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以及糖尿病干预和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DCCT/EDIC)回顾30年:进展与贡献

 名天 2014-01-27
2013年12月,美国DCCT/EDIC研究组在《Diabetes》上发表了“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以及糖尿病干预和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DCCT/EDIC)回顾30年:进展与贡献”的综述性文章。

从1983年至1993年的DCCT以及后续从1994年开始随访观察至今的EDIC,其研究成果增强了我们对代谢控制与并发症相关性以及1型糖尿病治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采用旨在实现接近正常血糖水平作为1型糖尿病的治疗标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远期效果。这篇综述,回顾性描述了DCCT/EDIC研究组这30年来的研究成果及指导意义。此次我把这篇综述相关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结,供您参考!


DCCT:1983年启动。
研究对象:共纳入1441例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病程1~5年的无视网膜、肾脏病变的一级预防队列726例和病程多达15年、合并微血管瘤但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微量清蛋白尿的二级预防队列715例。
研究方法:分为强化和常规2种干预策略:
强化干预组要求每天注射胰岛素3~4次或应用胰岛素泵,自我监测血糖每天4~5次。并须与糖尿病治疗小组经常联系,其治疗目标是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值,餐前血糖在70~120 mg/dL、应使餐后血糖水平<180 mg/dL,HbA <6.05%;
常规干预组则只要求无糖尿病症状,每天注射胰岛素l~2次,每天自我监测血糖1~2次或尿糖4次,保持一般的医患联系即可。
DCCT研究试图回答强化降糖至接近正常水平是否可行,是否能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结果:经过平均6.5年(3.5~9年)的随访,DCCT研究的主要结果于1993年发表。DCCT研究表明,与常规组相比,强化治疗可极为显著地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对危险(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这一获益是以超过3倍概率的严重低血糖、平均体重增加约4.6 kg为代价实现的。

EDIC:1993年DCCT研究结束后,由于得到进一步经费支持,研究组决定继续随访。
研究对象:1394例生存的DCCT患者(96%)参加了研究,至2012年为止,1284名患者(89%)仍在随访。
研究方法:EDIC研究属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DCCT受试者从原来DCCT试验的29个医学中心转回全科医师的执业诊所。由全科医师决定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EDIC研究中,原DCCT常规治疗组(平均HbA1C为8.2%)的患者治疗趋于严格,而原强化干预组(平均HbA1C 为8.0%)则有所松懈。两组的平均HbAIC水平趋于一致,到2005年时达到7.8%左右。研究平均随访11年时,发表了大血管终点观察的结果。两组83例患者发生144次心血管事件。其中原强化组31例46次,原常规组52例98次。心血管事件绝对发生率在原强化组为每100例患者0.38次/年,原常规组为每100例患者0.80次/年。早期强化治疗可降低任一心血管终点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心血管死亡、心电图确诊的亚临床心肌梗死、运动试验阳性或冠脉造影阳性的心绞痛、需进行冠脉血管重建术等)的相对危险达42%。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相对危险达57%,各单项指标相对危险下降幅度相近,在50%左右。


主要结论:
DCCT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①平均HbA1C水平与微血管并发症危险之间无“阈值”;
          ②平均HbAIC水平与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呈线性正相关;
          ③平均HbA1C水平与低血糖发生率呈线性负相关。
在DCCT研究的基础上,EDIC研究进一步证明:

①     期强化治疗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
          ②早期强化治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可长期获益。
综合DCCT和EDIC研究的证据,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应当是尽可能平稳降低血糖值直至患者能够耐受的水平。

因此,DCCT/EDIC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结果非凡,影响深远,是慢性病临床研究的典范。这篇综述使得对DCCT/EDIC研究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