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建王朝历史的共同点

 相约归渡头 2014-01-28

纵观中国封建时代的王朝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共同点,有许多对于当代的中国也有借鉴作用,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王朝的起始阶段,内部能人聚集,基本是生龙活虎,锐意革命,建章立制绝无阻力,而且能够汲取原来的历史教训。到王朝建立若干年后国力会达到鼎盛时期,这时候还有英明的君王或者人才出现,随后矛盾逐渐积累加深,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在走向衰落的时候有人会针对弊政提出改革,但是往往阻力重重,效果微弱。到了王朝末期,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都十分尖锐,内乱外乱接踵而至,战争爆发,最后王朝分崩离析。

1 王朝初始阶段

1.1王朝的建立往往是在一个领袖的英明领导下,带领干将,打败没落的王朝,打败其他军事力量,建立王朝。

中国第一个王朝秦朝的统治者启用商鞅变革奴隶制度,启用张毅的外交政策,启用蒙恬、王翦、王贲、白起等一大批将军。西汉朝的刘邦有张良、萧何、郦食其、陆贾、陈平、叔孙通、娄敬、韩信、彭越、英布等一大批能人武将。东汉的刘秀有云台二十八将;李渊和李世民的手下有24位功臣,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禹、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绩、秦叔宝等。赵匡胤手下比较有影响或官职较大的有:范质、王溥、魏仁浦、韩令坤、石守信、慕容延钊、高怀德、王审琦、符彦卿、赵普。元朝的超级武将极多,但是治国谋士较少,窝阔台、拖雷、窝阔台、蒙哥、史天泽、张弘范等,忽必烈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和姚枢等等。朱元璋手下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沫英、李善长、汪广洋、刘基、宋濂、章溢、冯胜、傅友德、廖永忠、赵庸、杨璟、胡美、吴良、康茂才、丁德兴、耿炳文、郭英、华云龙、韩政、张龙、胡海、华高等文臣武将。清朝则有代善、多尔衮、豪格、多铎、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范文程等。

这些文臣武将的特点是大都来自社会的下层,对民间疾苦十分了解,这些人文功武略都十分了得,雄心万丈,意志坚强。这些人多数对旧的王朝不满,或者不被收纳,或者被边缘化,壮志难酬所以另谋出路。     他们往往在一个英明领袖的带领下行动高度统一。

当然,领袖不好,行动和思想不统一而最后功败垂成的也是大有实例。在中国历史上,多数农民起义都是失败的。领袖不好、不英明,建国又迅速亡国的也有,最出名的是秦二世和隋炀帝,南北朝(仅北魏经历150年,有较好的国君)和五代十国的国君尽是。

1.2 历朝历代建立王朝后的第二步就是建章立制,可以称之为体制革命。中国的体制创新和改革都是在总结以前的历史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各个朝代面对的都是一些共性的问题。

1.2.1 土地问题和工商业问题。大都鼓励农耕,抑制商贸。为什么抑制商贸,主要原因是经过战争荼毒,商品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扰乱民生,所以不得不抑制,转而鼓励生产。再就是给有功人员分配土地。封建社会前期,中国人口少而土地多,所以没有实行“均田地”的措施,到了隋唐以后基本上都采取了“均田地”的措施,均田制最早是北魏在485年实施的。

1.2.2 官吏和功臣问题和豪强地主问题  官僚豪强大族,他们肆意侵吞土地,刻剥农民,勾结权贵,结党营私,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使政令不能推行。而功臣不仅是官僚豪强,而且往往最接近权力最高层,不随心往往发动政变,威胁中央统治。所以在王朝初期对这些人都采取抑制措施,而王朝后期往往这些势力再次聚集增强。这从经济上说,是一个财富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王朝初期的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财富在广大群众中间,而通过税收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和调度,但是王朝后期财富既不在群众中间,也不在中央政府,而是聚集在少数官吏和豪强地主中。财富重心转移导致“贫富不均”,人民无法生活,政府政令不通,职能丧失,所以才导致农民起义,王朝灭亡。所以,历朝历代初期都是对功臣和豪强地主进行抑制或者打击政策。开始没有那么做的,后来在吃了苦头以后也都这么做了,或者就没有长期存在。例如刘邦大力打击异姓王,但是大封同姓王,最后出现“吴楚七国之乱”(前154年),最后不得不实行“推恩令”等削藩政策;西晋则出现“八王之乱”(291~306),动乱没有有效制止,长达15年时间,之后就出现“刘渊称帝”(308年),“石勒称霸”(312年),316年西晋灭亡;明朝朱元璋大杀功臣,但是和刘邦一样,陆续把自己24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封为王,使得建文帝不得不采取削藩政策,由此引发“靖难之役”。唐朝没有设置王爷,而是设置“节度使”;宋朝更是极力限制武将掌权,赵匡胤对军事制度设置独特复杂。清朝的功臣也是采取了限制和清除的措施,康熙1669年“计除鳌拜”,1681年“平定三藩”。所以,其实限制和剪除功臣的行为实际上是“消灭特权”阶层的行为,在政治上是保证政令畅通,消除封建割据,取消贸易壁垒,完善法律法制的过程,于此相对应的必然是建立一套有效地政府官僚体系。官僚体系为什么在治国过程中比功臣王爷重要有效?第一,官员是选拔产生的,他们没有个人号召力,仅仅依照国家法律和上级政令执行行政,所以只能是“在其位,谋其事”,不在其位,就是普通群众,不会威胁政府;第二,官员都是采取任期制,不可能或者通常不会形成尾大不掉的私人势力;第三,各个官员之间是相互监督,相互牵制,逐级管理的关系,所以出现问题或者苗头会及时发现和纠正;第四,治国者绝大多数是文人,文人讲理而且软弱,所以一般不会造反。所以,从战争到和平,就是文人取代武人的过程,国家职能发生了改变,人事也必须出现重大调整。这就是范蠡说的:“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原因。但是,实际上只要跟上历史需要的功臣大都没有这样的命运,只有朱元璋除外。从哲学的矛盾论上讲,因为同一个原因产生的矛盾双方,当一方消亡的时候,另一方也会自然消亡,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消亡了,胜利的一方自然也要消亡,只不过过去的有些人把消亡仅仅简单地理解为“肉体消亡”,而不是理解为身份改变,职能重组,精神改变等等。对待豪强地主,一般都在初期进行剿除剪灭政策。

1.2.3 税赋和徭役问题  轻赋税薄徭役是历代英明帝王的普遍做法,而采取相反措施的帝王都丧失了国家,以秦朝和隋朝为代表。王朝初建的时候往往都是“百废待兴”,人民生活疾苦不堪的时候,这时候人民的生活能力很差,心理也很脆弱,对新生政权没有好感也没有反感,不采取生息养民的政策就必然使他们走向反感,进而出现前朝末世动乱的延续。所以,所有统治时间长的王朝初期都采取了轻赋税薄徭役的政策,甚至免除部分徭役。不仅如此,还鼓励退役士兵参与生产,实行“屯田”。

1.2.4 军事问题 王朝初期都面对的是庞大的军队如何处理问题。放在那里养起来,人民会有很大的负担(清朝就把八旗兵养了起来),而军队在和平时期无事可做往往会滋扰地方,影响治安,而且一大帮人也需要娶妻成家,生儿育女,所以问题繁多。在战争中为了打败敌手需要庞大的军队,但是一旦敌手消灭,这个庞大的军队不会自己离散,所以历朝历代都采取消减军队和改革军队的办法。一个是采取“退役制度”。西汉士兵罢归家乡;东汉吏职减去9/10,边塞的亭侯吏卒陆续罢省;隋唐采用“府兵制”, 兵农合一,平时士兵回家;宋朝和以后的明清都采取“募兵制”,就是职业兵,但是宋朝是通过政变产生的政权,兵少,军队庞大问题不突出。元朝采用征兵制度,实行“军户制”,亦农亦兵,也有募兵。“府兵制”和“军户制”基本一样,国家负担很轻,但是不能有效防止叛乱。所以元朝和唐朝以前国家内乱频繁。“募兵制”实行以后则有效防止了叛乱,职业兵用军营官员任期制,军衔制,军种制等制度有效治理了军队反叛问题。宋明清三个朝代国内战争比较少。

裁减军队只是战争后对军队改革的第一步。第二步基本是让原来带兵的有功大臣交出兵权。实际上是统兵权和用兵权的分异。在隋朝以前,统兵权和用兵权是统一的,平时领兵的战时也领兵,这极其容易发生割据和叛乱。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以后,平时战将不带兵,把领兵权交给“兵部”, 军队由才能相对平庸,武功较差的人任统领。

第三步就是建立和平时期的军队制度。宋明清都有独特的军事制度。宋朝的赵匡胤设立禁军,但是禁军由侍卫马军、侍卫步军和殿前司,合称三衙掌管;地方上的厢禁军也隶属于侍卫马军或者侍卫步军,三衙掌握了全部的军权。但三衙的职掌大为减少,主要负责训练。天下的兵籍,武官的选授,军队的调发更戎,以及兵符的颁降,是由枢密院掌管的。而在禁军作战出征的时候,往往派其他的官员作为统帅,战事结束,兵归三衙,将还本职。这样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三者分开。朱元璋更是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军队制度,兵部之外设都督府,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都督府所管仅是兵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而军队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打仗时,兵部奉旨调兵,并秉承皇帝意旨,任命总兵将官,发给印信。战后,统兵官交还印信,士兵回归原来卫所。清朝初期有2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八旗制度是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的统一体,实际上和元朝的军户制类似。绿营兵源,开始实行招募制,后来转向世兵制。清朝前、中期,兵权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雍正时设军机处,以亲信充任军机大臣,中央设兵部,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实则”不过稽核额籍考察弁员而已”。

1.2.5 对外关系问题  对外关系历来是主战和主和两派论战。汉人基本仅仅关心中原地区、关内、关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等古代所谓的九州地区,以此为“国内”,但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国”往往版图更大。汉是汉人建立的大国,唐朝是汉化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大国,北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小国,元、清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国,秦、宋和明用现在的观点看只是个汉人建立的小国。所以所谓的对外关系实际上是个疆域扩大与否的问题。选择战争就扩大疆域,选择和平就缩小疆域,而汉人往往选择苟安。

1.2.6 刑法等法律问题  每个朝代都要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制定法律,释放过去的罪犯,称为“大赦”。

1.3 第三步就是整理内务,包括对皇族的政策,对功臣的政策,对内宫的政策。建立王朝的初期往往要整理内务,整理得好国家长治久安,整理不好则很快出现内乱。包括解除重要但是不必要的职务,释放罪犯,释放奴婢,精简机构,建立官员制度,限制豪强,建立户籍制度等等。

1.4 第四步就是进行文化和思想的政策。首先为了统治需要,禁止政治言论自由,接着提倡道教、儒学或者佛教,第三兴办教育,第四修著典章。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唐朝迷信佛教,宋朝独尊理学,明朝则采用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实行文化专制,西晋、明朝和清朝都大兴文字狱。独有宋朝(北宋南宋)的文化环境十分宽松,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1.5 当第一个英明的领袖去世以后,国内必然产生高层政变,甚至战争。秦始皇去世,秦二世政变,杀死兄长;刘邦去世,吕后专权;西晋武帝死,八王之乱;隋文帝未死,杨广弑父;李渊在位,玄武门政变;唐太宗死,武则天称帝;宋太祖死,“烛影斧声”;明太祖死,靖难之役;清康熙死,诸子攻伐;其它时间不长的王朝都是如此……..只有元朝忽必烈丧亡后没有出现政变,而是通过民主选举推出新的皇帝。

1.6 往往盛世出现在第一代或者随后的一辆代国君那里。西汉有“文景之治”,东汉有“光武中兴”, 隋朝“开皇之治”,唐有“贞观之治”,明有“郑和下西洋” 和“仁宣之治”,清有“康乾盛世”。

2  王朝中期

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往往在中期出现,这时候国力强大,但是中期以后内患加剧,矛盾凸显,往往出现改革派和保守派两派,国家官员腐败增多,财富从民间和政府逐渐转向官员、绅士和豪强手里,同时经济和权力的相互渗透日益严重。

2.1 文化出现大的成就  不仅民间成就很大,官修文献也大多成就巨大。西汉司马迁修成《史记》;东汉班固修《汉书》;北宋司马光书《资治通鉴》;元修《授时历》;明修《永乐大典》;清修《康熙字典》。明清时代尽管有文字狱,但是文化依然发展较大,尤其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工程技术类书籍。汉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曲、明清小说都是中期形成发展的。成就最大要算唐宋时期。

2.2 政治上开始分化,各种政治势力开始强大。西汉出现外戚专权;东汉出现宦官专权,接着出现“党锢之祸”;唐朝出现武氏势力和韦氏势力,以及节度使势力;宋朝出现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后期出现主战派和主和派;南宋不仅始终有主战派和主和派,而且有“庆元党禁”; 明朝出现“阉党”和东林党;清朝出现维新派,和洋务运动派。

2.3中期或者后期出现改革,但是改革多数失败。西汉武帝下罪己诏,改革穷兵黩武的政策,末期出现“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中期推行“两税法”;北宋出现王安石变法;元朝出现“英宗新政”;明朝出现“弘治中兴”,张居正改革;清朝出现明治维新等等。

并不都是每个朝代都出现改革,但是唐宋以后却都出现。

2.4 军队战斗力下降,财政日益艰难,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2.5 王朝中期比较平淡,国王多数注重娱乐享受,管理朝政逐渐松懈,最后大权旁落,政治忽明忽暗。

3 王朝后期

王朝后期基本上是内部朋党林立,斗争尖锐,外部起义不断,矛盾不可调和。

3.1 王朝内部斗争激烈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朝臣与之斗争激烈;东汉末年官员和宦官斗争激烈,军阀乘机篡位;

3.2 外部起义军势力浩大  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东汉黄金大起义;东晋末年,孙恩起义;隋朝末年,瓦岗军起义;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清朝末年,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后来被孙中山的武昌起义埋葬。

3.3 王朝末期,君王更换频繁,皇帝多为傀儡,而且多数年幼。许多末代皇帝没有子嗣,皇帝结局悲惨。

3.4 大臣或者豪强乘机割据一方,或者投降,墙倒众人推。

纵观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大多数王朝是"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的短暂命运,只有西汉、唐、北宋、明、清是长期统一的大国。  俗语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国现在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作为一个社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样的,它的基本结构,基本功能是没有改变的,所以对于当今依然有借鉴作用。

看我国现代历史,正是走过了艰难开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建章立制,整理内务的时代;改革创新,国力强大的时代;现在似乎正在进入官僚腐败,经济与权力结合,抛弃人民利益,强化特权阶层利益,巩固垄断阶层,出现派别分异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似乎和王朝的中期类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