。可能因为我双子座,很完美主义(笑)。如果你这个东西很难用,长得很糟糕就不行。另外还有就是,当时我们很多员工是兼职的,没有时间培训他们,产品拿上来就要能用,所以我们对交互设计和对整体的用户体验是有要求的。正巧交大当时也想搞一个内部的发布系统,所以就给交大定制了版本叫“圆蜡笔”,发布的前2-3周就有两三百个团队,包括各种实验室、社团、小组在上面用,觉得挺好的,大家有这样的需求。

记者:现在很多人自己要创业时,都主张自己必须是用户,这是很好的方式。我知道的一些创业想法,推出的时候没有经过任何的市场调研,这就很糟糕。现在都提倡微创新,很多平台推送国外新的app,号召国内来进行微创新,但这种产品在国内最后做死掉的很多。

俊元:这个问题可以从2方面去看,第一个很泛的原因,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差异很大。拿我所在的Saas领域来说,在国外,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接受度是非常高的,整个市场比我们大很多,成熟很多;从另一个角度讲,他们的付费习惯都是已经尘埃落定的事情,“我用软件必须付费”这是已经达成共识的事情,但国内还没有。第二个是创业者的心态,做这种事情的创业者投机心态比较重,希望做比较少的事情让公司达到很大的估值,我个人的看法是,他们也许能做出不错的事情,但做不出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记者:那个时候的团队分工是怎么样的?

俊元:大家什么都做。我自己自学编程,自学PS。有件事情我们做得很对,我们当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底层架构上,我们把底层架构做得非常健壮、易于扩展,能够高效率地处理实时协作方面的工作,受益非常深远,它现在成为了我们整个技术架构。Teambition现在所依赖的高效率的协作就是它的功劳。我们可以做到我们所有用户端的同步都小于几百毫秒,绝对不会出现延迟。我们当时就一个追求,很多人嫌邮件慢,我们就让你快到几乎同时出现,这个时候就不会出现所谓信息传递的效率而耽误工作效率的情况。

记者:Teambition正式发布是在什么时候?

俊元:正式发布是在13年的6月份。从开始研发到正式发布之间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让我们底层的架构变得健壮和易于扩展,你现在看到Teambition每隔2-3天就会有一次更新,而且都是有实质新功能的更新,这全是得益于之前的积累。

记者:你们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未来会进行扩张了?

俊元:我们当时非常确定的是,国内的很多企业比欧美的企业更在乎效率,因为国内的竞争压力更大,但国内现在企业软件的水准跟欧美的比,差距太大,这个需求一定会上去。我们看到这是个非常大的机会,从转到这个方向的第一天起我们就非常确信Teambition以后会成为一家很了不起的公司,所以我们一直都在用非常高的要求做我们的产品。

记者:大多的创业公司一直想做推广,但一直没什么头绪,Teambition在市场推广方面做了哪些事情呢?

俊元:我们很少在推广上做投入,我们几乎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产品上。我们认为最好的推广,就是用户能够自传播。我们之前对现有用户做了一个调查,93%的用户愿意为身边的朋友推荐Teambition,而事实上我们的流量90%以上是直接来访,也就是他们已经从别的渠道听说Teambition了,他们来之前就知道自己要用这个东西。这是我们现在做的方式,就是把产品做到最好,然后让它自传播。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推广的不是产品,我们更倾向于推广“如何利用信息化的工具来帮助企业运行得更好”的方式,因为工具最终只是一个辅助,而你通过工具可以做到的事情是无止境的。这是我自己为什么因为这件事情这么激动的原因。现在Teambition上进行的项目,或许是你要开发一个新的app,或许是你要开一个新的会展,甚至是一个赛车队把他们整个项目放到Teambition上,有做无人飞机的实验室也把项目放在Teambition上,一个工具提供的功能永远是有限的,但能帮助别人做很多的事情,这是我最关心的。我们在推广上希望告诉别人,你原来做起来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可以通过工具来解决,而你用工具创造了什么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记者:我知道很多公司也很宣传自己的理念,很多是面向个人端的,小团队可能理念很重要,但面对企业,很多情况下你推理念,对方不会理你,还是要给他看产品。

俊元:对,你给他理念,但同时你也要展示产品。就像我们经常做的事是把我们的案例包装出来,比如我们有一个用户是做在线教育的,他是怎么用这个东西来提高效率的,这样的东西企业看到就会比较实在。像我们之前在苏州有家用户,也是IT方向的,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我们很像,他问我们自己内部是怎么使用这个产品的,照搬过去,瞬间就把效率提升上去了。所以我们之后会在Teambition上建一个案例中心,找到一些比较大度的企业,愿意把他们自己的方案共享出来给其他同行看到,你就可以在这个案例中心中,找到你这个行业的人是怎么用这个工具的,那么你就更容易受益。

记者:现在很多公司会做这种效率工具,上次看到一个产品好像叫“伙伴”,还附带企业社交。依照你对这个行业的判断,你对这些公司有怎么样的看法呢?

俊元:这个行业做的好的几家,大家都是朋友,平时也会交流,处于竞合的关系,因为市场还不大,与其争这个小市场,还不如一起把这个市场变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很多新进入的企业多数是因为这个行业的资本市场目前在一个窗口期,资本市场比较热,他们进来可能有点跟风的意思。但真正要把这个事情做得很好,需要非常tour不是一个投机的事情。所以对Teambition而言,我们不停地探索一些可以改善大家工作效率的方式,同时不断改进现有功能,让它变得更好用,更容易上手,更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就这么简单。

未来大家会更倾向于自主选择使用的软件,就只有那么些产品,全部摊开来让你选,你选的一定是好的那一个,所以这是个产品为王的世界,你的产品越好用,越能够解决别人的问题,你就毋庸置疑是最好的那一家。这就是为什么Teambition到现在,我们没有销售团队,但是我们的用户量和活跃度已经远远超过一些在销售上投入很大的企业软件提供商。

记者: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信息源的,现在是信息的年代,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都不一样,导致你获得的信息不一样,那你做出的判断也不一样。从你自身出发,你比较习惯从哪些渠道获取信息?

俊元:我属于每天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大的人,我每天可能会阅读订阅的信息500-600条左右。以前用Google Reader,现在用Feedly,我会把我感兴趣的自媒体、个人博客、技术博客、社区的信息汇总到一起,我会看很多不同行业的信息。

TMT行业里我觉得theverge.com做的特别好,品质非常高。它涉及的方面,TMT行业的咨询,硬件设备的评测,有时会做一些设计的预测,也会采访一些很有趣的硅谷成功的创业者。有个网站叫Lifehacker(生活黑客),这个跨界就更大了,甚至有的时候就给你介绍一把刀,但这把刀可能就比其他刀切菜更容易之类,非常有意思,可以获得很多灵感。

文章的评论分析时常会给你提供新的思考的视角。有的时候你不在相关的行业,你思考的角度可能不正确。就好像刚开始我觉得微信的服务号很不实用,你明明可以用更适合交互的官方应用,为什么要用服务号。但后来我发现,对于很多40、50岁的人来说,他们唯一会用的应用就是微信,所以对他们而言成本非常低,就会愿意用这样的东西。很多时候,你没有站在合适的角度看问题,你容易把问题看错。

记者:还有一件事情,我之前自己也很纠结,到底一个“想法”有没有价值?我现在看来觉得“想法”可能价值已经不大了。

俊元:这个我不认同。“想法”还是有价值的,但现在只有最棒的“想法”才有价值,可能往前推个5-10年,一个普通的“想法”只要你去做,也会进行得还不错,因为那个时候别人没有更好的“想法”,但现在竞争进入得多了,平庸的“想法”几乎不可能成功。但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拍脑袋出来的就叫“想法”,深思熟虑的才是。

记者:其实伴随着“想法”产生的肯定是有很长时间的调研,或者信息的搜集。

俊元:对,这个经过其实就是帮你把一个60分的“想法”变成一个90分的“想法”。就像我现在来看健康档案那个项目,它依然是个不错的“想法”,但只能打60分。你只知道这个方向是对的,这个行业是好的,这个做法是有意义的,但你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实现它。我用手机应用做,会不会就比做网站好;我会不会做一个可穿戴的设备,就比做一个移动应用还要好;会不会我从服务来切入,就比我单纯做产品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60分到90分是有一个阶段的,关键看你有没有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打磨这个“想法”的过程。

现在太多的人,没有真正投入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放弃了,这是很可惜的。交大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想法我现在来看,都觉得他们当时选择的方向是非常对的,一些想法现在已经做成功了,但是他们当初没有坚持。就比如“小叶子当家”,我觉得他当时可能认为钱来的太慢了,觉得市场市场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同样的,“饿了么”比它晚进入市场,但比它更坚持,结局是完全不一样的。

记者:还有个问题是关于团队组建的。Teambition现在团队有20人左右,你在选人的时候会考虑哪些因素呢?会考虑当下的需求去招人吗?

俊元:我们是个投资未来的公司,我们很早的时候就会去积累一些大方向的人才,不会因为眼前的一些需求去招一些人。所以有时我们团队成员的背景可能是做数据挖掘、做算法的,可能在早期会觉得一个做企业应用的公司为什么会需要这样的人,但很快你会发现,我们不断推出的新的功能、新的需求全都得益于这些早期的投入。还有就是,我们喜欢那些投入的人,我们喜欢那些真的爱他在做的事情的人。我们的设计师,你会看到她到很晚很晚的时候,还在看一些别人设计的新的作品,周末的时候会去学一些新的东西。我们的工程师,不停地在社区里了解新的东西、做新的尝试,甚至是写书。我们对团队成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要对你在做的事情,非常的投入,非常的喜欢。

记者:你们现在的团队结构,是满足你们现在的需求,还是满足你们将来可能的需求?

俊元:满足我们2-3年的需求。我可能有一个非常远大的追求,而中间还差一段我没想好要怎么走,但是2-3年的事情我肯定都会想好,所以我是很清楚这2-3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帮助我们实现那个目标的。一个初创公司的文化是很重的,一个成员真的要融入这个公司,是有一个过程的。他真的能做出符合这个公司的气质和水准的东西,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尽早做准备。

记者:现在如果让你总结一下,你在创业的时候,你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俊元:前两天创业邦给我颁了一个我还蛮感动的奖“30岁以下创业新贵”,全年选了20个人出来,有个采访就问道:整个创业中,你最困难、最跨不过去的坎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和我今天的感觉是一样的。我自己在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真的非常喜欢,我真的非常投入。我也许中间会有很辛苦的时候,也许会有压力很大的时候,但是我从来不觉得它是挫折,我从来不觉得它有多难。我真的就是在做,有问题我就把它解决好,有挑战我就把它克服了,我没有觉得有特别大的挫折感,哪怕当初别人都觉得这个公司是不是要完蛋的时候,我依然觉得我们在往前走。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行的。

记者:好的,谢谢俊元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

俊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