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知茶香

 wany999 2014-01-27


 

    面前是一杯茶,浮香寥寥,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可是我牢牢记住了它撩拨人心的香气,这世间有多少味道能够穿透时光的封锁而历久弥香?此味即是一种。

    在时光的罅隙里,没有什么能留下的,除了一种被岁月眷恋的独特气息。

    一直觉得,茶香是有气质的,这气质有别于香水的醇酽、花香的直接、果香的冗杂。一枚枚历经文火炭焙的叶子,浸淫在暖暖的纯色茶汤里,茶杯上云烟缥缈,娉娉婷婷,鼻翼间瞬时涌动着一种来自土地的自由和淳朴的气氛培育出来的真福,过往的阳光、微风、细雨、轻雾、白露、鸟鸣、树香、光影一帧一帧闯进吃茶人的眼帘,一盏茶,以最难忘的山水排场,馈赠了此等让人念念不忘的清美真香。珍贵的东西总是罕有,所以,这世间只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茶香来配它。

    三生有幸,邂逅心中的一款好茶,那意外之喜就像读到写得很好的第一章,教人直想看下去。所以,好茶是一场等待。不疾不徐,以静候一坛老酒般的姿态守望一枚茶叶的一生。纵而观之,凡好茶之木皆有共性,择山灵水秀之地而生,仰千米海拔之境而沐,吮吸朝霞明月恩泽,风雨铸就它的灵魂,云雾酝酿它的精神,一枚芽粗鲜嫩的叶子就此历经时光淬炼,沉蕴出世间极品之茗。

    然造一味佳茗,始于采茶,需俟曙色将开,雾露未散之顷,每株视其中枝颖秀者取之。采青-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熏焙-复火……皆纯手工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其间透着大智大慧,火候之妙,有毫厘千里之差,非纸笔所能载。早在千年前的唐朝,茶文化大家陆羽就在《茶经》里说“茶之臧否,存乎口诀”。

    中国茶分六类,好茶之属皆有殊异,然凡有真香、甘润、无容矫揉者均为茶中上品。泡一壶好茶,茶汤蜜黄澄清似琥珀,缕缕香气中蕴蓄岸芷兰汀的甘草味和几抹白桂气韵,饮之舌苔湿滑而觉味长,此等甘露恍若生于华池玉液,酣畅至极,美哉,美哉。

    茶乃雅事,当有雅境,吃茶之地无需特意安排,但心中须常怀青山明月。早前翻书,记得酷爱吃茶的知堂先生说过,吃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用素雅陶瓷茶具,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自前程,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断不可少。暂时丢开那些自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睡觉、吃茶、晃荡,过一过哪怕是片刻最简单的生活也是极好的。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也醉人。”面对一壶上等好茶,我偏偏喜用“吃茶”,而非“喝茶”,饮之,效果虽同是喉底回甘,但前者视茶似乎较后者愈发虔敬庄重,而这“吃”的动作本身就蕴蓄雅致的深长意味。吃茶,就像某种仪式,不在乎山水排场,一颗心安然静逸,慢慢啜饮,酣畅怡然之情如酥酥春雨落入心间,滴答有声。一个爱茶如痴的人,吃茶,其实吃的不是茶,是一种滋味,甚至吃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人生冷暖。

    茶香袅袅绕时光。上古至今,吃茶之人,在丝丝缕缕的茶香里,感受到的其实就是茶韵,也是禅韵,“正”、“清”、“和”、“雅”是其精神境界,“意善”、“淡利”、“施予”、“包容”是其生活之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诗人食指的这句诗其实也是在说“茶”,且看“茶”字拆开即是“人在草木间”,沉浮是人生的主命题,仿若一盏茶中起伏的茶叶,浓有浓的味,淡有淡的味。吃茶吃出境界就会沾染佛禅之嫌,谁都有一颗佛心,重要的是感知它的存在。

    从一枚树叶到一片茶条,从一泡好茶到一种佛禅文化,茶叶完成了它曼妙的旅程。茶汤一杯接着一杯啜饮,余味淡雅悠长,杯子里现出一层隐约的金黄色挂壁,如同霞光中的茶山地貌,那是茶在世间走过的履痕。在懂茶人的眼中,茶,并不是皆大同的一枚枚叶子,而是“茶颜知己”。

    路过一间茶馆,给自己点了一杯茶,茶馆里传来幽雅的曲子,诉说着芳草、佳树和天涯,晃一晃水杯,茶叶在杯子里忘情跳舞,我笑了,取悦自己就是这么简单。在这柔软的茶饮时光里,缓缓流淌着一种叫做“岁月静好,安然若素”的慢生活,真味是淡,寻道自然。从没有一处风景让时间停步,却有一种味道留住了时间,好茶只留给知味的人,幸福只留给用心生活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