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习俗概览

 昵称13390081 2014-01-28
春节习俗概览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到正月十五,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近代春节历经“三起三落”:1912年1月,中华民国废除旧历,改用公元纪年,急切地欲与世界历法“接轨”。 然而,数千年的农耕民俗一时却难以撼动。1928年4月,内政部通令各省区市,将旧历年节应有的各种点缀品及正月间一切娱乐活动,移至阳历新年元月举行,并称农历为“废历”。然而,春耕秋收四时有序,中国社会的农本根基依旧。在老百姓看来,改了日期就变了年味儿。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1月1日称为“ 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1967年1月25日,《解放日报》刊出以“革命群众”名义给报社投书的“向全国倡议”:“在两条路线和夺权斗争进行得这样尖锐激烈的时刻,我们怎能丢下革命和生产,回乡去过春节呢?不能!不能!坚决不能!”当月29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春节不放假的通知。1968年,“全国饮食服务系统”向财贸职工发出倡议:“把橱窗店堂布置成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阵地;春节期间饮食业要积极向顾客宣传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春节又从坚决不能“过”到革命化地“过”,这实质上是负载传统民俗的国情的沉重回归。
春节最能体现中国和谐团圆的文化理念,最能向世界展示中国多民族、多样化的民俗风情。“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子,廿五炸豆腐,甘六炖大肉,甘七宰公鸡,甘八把面发,廿九贴对联,三十晚上扭一扭。” 这一民谣蕴含着丰富的节庆习俗。比如,“二十三糖瓜粘,廿四扫房子”,指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 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腊月二十四洒扫,接灶王爷“回宫降吉祥”。让我们按节前、节中、节后三个时段择要观照春节习俗。    
节前贴春联是一大习俗。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节庆文学形式。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剪纸——窗花。窗花不仅可以烘托节日喜庆,也兼具装饰性和欣赏性。昔日,挂贴年画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平添了兴旺欢乐的气氛。如今,城里人基本上将年画换成挂历了。此外,许多人家还喜欢倒贴“福”字。昔日主要贴在两个地方: 一是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的谐音字“到”而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一是贴在屋内的柜子上,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一直来到屋里和柜子里。至于大门上的“福”字就要正贴,有“迎福”和“纳福”之意。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阖家欢”,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也是全年吃的时间最长的一顿饭。年夜饭按尊长老幼入座,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准打骂孩子等等。年夜饭要尽可能丰盛,菜肴不可全部吃光特别是鱼,为的是讨“顿顿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年夜饭除了鱼外饺子也不能少,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饺子的形状很像一个小元宝,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而过年吃饺子,更是北方人的习俗。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含有硫磺的浓烟呛人口鼻……中国人过年,几乎不分昼夜地燃放烟花爆竹。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老百姓花在放烟花爆竹上的钱超过了30亿美元。对此,洋人直嚷“看不懂”!国人却说:“烟花的绚丽和震耳声响给人们带来很多欢乐。过年要是不放鞭炮就像圣诞节少了圣诞树一样。”所以,对燃放烟花爆竹乐此不疲,而且各种价格不菲的新鲜玩意层出不穷。
爆竹的起源很早,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古代人们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魔逐鬼。今天,许多人仍相信这一古老传说。除夕夜新年钟声敲响时分,神州大地爆竹声响彻云霄。        
压岁钱也是除夕夜的重头戏。昔日原本是儿女给父母,意在压住“岁”,求得老人身体健康的钱,现在早已演变成了长辈给孩子的零花钱。2012年春节,人们发现随着物价的上涨,压岁钱数额也水涨船高。其实,亚洲的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也都有着发红包的传统,现今也同样深感压岁钱膨胀之痛。新加坡人对上门拜年者也派发压岁钱,但仅限孩子和未婚青年。韩国人新年初一要行“祭礼”仪式,祭毕,晚辈要向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则要给晚辈压岁钱。近年韩国银行推出了“外汇压岁钱”,由美元、人民币、欧元、加元和澳元配套组成,既可让孩子们了解汇率知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可谓一举多得,因而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除夕夜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以前都是阖家通宵达旦地聚在一起,或娱乐或闲聊,是为“守岁”。虽然守岁习俗由来已久,但近些年也逐渐淡化,尤其是央视“春晚”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守岁”主旋律之后,“春晚”结束“守岁”也就结束。
大年初一,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人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近年,悄然出现了用手机短信拜年、问候,串门拜年的越来越少了。不过,初一给父母拜年,初二给岳父岳母拜年的习俗大抵尚在沿袭。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夜,也是春节的尾声。元宵放灯的习俗起于汉代、盛于唐代,到宋朝猜灯谜蔚然成风,明清两代的灯市上还增添了戏曲表演。汤圆是元宵节的重要食品,或水煮、或油炸,吃起来粉糯软滑,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生活事业圆圆满满……而越南人认为,元宵节象征大年过完,大家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全家人一定要团聚吃餐“开年饭”……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的重要节日,但节庆习俗与汉族有同有异。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着靓装、戴上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狂舞高歌,举行隆重的“跳神会”,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初一早晨,妇女们纷纷去背“吉祥水”……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在蒙古包中央席地而坐,子夜开始饮酒进餐。初一早晨,人们跨上骏马,串蒙古包给长辈叩头祝愿……居住在台湾省的高山族,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侗族同胞在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一般由两个村庄联办,两队在广场上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两个村庄的观众翩翩起舞尽情欢乐……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允诺爱情了……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青壮年男子,初一、初二要举行“春节围猎”,猎物全村共享,孕妇可分得两份,过路人恰巧碰上也可分得一份……土家族的春节家宴十分丰富,其中有一道白萝卜和青菜切丝共炒,寓意来年清清白白。高山族在春节期间有吃“长年菜”的习俗。这是一种茎与叶子较长稍有苦辣味的菜,有的人还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寿……各族的春节习俗形式有异,但意旨相同。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其习俗随着时代变迁会有所嬗变。比如“到婆家过年”习俗,现如今80后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也已经成家立业了,很多家里的独苗娇女都成了人家的儿媳妇,按照老祖宗定的规矩“儿媳妇要回婆家过年”,但娘家人就感到孤独,因此为到那边过年小夫妻闹矛盾的事也不少见。妻子振振有词:现代社会男女平等!过年凭什么非得去男方家?于是,独生子女最终达成协议:轮流到婆家和娘家过年。  
    现在,城市里基本没有碾米磨面、蒸年糕,普遍变成了上街采购,因此春节期间各大商场顾客摩肩接踵。而“年夜饭餐厅化”更是在城市悄然蔚成时尚,饭馆、酒店不再春节“打烊”了……这些也都是春节习俗的嬗变。至于用手机发短信拜年,不仅挤兑了昔日火红的纸质贺卡,也导致传统拜年方式革命性的嬗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