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谢了春红 2014-01-28

孟子说: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这段公案说到,孟子晚年回到了邹鲁,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可鲁平公身边有个叫藏仓的近臣对鲁平公进谗言。藏仓对鲁平公说:你一个国君,为什么要去看一个平民呢?你以为孟子是个贤人吗?不是,他办理母亲的丧礼远比其父亲的隆重。这种前后有厚薄的差别就是不合礼制的事。这种人还要去看他吗?鲁平公听了就不去了。当然这是小人的挑拨搬论是非,国君往往都是容易忽悠的人。

    后来,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那时已是鲁国大夫,听说鲁平公取消了拜访孟子的主意,就去问鲁平公。鲁平公答复乐正子说:有人告诉我,孟子办理父母丧礼有厚薄不同,像这样,道德修养不够。所以我不去看他了。

    乐正子说:此话从何说起呢?这是因为他前次丧祭行的是鱼、豚、鸡三鼎祭礼,此为士礼丧祭。后来母亲病故,当时孟子已是大夫身份,行的是羊、豚、鸡、鱼、兔五鼎祭礼。这并不是对父母祭礼有厚薄,而是环境身份地位不一样了,他还是依礼行事啊。

    鲁平公这时才明白,但已经转不过弯来,也不想放下架子知错就改,还用推诿之词不肯去拜访孟子。把个乐正子气坏了。

    乐正子回到老师那里,将情况向孟子作了说明。孟子就说了有名的,本文开头的话。

    孟子接着说:他(鲁平公)来看我自有促使他来的因素,不来看我也有不来的因素,其实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这就是天命。藏仓小人说我坏话,但他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左右我和鲁平公见面。

    这就是: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事实上这也是孟子的立身处世的大原则。我的道能够行得通,那么天下自然会有人、会有力量, 使我受到重用。“行或使之”啊。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不需要别人来阻止,我自己也会见势而止。“止或尼之”嘛。这就是君子之道,泰然豁达,顺势而为。所以,君子就能做到“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今天看来,“行或使之,止或尼之”不仅是一种处世原则,要做到这点,必须有一定的修为和同等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