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受群众欢迎朔州大秧歌

 茶香飘万里 2014-01-26
朔州大秧歌又称朔州秧歌,是省地方小剧种之一。主要流传在雁北地区,尤以朔城区最为广泛。

大秧歌是由土滩秧歌逐渐演变而来。土滩秧歌就地演出,不登舞台,包括踢鼓秧歌和小演唱秧歌两种。小演唱秧歌也叫小秧歌,往往和踢鼓秧歌交叉进行表演。活动多在街头、广场、院落,有时一人独唱,有时两人或多人对唱。常演的剧目有《拉老汉》、《王小二赶脚》、《打酸枣》、《摘南瓜》等。后来,小秧歌由于受艺人的锤炼和山西梆子的影响,搬上了舞台,成为一种定型的戏曲形式,音乐、演技、服装有较大的发展,剧目也多演大剧,如《三复生》、《三贤》、《李逵搬母》、《杀楼》、《血手印》等。其艺人,三十年代有二根缠,美美旦等,四十年代后有赫旺、常海等,他们不仅继承了秧歌传统艺术,且不断革新、提高,使大秧歌在朔县扎下深根,进而扩展到内蒙和忻州地区的大部分县。一九五六年,成立了朔县大秧歌剧团,四散名艺欢聚,后起之秀周元(艺名兰花红)、白俊英(艺名拐拐旦)、金翠花、候启等,在唱腔上有许多新的发展和创建,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朔州大秧歌乐器演奏以板胡、笛子、三弦为主。板胡采用倒把演奏法,笛子采用跳跃吹奏法,音乐活泼高亢,风格独特。唱腔粗犷、激昂,表演活泼而遒劲,表现了塞外人民的性格。板式有七种,流水、二性、横板、训调、三性、介板、滚白等。训子有着大秧歌剧独特的风格。三性、滚白、介板是以北路梆子唱腔融入大秧歌味而来。

朔州秧歌不断改革,在乐器方面,增加了笙、琵琶、扬琴、大提琴等,在表演方面,增加了武打,在剧目方面,除改编自己的传统剧目外,还移植了其它剧种的剧目,如《算粮》、《赵氏孤儿》、《打金枝》、《姐妹易嫁》、《铡赵王》等,另外还自编了现代戏《潘家园》、《多情的小伙子》等,受到了上级的奖励和观众的好评。一九七九年,对传统的小戏《泥窑》进一步加工修改,一九八o年中央文化部录了相,同年底参加省青年演员调演,受到奖励。

朔州市成立后,新编的小戏《夫妻泥窑》参加省农民家庭演唱电视大奖赛获二等奖,赴京演出,受到赞赏,小戏《看庄园》参加省“国士杯”文艺电视大奖赛获一等奖。

朔州大秧歌是地方小剧种。由于它短小活泼,风格独特和乡土气息浓厚的自身魅力,所以深受群众欢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