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曲·朔州大秧歌 拳术逐渐舞蹈化文武结合

 新用户0367amSK 2022-11-02 发布于江苏

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之后与民间歌舞、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渐形成戏曲形式。

朔州大秧歌,是流行于山西朔州、山阴、平鲁、应县、左云等地的传统戏曲剧种,是塞北戏曲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片来源于朔州新闻网办理瓦努阿图移民www.taurusss.com.cn/cn/item/Other_Citizenship/Vanuatu_Citizenship

朔州大秧歌形成于清初,由踢鼓秧歌和小秧歌衍变形成而来。朔县地处边塞,民风尚武,各大村寨都设有专门教练武术的“武场”。为了增加娱乐性,练武者腰配花鼓,击奏发声,使拳术逐渐舞蹈化,于是产生了踢鼓秧歌。踢鼓秧歌以舞见长,为群众乐见;小秧歌是两三个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歌舞小戏,它以民歌演唱为主,以歌赢人,群众喜闻。

朔州大秧歌的唱腔属于板腔体,也有一些是联曲体唱腔。其唱腔板式齐备,能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和情感。板腔体有“纽子”“二杠子”“三性”“急鸿崖”“介板”“滚白”“导板”七种基本板式。而联曲体唱腔分为“训调”“红板”两类,为大秧歌的传统唱腔。

朔州大秧歌在演唱时多用“舌音花腔”“咳腔”,有时也会用拖腔,唱腔色彩丰富,且表现力强。乐队分文武场,文场四人,分操呼胡、笛子、笙、小三弦;武场四人,分操鼓板、水钗、马锣、小锣。另外,根据板腔的要求添加一人打木头(梆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