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城的历史地理宿命

 风语塔拉 2014-01-28

北京城的历史地理宿命

 

孙珂

核心提示:北京曾经再生过,现在和以后仍然会再生,它伟大的地理位置使其摆脱了气候和经济的萦绕,使得“地理的”最终也成为“历史的”城市。地理学家哈?麦金德曾预言了一个控制了中亚平原的帝国的兴起,苏联的崛起巧妙的重现了蒙古帝国的成功。而我们以后会看到,北京城的能量起伏所影响的是东北三省和中国其他省份之间的有效连接。

 

  

整体来说,北京在中国大城市中,其居住品质一直属于较差的。论湿润它不及哈尔滨,论温度宜人它不及天津、论国土安全它不及重庆、论经济意识它不及上海、论传承它不及南京;但可怜的是,最近论雾霾它却无其他大城市能及项背。

虽然是一个糟糕的北京,它的存在和生长过程却充满了历史和地理尺度上的合理性。

北京,想过一把汉人皇帝瘾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从一开始造的是个不那么像样的山寨品。但恢复元气的汉族王朝(明帝国)则把北京彻底变成了令人仰慕的“帝国首都”。明成祖朱棣本在南京和北京之间纠结,但除了那些更隐秘的原因之外,一向广为人知的“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也是一个比较令人能接受的理由。

首先,北京城虽易攻难守但便于组织支持北方幽云诸关险要,防预北方的游牧民族,另外,它在地理经济上更像一个中间港——假如明帝国的首都不是北京而是南京,我们很难想象明朝能够在工业革命时代之前实际控制辽东数百年。这种分析的结果就非常有意思了:联系中国东北地区和最近的传统中国区域(河北南部、山东、山西)的唯一一座大城市就是北京。这么一座城市保证了东北还是中国的东北,而不是俄国人的远东或者日本人的满洲。

事实上北京的这种角色也被历史所证明了:在萨尔浒战役之后,明军虽无力东进恢复辽东旧疆,但满军亦无力攻破山海关。明朝最后的历史仍然是北京首先陷落,然后便是汉族政权从此(直到1912)无力再实际控制辽东。

一座城市的角色如此重要,这并非北京的特权——君士坦丁堡和列宁格勒均如此。一座城池得失所带来的巨大变数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北京并非一座完美的城市,但它是一座纯粹的历史地理城市,不仅因为它依然坐落在关键的空间节点上,而且也因为它曾经坐落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如果不是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北京幽云一旦沦陷,明朝自会一如两宋无力北御,产生迥异的历史走向。

历史线上的城市所带来的独特能量在于它能在关键的时刻和历史的变动点拯救城市,这使得这些“历史的”城市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历史”这种无法真实感知的“虚”能量在城市的进程中所展现的魅力丝毫不亚于经济、气候、资源等实体能量。

阿尔多?罗西曾引用皮雷纳对于罗马的描述:“古罗马城市并非人为的创造,相反,他们重新聚集了使城市得以生存和繁荣的所有地理条件。由于处在坚不可摧的‘凯撒之路’即数百年来人类之路的交叉口上,这些城市必定会重新成为城市生活的场所”。

如果说教会因为建立在罗马而使得罗马成为了宗教城市从而变成“教皇的罗马”,那么北京则因明帝国数百年的经营而营造了“中国的北京”,至于其后清朝时期的进程,正如清朝对明朝文官版式和宫殿的续用一样,北京则仅仅是作为明朝庞大遗产的一部分,渐渐在之后的三百年中被耗尽,最终送到我们的近代视野中的是一个民国初年的破旧气味,故都之秋的萧索余景。

北京曾经握住了自己的历史机遇,就如罗马一样从历史的权力城市变成了新的知识(宗教)城市,在民国黄金十年时期几乎创造了文化的顶峰——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生活在“那时北京”的文化影子之下。“数百年的人类之路交叉口”再次证明了它的历史能量。

北京曾经再生过,现在和以后仍然会再生,它伟大的地理位置使其摆脱了气候和经济的萦绕,使得“地理的”最终也成为“历史的”城市。地理学家哈?麦金德曾预言了一个控制了中亚平原的帝国的兴起,苏联的崛起巧妙的重现了蒙古帝国的成功。而我们以后会看到,北京城的能量起伏所影响的是东北三省和中国其他省份之间的有效连接。

北京,最重要的不一定是治好它的城市病,而是直面它的历史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