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海宾服的世界城市/?永乐大帝与北京城

 绿色单反 2010-07-30

 四海宾服的世界城市/ 永乐大帝与北京城

 

明成祖朱棣一生文治武功相当煊赫,其中一个重大事件就是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

北平是元末农民起义军攻陷元大都后为纪念王师北定日而更名,也是燕王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30多年,彻底稳固了自己的统治疆域。由于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有历史学者对朱棣时代的北京做了这样的详述:作为一代 明君,朱棣迁都北京,考虑的绝非只是熟悉或控制北方边境那么简单。那么什么才是朱棣的英雄之略呢?我们首先要看看北京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北京建都史是从辽、金起算的,辽、金虽然都是半壁河山,且同为少数民族政权,但正因为此他们控制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这是以往农业朝代所没有的。

再往下,北京还是元朝的首都所在地。元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是一个以北京为中心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版图最为广大的帝国,它不仅仅继承辽、金控制了北京和以北的地区,同时以北京为中心控制了江南、西南、东南广大地区。 

朱棣作为一个藩王,很年轻就来到了元大都,他曾经看到过忽必烈的子孙在这里经营天下。这无疑对朱棣造成了巨大影响。朱棣要做皇帝,要做一个千古名王,谁是他的榜样?忽必烈。所以,他迁都北京仅是为了防御蒙古吗?他曾五出漠北,把黄金家族的子孙打得落花流水。对于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而言,防御永远不能成为目标,他的目标是追赶,他要仿效那些建立了不世功业的盖世明君,要建立一个可以与他们匹敌的大帝国,甚至超越之。

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和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就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永乐帝在位期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普世的“天下秩序”,在郑和带给世界各国头目和藩王的诏书当中说得非常明确。诏书是这么说的:“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这是一种儒家的观念,天下大同的观念。在可能的情况下,先把我们域内的事情治理好,然后我们建立一个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国际秩序。这就是郑和下西洋所携带的诏书所表达出来的明成祖的天下观。在跟各国交往的过程中明朝提出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什么叫“厚往薄来”?给别人多,索取的少。强而不凌弱,众而不暴寡,共享太平之福,就像今天常说的“贸易逆差”。这种观念在当时应当说是非常先进的。这种开放的心态为北京成为世界城市奠定了基础。

关于明成祖时帝国的繁华有这样的描述:“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殊方异域,鸟言侏离之使,辐辏阙廷,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意思是,北到沙漠之边,南至大海之滨,东西到日出日落的地方,只要是船和车可以去的地方,没有不去的地方。所以操各种语言、穿各式服装的人都纷纷来到明朝,这种盛况可比汉、唐甚至有过之,而历史上也没有哪一个皇帝能比得上他的。

在北京大步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进程中重新回味与梳理创造了不世功业的盖世英君,使我们既骄傲也清醒,既不拘泥于现在,也不困守过去,而是面向未来,也让我们以更加宽大的历史观看待城市与个人的关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逝者如斯夫,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物伟大的过一座城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