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被逼婚玩失踪的儿子代拟“与母书”

 啸海楼 2014-01-28

为被逼婚玩失踪的儿子代拟“与母书”

关军 昨天 11:01

日前,《墨尔本日报》(华文)头版用整版刊发了一封“给儿书”,这封书信只是简单的几句话——

“鹏:打了好多次电话你也不接,或许在这里才能让你看到。爸妈再也不逼你结婚了,今年过年回家吧。爱你的妈妈。”

据说,这位母亲生活在广州,儿子远在墨尔本工作,为了躲避逼婚而在春节将至之际玩起了失踪。母亲情急之下,刊登如此奇异的广告,算是为“中国式父母”的故事再谱新篇。

本土与澳洲相隔遥遥万里,母亲大人不仅控制欲无远弗届,而且威力巨大,竟逼得晚辈以此消极之策应对,让人哭笑不得。儿子是否看到广告并被打动,尚不得而知,但这则消息无疑触碰到了更多年轻人的痛处——又要过年了,敢回家吗?怎么面对催婚催育的父母及七大姑八大姨们?

(日前,墨尔本的中文报纸《墨尔本日报》刊登在头版刊登了这位妈妈的来信。图片来自网络。)

2012年,我出版了一本质疑传统生育观的《无后为大》,很多年轻的读者说,要多买几本,过年送给家人和亲属,更多的人则表示想想可以,“根本不敢给他们看”。显然,在个人被过度干涉、越界干涉的大家庭氛围里,他们都有苦不堪言的遭遇,而过年回家,已被他们视为畏途。

我去几个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转了转,发现对过年回家深感忧惧甚至选择逃避的,大有人在。脍炙人口的一句古诗被改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被逼婚”,在网上口口相传。

所谓的新春佳节,再也不可能像“春晚”渲染的那样具有单一而美好的色彩了。社会已发生沧桑巨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家庭结构都趋于瓦解,以此为根基的节庆传统不可能无动于衷。现在的年轻一代,多少人“压力山大”,多少人远在异乡,他们比任何代际的中国人都更需要精神抚慰。但是,内心世界的“家”却已经找不到了。虽然表面的亲情大多还在维持,但真实意义的“爱”在家庭关系里却是缺失的。其实,逼婚逼育背后,隐藏着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它总是在春节团聚时刻无可避免地相互直面,要么剑拔弩张,要么被虚假的顺从遮掩掉。

毫不夸张地说,为父母者的过度“关爱”,让“年味儿”的变异大大超过了正常的节奏。

对方不需要的关切,肯定不是真爱。这实在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正因为它简单得如同一个公理,让人无法再去加以论证。年轻人春节回家面对父母的无语状态,根源即在于此。

我没有遭遇过很难忍受的催婚,但是,母亲的“都是为了你好”标签下的各种过度关爱,仍是她那个自我意识强烈的儿子无法忍受的。十几年前,我开始了“北漂”生涯,看上去是追寻什么远大前程,内心最强大的驱力实际是对家庭中非爱关系的逃避。

作为连续多个春节没有回老家的“北漂”,我想自己可以替那个叫“鹏”的青年写一封“与母书”,文字同样很简练——

“妈:之所以出现你们找不到我的窘迫,是因为,此前我一直找不到自己。当尊重不再出于被迫,我们再谈爱字,可以吗?有了爱的家,我会回去的。”

(责任编辑:王晶)

阅读(6.5万) 评论 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